《伦敦最后一家书店》:书,让战火中的人们找到了力量和光明

《伦敦最后一家书店》:书,让战火中的人们找到了力量和光明

                                                思衣谷



擅长于写历史小说的美国作家玛德琳·马丁,最近为大家带来了一本很力量的小说,这部小说是关于书、书店如何改变人们在战火中的生活方式,以至于让二战时期的伦敦人们找到了力量和光明。

该小说大概是讲述了事发1939年,希特勒势力横扫欧洲,“二战”一触即发。年轻女孩格蕾丝和好友薇芙一起来到梦寐以求的伦敦,阴差阳错之下,格蕾丝在樱草山书店做了店员。本不爱读书的她邂逅了英俊的飞行员乔治,以他推荐的《基督山伯爵》开启了自己的阅读之旅。

闪电战期间,毁灭性的袭击几乎将伦敦夷为废墟。薇芙远赴战场参军,格蕾丝也在工作之余加入了空袭防御督察员的队伍。枪林弹雨中,书给了她内心从未有过的力量和慰藉。她开始为人们朗读,文字将人们聚合在一起,团结一心,互相扶持,在一次次遭遇空袭和停电,不得不睡在地铁站的夜晚,他们循着书本中的故事找到了心中的那束光,战胜了战火纷飞的伦敦最黑暗的年代。

“二战”结束后,格蕾丝的书店奇迹般地在风暴中幸存下来,而她也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属于自己的事业。她的书店继续温暖和鼓舞着千千万万的读者,人们给它重新命名为“伦敦最后一家书店”。

这样的小说情节自然不是那种很有波澜壮阔的关于战争的宏伟叙事,有的是平民平凡的生活。而战争的元素只是这部小说的背景,而主要内容还是作者对战争也有着独特的思考角度,如这里的故事一开始讲述了主人公格蕾丝和好友薇芙“伦敦漂”的故事。格蕾丝的身世不好,父母早逝,家产被舅舅一家霸占,唯有逃离乡下德雷顿去伦敦重新生活。而作者的语言是非常形象、活泼和明亮的。如描述格蕾丝、薇芙去伦敦的心境就写道“像两只冲出鸟笼的黄莺,张开了翅膀飞出了火车站。”

另外描写年轻人的装扮和时尚,以及渴望大城市的追求,也体现了“伦敦漂”人的心境。如作者描述她们看到伦敦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如“红色的车身简直和薇芙的红色指甲一样闪亮”,以及他们为了适合大都市生活就学习城市的时尚,热衷“为你心动”香水、服饰和改口音,这就充分体现了主人公两人向往伦敦的心情。是的,这是大时代,小人物的生活的追求。这样关于红色色泽的意象和小人物的平凡叙述,自然是可以将此小说与张爱玲的小说相提并论的。

当然,这是一部历史小说,战争的元素是需要刻画的,也是影响小说的叙事发展的。如故事一开头,作者就描绘了当时伦敦战争前的状态,如描写公共防空洞的意象,不仅活现了当时的伦敦社会,也为后来剧情的发展做了铺垫。另外在后出现的英国国王后给人们发粮票的内容也是挺写实的。

格蕾丝、薇芙来到大城市当然需要人帮助的,那就是在格蕾丝母亲的好友 韦瑟富德夫人

的帮助下,他们不仅有瓦遮头,还找到了工作。而其中在 韦瑟富德夫人家中,作者对厨房的描写就是充分体现了伦敦人们虽然有战争,但小生活还是过得很小确幸的。这种大时代小人物的叙事是这部小说很大的亮点。其中作为“伦敦漂”人的主人公们对大都市的感觉,作者就用心鲜明的对比,说到“商场好大啊,像德雷顿的田野一样无边无际。”以此说到了,热衷大都市的生活。

于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格蕾丝因为舅舅的小心眼,导致她没有如好友薇芙有推荐信而快速融入伦敦找工作,于是格蕾丝只能暂时在 韦瑟富德夫人的帮助下,在一家名为“樱草山书店”打工半年拿到推荐信在找更好的工作。本来是无心插柳的工作,格蕾丝不仅谦逊有礼,蕙质兰心,乐于助人,勤劳无私心(尤其描写她加班回来被雨淋的场景十分巨细和体现主人公的高贵品质),再加上在书店邂逅了英俊的飞行员乔治,乔治成为给她的阅读摆渡人,至此她非常喜欢经营书店了,于是让原本不起色的“樱草山书店”,经过全新的打扫、图书的合理分类,橱窗的新布置,以及做礼券活动等形式,格蕾丝这样重新盘活了小书店,其中关于书店的经营方式,无疑也是适合现代实体书店的经营方式的。

但好景不长,最终战争的爆发,作者也自然有着宏伟叙事之心的,如写到勇敢的薇芙、乔治韦瑟富德夫人的独子(后战死)都去了远赴战场参军。这是作者这样的设计无疑又会想起张爱玲的小说。以此来侧重关注小人物小思想的格蕾丝的平民化的描写,而这虽然是平凡但同样是伟大的,一方面虽然格蕾丝没有去战场是因为要照照顾痛失去独子的韦瑟富德夫人,当然也有爱情的原因,而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就是因为与如慈父一般的书店老板埃文斯先生相处,通过读书以及从事书店的工作,让格蕾丝深深爱上书店和读书,使得他的人生格局也就更为辽阔了。

那么埃文斯先生对格蕾丝的影响是什么呢?那是因为埃文斯先生是深明大义的,有理想和抱负的人物,他经营书店的意义是保留一种代表不同声音的火种,这种火种就是书,因为希特勒为了禁声就禁了很多书,如《阿曼索》,一句“烧书仅是开始,杀人此事目的”就一语道中地揭露了希特勒的独裁主义。于是埃文斯先生的保险柜里保留了很多禁书和旧书,目的是“竟然有人为了保护书而舍弃性命,最终目的是保护人的思想和生命不被肆意扼杀。”这样很有崇高理想的工作,主人公自然不敢怠慢而要好好继承的,即使格蕾丝也在工作之余加入了空袭防御督察员的队伍。

而再之后故事就发展到了小说的高潮部分,那就是战争爆发了,书店停业了,人们都需要躲在防空环境中,格蕾丝也在枪林弹雨中,书给了她内心从未有过的力量和慰藉。她也为在防空环境通过朗读各种有力量的文学书,让饱受生理和心理煎熬的人们,度过了难关。得到了精神的慰藉和积极面对困境的态度。如她为大家朗读了《米德尔马契》《爱玛》《双城记》《南里丁》《圣诞颂歌》《简爱》等,其中《南里丁》是 一部鼓舞人心的作品,讲述了一战时期社会各界团结一致重建家园的故事,于是这样的故事放在二战的伦敦人们,自然也是很有鼓舞人心的作用的。

而在那个艰难时期,我们还可以读到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格蕾丝。在书店同行其他书店都被战火所摧毁了,但幸运的是“樱草山书店”屡次逃过一劫,但格蕾丝时候善良热心的,为了让其他人书店同行继续做生意,就让其他书店的书可以放在“樱草山书店”代销,这是多么宽阔的胸襟啊。自然这样的善举是打动了愤世嫉俗刻薄的同行对手内比斯特夫人了。使得可以合作,她也跟随韦瑟富德夫人到孤儿院为孩子读书。这是一种很和谐的战争氛围,这样的小说写法是很让人感动,和充满力量的。

临近小说结尾,埃文斯先生还教导了格蕾丝 ,“人之初性本善”很多恶都是后天养成的......”这里就使得格蕾丝对舅舅的态度有了新的认知,舅舅之所以如此讨厌和赶走格蕾丝,是因为舅舅无法摆脱他内心的痛苦的。正是因为书和埃文斯先生的帮助,使得格蕾丝与舅舅得到了和解,格蕾丝自己也快速成长了。原来书 ,让战火中的人们找到了力量和光明,也更人主人公格蕾丝 无论在心智还是情感上都是得到了个人的成长和升华。

故事的最后,伤感在于埃文斯先生因病去世了,格蕾丝成为书店的继承人。但积极的东西在于格蕾丝顶住战火而压力,不断为市民阅读,体现通过主人公为大家的阅读,因此来为书本中的故事是可以找到了心中的那束光,战胜了战火纷飞的伦敦最黑暗的年代。

故事的结尾是快乐收尾的,因为战争结束了,好友归来,她也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属于自己的事业。她的书店在战争至暗时刻,继续安慰、关爱温暖和鼓舞着千千万万伦敦人们,人们给它重新命名为“伦敦最后一家书店”,是很有涅槃重生之感的。阅读,是一个可以让读者逃避现实的港湾,是可以让读者也可以在痛苦和恐惧中体现人生的美好。

这是一本关于讲述大时代下小人物如何在战火中,通过书而获得成长的故事。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伦敦漂”打工人形象,以及勇于乐于传承读书火种的格蕾丝形象。作者就是这样以格蕾丝渐渐爱书的,谦逊有礼,蕙质兰心,乐于助人和勤劳无私心的品质,去说明书,是可以让战火中的人们找到了力量和光明的。她和书店的存在就是“保护人的思想和生命不被肆意扼杀”。

你可能感兴趣的:(《伦敦最后一家书店》:书,让战火中的人们找到了力量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