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日本文学史》读书笔记①

总序

【现代文学】

有争议:

在20世纪文学格局中,现代主义文学像现实主义文学一样,占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什么是现代主义,这仍然是一个有争议有歧见的问题。在它的起止时间,它究竟包括哪些流派和思潮,它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等方面至今都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这因为:第一,任何一个现代主义作家都未曾对“现代主义”一词作过一般的界定。第二,这个术语本身太笼统,除了表示新的和现代的以外,从历史角度看,并无内容。正如有的英国评论所说:“某种以年代推移的速度、与年代一同前进的东西,就像船头浪一样,去年的现代就不是今年的现代。”正因为如此,就有了诸如“原始现代主义”“旧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类相反词语的流通。第三,“现代主义”一词所涵盖的小说、诗歌、戏剧的流派极为庞杂,各种各样,它们像走马灯似的一个个地出现。而且某些现代主义流派的性质并不相同,有的还是对前一流派的不满和否定,如俄国20世纪诗歌中的阿克梅主义就是对俄国象征主义的拒斥,法国的超现实主义对法国的象征主义也是如此。至于未来主义,特别是以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未来主义,以及法国的超现实主义,并不像某些现代主义流派那样悲观、向后看,而是充满革命色彩、向前看。现代主义在某些国家的某个文学发展时期显得至关重要,而在另一些国家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但现代主义在中国的遭遇与命运却十分特殊,从1915 年陈独秀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介绍西方象征主义、1925 年李金发出版象征主义诗集《微雨》起,在将近80年的时间里,几起几落,这是世界上少有的文学现象。

“现代主义”与“颓废主义”

“颓废主义”一词来源于法“decadence”,意为“没落”、“堕落”。它首先出现于 19 世纪80年代的法国。最早把“颓废主义”词引入文艺领域的是法国诗人、小说家和批评家戈蒂叶。在他看来,后期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希腊颓废派)具有特殊魅力:精细的唯美主义、抑郁的情绪、如此美妙凄凉的厌世态度。当时法国出版的一本杂志即以“颓废主义”命名,法国象征主义者和一些观点与之接近的诗人也自命为“颓废主义者”。可见,在那时“颓废主义”不仅并无贬意,而且是一种时髦。其著名代表者为法国的魏尔伦、马拉美、韩波等,他们的诗歌充满了哀叹、无望和厌倦的情绪,宣扬个人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此后,颓废主义思潮扩展到了英国、俄国、比利时和德国。把“额废主义”等同于“现代主义”,显然不妥;在时间上后者要晚于前者,在思想内容上两者也有明显区别。然而,不应该否定早期的现代主义,特别是象征主义同颜废主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俄国象征派诗人吉比乌斯说过,她不是颓废派,真正吸引她的是额废派的个人主义。把颓废主义看成是现代主义的前身,可能符合实际。如何看待额废主义,我以为,高尔基于1896 年发表的《保罗·魏尔伦和颓废派》一文,最值得注意和重视。一方面,高尔基与当时其他的批评家一样,指出:颓废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和一种思潮,是“有害的、反社会的、必须与之斗争”的现象;另一方面,高尔基与当时其他批评家也有不同,认为在魏尔伦等诗人的作品中“能听到抗议资本主义现实的声音,听到饱经崖的心灵绝望的呼喊。这种艺术源于想摆脱唯利是因、道德论丧的世界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危机的征兆”。高尔基这篇文章写于多年之前,在今天也许还没有失去其意义。

现代主义哲学和思想基础:

现代主义哲学和思想基础,是成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论、胡萨尔的现象学、弗洛伊德和容格的精神分析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的哲学社会学思想。正是这一切决定了现代主义关于世界和人的观念:世界是残酷和荒谬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解决和没有出路的;人是孤独和惶惶不安的,人所处的那个环境是充满敌意和不可克服的。现代主义者在创作中竭力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物的对立关系和全面异化,以及自我的探索和思考。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性和反规范性,更多地使用象征、隐喻、时空颠倒、意识流、复杂多变的情绪与印象、潜意识、荒诞、抽象等,而且往往把某种形式和手法推向极致。但是,现代主义的这些共同性,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方面,都不排斥它的每一流派探索的多样性。
应该说,现代主义一方面独特地反映和表现了19世纪末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经历的巨大社会动荡和精神危机,以及资产阶级群体和个体意识之间的矛盾,并在艺术表现上开掘了不少新东西,这是它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另一方面,现代主义的那种独特的审美反映和表现并不全面,往往把充满复杂而矛盾的社会进程抽象化,看不到大众的抗争,而其作品中所深深蕴含的虚无主义、悲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无疑具有消极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说,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一个术语比“后现代主义”更时髦、更富有争议和更无确定性的了。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来源于西班牙诗人费德利科 • 奥尼斯于 1934 年出版的《西班牙暨美洲诗选》。1942年达德莱•麦茨在《当代拉美诗选》中也使用过它。他们力图以此说明,现代主义文学中已经隐含着一种对20世纪初文坛潮流的反拨。此外,1939年英国人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曾以“后现代”这个词来标志1875 年前后西方文明的转折,即西方文明转向非理性的混沌一团的过程。这个词的普遍使用,大概在本世纪60年代,首先在建筑学,然后逐渐波及到绘画、文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用德国人洪尔夫冈•威尔什的话说:“今天,几乎没有一个领域未被这一‘病毒’所感染。”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有人认为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有人认为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拨、否定和超越。美国人哈桑曾列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多达33项的不同点:现代主义形式、目的、转喻、所指……后现代主义反形式、游戏、隐喻、能指……

2021.12.9

你可能感兴趣的:(《20世纪日本文学史》读书笔记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