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好好开始?同时又不能好好结束?

为什么有人会畏难、会拖延?为什么正确的事情总是坚持不下去?为什么觉得很鸡肋的事情又总是不愿意放弃?为什么“被分手”的人迟迟走不出感情漩涡?

我今天给出上述问题产生的一个可能的解释,叫做“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的概念。

“损失厌恶”是一个经济学和心理学概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解释起来很简单,就是字面意思:人本能的厌恶损失。

这是一句人尽皆知的大实话,但是偏偏有些时候,就是这些人尽皆知的道理,轻易地躲过了我们的考察和深究,我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表达的观点,都是我从这个大实话出发,通过演绎得出的。

因为厌恶损失,所以人会本能地采取两种行动,一种就是意识到会有损失,所以按兵不动,不去做;另外一种就是“挽救”损失,当即将面临损失时,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去避免损失。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损失厌恶”会阻碍尝试和行动。

我所在的大学,旁边就是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赌场“威尼斯人”(Venetian),但我在大学四年之中没有赌过一把,当然出入赌场是家常便饭,因为可以蹭吃蹭喝、顺便搭个赌场的顺风车,不亦乐乎。四年间,我就像《金刚经》中所言,可谓万绿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为什么在这种高频刺激的场景中没有赌过?因为我坚信“十赌九输”,怕输丢了裤衩。

有些人像我一样,不去赌博并不是因为不想体验下那种刺激,只是因为有些人的“损失厌恶”情绪,来得比一般人要强烈,多少收益的快乐,也抵消不了对于“可能的损失”带来的恐惧感。也就是说,有些人在做选择和决策时,下意识里优先考虑的永远是“可能的损失”。

但让我们再看看“损失厌恶”坏的一面,有些人不想谈恋爱,是因为怕浪费感情,他们对于错付青春和感情的恐惧远大于恋爱可能带来的享受。有些人不愿尝试,就是怕丢脸,比如课堂上强憋着尿感,也不愿举手请示,有些人对这种丢面子的恐惧感远远超过尝试可能收获到的好处。

其实,这种害怕尝试和死要面子的破解之道,也在于“损失厌恶”,就好像一道送分题,答案就藏在题目里。当一个人把放弃尝试的机会成本考虑得很严重,比如会错失幸福和成功的机会,总之那种损失的成本高到让人无法承受时,自会行动。比如再不去解决问题的结果就是失业,再不去尿尿的结果就是尿裤子。

这种损失感是可以自己主动创造的,假如我们想立即行动,可以先考虑不去做的损失,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暗示力,把不行动会带来的后果极端恐惧化,吓尿自己,这个方法在我人生的某个阶段,真的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再从“损失厌恶”的角度,考虑下为什么会畏难。“畏难”不仅仅是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担忧,破坏了我们“胜任”的心理需求;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不知道解决困难意味着要付出多少努力,对于“付出黑洞”的焦虑和恐惧,更会让我们选择逃避。

同理,我们不能一直坚持,也有“损失厌恶”的原因。首先,坚持是在对抗人性和反本能,在行为没有固化成习惯或本能反应之前,都需要付出努力,这是一个主动“做功”的过程,坚持过的人都知道,很累很煎熬;其次,更重要的是我们怕所有的付出和努力化为泡影,变成损失。坚持的时间稍微一长,尤其是遇到阻力事件时,我们就会质疑坚持的意义,并进行自我怀疑,因为无法预判到底还要坚持多久,一种怕得不到满意结果的恐惧和不自信,就会涌上心头,让坚持破防。

对于望不到尽头的付出,正常人都会心生怯意,因为我们厌恶损失,所以不愿再进一步地投入,好像当下保守和“明智”的选择就是尽快退出,但一旦退出,结果就是一事无成,结果就是一段好的恋情无疾而终,结果就是放弃了成功的可能。

究其原因,就是随着努力和付出“白白浪费掉”的可能性增大,损失厌恶的心理也逐步增强,直到心理达到忍受的极限,放弃就成了唯一的选择。有些人,因为没有成功过,所以越来越不自信;越不自信,越容易放弃,放弃得多了,便开始错信“自己付出就是白费力气”,之后连尝试和坚持的动机都没了,这样的人生便活成了一个恶性的死循环。

假如现在发生了以下几种情况,比如赌博作弊,十赌九胜;比如遇到一个死缠烂打,而且各方面都很优秀、很靠谱的人,不断给你坚信一生的承诺;比如同样一件事,比自己笨、能力更差、远远不如自己的人都成功了,而且那个人的所有诀窍都已经如实相告。

在上述情况下,损失的可能性变小,而行动和坚持的可能性就会无限变大,我们便很愿意去尝试和继续坚持。所以,令我们痛苦的并不是努力和付出,令我们痛苦的是看不到“希望”的努力和付出

那我们想要破除“损失厌恶”所造成的“拖延、不行动、不能坚持”的办法也就明确了,就是制造不会损失或无限降低损失的“可能性”

网上总是喜欢把奠定成功的重大标志性一步称为“豪赌”或“险棋”。于是有些人误以为“那些敢于承受损失、勇于冒险、有魄力的人才能取得成功”。“想成功,必须要有冒险精神。” 感觉上很对,其实事实恰恰相反。

你去高空走钢丝,觉得这是在玩命、在冒险,但在专业走钢丝的人士眼里叫基本功;你扛起枪上战场,损失生命的可能性极高,但是对于训练有素的士兵,他们早已经成为了规避风险和损失的英勇战士。

所以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损失评估,所以降低损失的可能,就变成了让自己成为专业的人,这样就把自己变成了别人眼里“敢于冒险”的人,但你自己并没有任何冒险的感觉和举动,因为你的专业性一直在稳稳地控制着风险。

即使现在不具备打造专业性的时间和条件,也可以通过给自己的行动打造正向反馈,有意寻找现实的证据来不断营造希望和成功的可能性,比如想想智商堪忧的“阿甘”,深陷肖申克监狱中的“安迪”、当幸福来敲门的“克里斯·加德纳”,这些角色起步时非残即悲。

当然,往往现实中身边人的例子更具备鼓舞性,比如高考接连失败的马云爸爸。所有这些人的故事,你都可以牢记在心,反复回味,你肯定不比他们任何人差,只是一直缺少正确的方法和足够的坚持而已。

破除对损失的恐惧心理,就是让自己能去不断尝试和持续努力的不二法则。当然,其他坚持的方法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讲过,之后当然也还会有更多的方法分享。

“损失厌恶”让人难以放弃。

生活中,炒股被套牢时,股民更倾向于死扛,甚至在低点补仓,反正就是不舍得割肉,这种执着是因为一旦卖出就意味着产生了真正的损失,而这正是人本性所厌恶的。

买了一张电影票去看电影,结果发现电影很难看,理智的选择应该是立马起身离开,减少未来的时间损失,但是因为厌恶损失,有些人会选择坚持看完,这样就等于没有浪费购买的电影票钱。

同样,一对爱情长跑了很多年的情侣,即使都感觉不太合适,最后可能还是会步入婚姻殿堂,因为分开意味着损失了多年青春和努力,但这种对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感情,最要命的就是双方对于损失的执念,而不是感情和未来生活本身。

上面“看电影”和“爱情”的例子中,还涉及到一个概念,叫做“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且不可挽回的损失,”比如一个人拎着的一瓶好酒被一条野狗撞到地上摔碎了,这瓶酒就是沉没成本,沉没的稀碎。如果这个人选择头也不回地继续往前走,那这个人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反之,他计较的每一分钟、发泄的每一点情绪,都是在增加沉没成本,这就做出了非理性的选择。

我们甚至还能用“”损失厌恶”来解释为什么“被分手”后会越陷越深,因为“思念”是一种融合了时间、精力、脑力和情感等等的巨大付出,思念越多,付出越多,这种付出的不断堆积,会让人越来越难以自拔,谁会想到让人难以自拔的不是思念中的那个人,而是自己的巨大付出。

与此同时,每次思念也都是在强化“损失”的心理痛苦,在李清照的词中,我们感受到她对丈夫赵明诚那种痛彻心扉、扣人心弦的相思之苦,就是那些始终放不下的人的日常,想想很瘆得慌。

“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李宗盛,《给自己的歌》

其实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思念的付出,不论是对逝去的人,或是过去的荣誉和丢失的物品,就是在降低痛苦的可能,也是让自己走出心理困境的理智之选。我们奈何不了人生,但我们奈何得了自己的思想;思想是船,而我们才是真正舵手,千万别搞反了。

我们仔细揣摩下上述的例子会发现,让我们难以放弃的“损失厌恶”,具备三个重要要素,即“价值感、拥有感、损失感”。其实商家就一直在利用损失厌恶心理,为自己的营销服务,我们了解下商家的做法,也是更好的理解这个概念,商家的做法就是“强化价值感、制造拥有感、营造损失氛围”。

比如优秀的商家在销售产品时,不光会强调所销售产品的好处,更会刻意强调消费者“如果不购买会造成什么损失和坏处”,这样消费者因为“厌恶损失”会更有消费的冲动。

商家还会不断利用各种“优惠措施”,比如让顾客领取打折券、满减券、享受内部价等,给顾客制造出“占到便宜”的拥有感;再通过“X日期前内有效”、“最后一天清仓大甩卖”、“前30分钟限时8折”等强调时间紧迫、过期即废手段,营造“损失马上就到到来”的厌恶感,肆意操控消费者不断地买买买。

解决所有上述“难以放弃和拒绝”的解决之道,就是“断舍离”。我们生活中,60%的人、事、物根本不重要,可有可无。你感觉这很反直觉,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当你真正意识到重要的东西很少时,对人事物的“价值感”自然会降低,进而想拥有的冲动也会降低。

其实剩下的重要的40%之中,也只有20%十分重要,时常进行断舍离,能帮你梳理清什么才是你人生中重要的,然后进行聚焦,无形之中这会让你多出很多时间,提升至少30%的生活效率,毫不夸张。

——“断”是指断绝“损失感”进入自己的意识(注意),就是阻断大脑有关“沉没成本”的一切思考,注意,断绝的不是思考,而是对“破碎的酒瓶”这些损失的纠缠和思考。“断”也是在源头上戒除一切没用的东西进入自己的生活,避免学习没用的知识抢占精力、拒绝低效的无用社交占用时间、避免某些东西放着放着就过期等等等等。

——“舍”是指果断舍弃一切造成内心不和谐的心灵垃圾,通过转移注意或冥想的方式,把那些泛滥的思绪废物和不重要的东西彻底排除内心,当然包括彻底舍弃一段关系及人事物。

很多人舍不得,于是这些东西便重复地占用脑力资源、心力资源,比如邮箱里一封不重要的文件、一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用得着的物品等等,这些不重要的东西,每当你看到时都要重复进行犹豫和取舍,重复糟一次心、浪费一次时间。

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以后凡是犹豫或面临抉择的东西,请节约下犹豫的时间和下次再次纠结的时间,第一选择立马舍掉,这种习惯将为你之后的人生节约出很多宝贵的时间。坚持了这么久断舍离,我从来没有因为扔掉以前认为“比较重要”的东西而苦恼过,反而生活质量提升了很多。

——“离”就是脱离执念,让自己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达到心灵的自洽状态。持续“断”与“舍”的过程,就是在磨练“离”的能力。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放下,是一种解脱。持续“断舍离”,是一种理清重点、看透人生、练就思维豁达,感受清新之旅,这是我的大概体悟。因为断舍离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拒绝那些没用的想法和人事物进入大脑这个仓库,并把原本塞得满满的大脑仓库,整理腾挪出富裕的空间,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轻松。

说白了,断舍离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于价值观的重新排序,以前感觉损失本身很重要、很懊悔,而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要对损失进行持续投入”,不要造成更多的损失

文末,再废话两句。对我来说,每次写作也都是一次断舍离,努力删减那些没必要的废话,将文章控制在4000字以内,但是对我来说好难。我其实很佩服那些能在2000字以内就交代清楚这些概念的人,能做到断舍离的人都是睿智的智者,因为他们能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如果感觉文章真诚且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 ,获得更多往期内容。喜欢的话,也帮忙推荐给您的亲朋好友 ^——^。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努力用文字改变他人和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好好开始?同时又不能好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