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闲谈|先秦二九•春秋小霸郑庄公(上)

周郑交恶之后,郑国的国际形势变得严峻起来:它跟周和南虢(guó)的关系很紧张,跟卫国有仇,由于收留了宋国的逃亡公子冯,跟宋国的关系也说不上有多好,而宋国跟鲁国又是盟国,晋国则忙于内乱无暇他顾,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比较重要的诸侯中,唯一还有可能拉拉关系的只剩下了齐国。

可是,齐国跟郑国之间隔着鲁国、卫国、宋国以及其他大大小小好几个国家,郑国又陷入了得罪了天子那么一种境地,齐国会愿意跟郑国结盟吗?答案是齐国很愿意——周郑交恶的当年(周平王五十一年,郑庄公二十四年,鲁隐公三年,前718年)十二月,郑国和齐国在石门(今山东济南长清区西南)结盟——我们不知道齐国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知道的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因为郑庄公的事业很大程度上是在齐国的配合下完成的,如果没有这一同盟,春秋早期的历史也许就会改写。

石门之盟的第二年(周桓王元年,郑庄公二十五年,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卫国发生了政变,卫桓公的异母弟州吁(xū)弑卫桓公自立。在这之前,州吁曾因为“骄奢”而被卫桓公罢黜,流亡到国外。在流亡期间,大概是由于臭味相投,他曾主动跟因叛乱失败而出奔的共叔段结交。现在,州吁当上了卫君,手里有了本钱,就想为朋友出头了。他这个打算很精明:郑卫本来就有仇,如果让段当上郑国国君,那就不仅报了旧仇,还得到了一个亲卫的郑国,可谓是一举两得。于是州吁派使者去拉拢宋国,打算组团收拾郑庄公。

大概是由于威胁自己君位的公子冯住在郑国,所以宋殇公很痛快的就答应了州吁的请求。州吁又叫上自己的两个铁杆:陈国和蔡国,这年夏天,宋、卫、陈、蔡联兵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这一仗四国没得到什么实惠,所以到了秋天,它们又联合了鲁国卷土重来了。鲁国出兵是由于宋国的请求,但鲁隐公的本意却是并不想趟这个浑水,因为他对“弑其君而虐用其民”的州吁并不感冒,可以肯定,要不是宗室大臣羽父执意出兵,鲁国一定不会参与五国伐郑的行动。

不过,就算加上了鲁国也没有什么用,因为五国联军虽然“败郑徒兵”,却仍然没能打下郑都。幸好现在已经是秋天,田里的谷子熟了,他们可以“取其禾而还”,算是没像上次一样白忙活一场。

郑庄公哪是那么好惹的?第二年(周桓王二年,郑庄公二十六年,鲁隐公五年,前718年)四月,郑军在应邀帮助曲沃庄伯伐翼,把晋鄂侯赶到随(今山西晋中介休市东南)之后,趁回师的时候顺便洗劫了卫国的牧邑(地望不详)。这时候州吁已经被杀,新即位的卫宣公决定报复,“以燕师伐郑”。

这个替卫国出头的燕国不是当年周武王封召公奭(shì)的那个燕国。召公的燕国是姬姓,疆域主要在今天的冀北和辽西一带,史称“北燕”,而这个燕国是姞(jí)姓,在今天河南新乡延津县一带,史称“南燕”。我们不太了解这个南燕国,也不知道它为什么要为卫国出头,我们知道的是,郑庄公以祭仲、原繁、泄驾三人率主力正面相持,暗地里派曼伯和子元率偏师从背面发动进攻,打败了南燕军。

九月,宋人把邾(zhū)国田里的收成给抢了。邾国本是鲁国的附庸,但可能因为鲁宋两国是盟国的原因,所以邾人没向鲁国求助,而是转向宋国的仇国郑国求助。本来收拾了卫国就该收拾宋国了,这下机会自己找上门来,郑庄公当然不肯放弃,立即派兵和邾军一起进攻宋国,一直打进了宋都的外城才退军。

然后,到了当年的冬天,宋国开始实施报复,派兵包围了郑国的长葛(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北),但也仅仅只是包围而已,并没能取得什么实际的战果。联系到上一年连续两次诸侯联军围殴郑国都没能把郑国怎么样,可见这时的郑国确实挺能打。

当初,郑邾联军攻入宋都外城的时候,宋国曾向盟友鲁国求援。本来鲁隐公都打算践行盟约出兵救宋了,可是当他询问宋国使者战况如何的时候,宋国使者却没说实话,而是告诉他敌军离国都还有一段距离,这下惹恼了鲁隐公,所以他改了主意,没有救宋。两国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郑国地处四战之地,如果不是脑子有病,任谁都应该知道跟邻居们见一个打一个会是什么后果,所以郑庄公肯定也不愿意四面树敌。他机敏的抓住了鲁宋隔阂的机会,开始了外交攻势。

周桓王三年(郑庄公二十七年,鲁隐公六年,前717年)的春天,郑庄公主动派出使者跟鲁国讲和。鲁隐公这时正在生宋国的气,所以就答应了郑国的请求。本来郑庄公也想跟陈国修好,可是陈国仗着有宋国和卫国撑腰,拒绝了他的好意。郑庄公也不客气,既然敬酒不吃那就吃罚酒吧,五月,“郑伯侵陈”,抢了一大堆战利品回来。

不过,我们不知道郑庄公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打陈国,因为此时他的长葛还被宋人围着呢。他为什么不去解围,反倒有心思劫掠陈国呢?有人说其实宋国早已撤围,所以他才没去救援。可是《公羊传·隐公五年》和《谷梁传·隐公五年》都说宋围长葛是“久也”,尤其是到了这年秋天,“宋人取长葛”,长葛最终还是陷落了,所以宋已撤围的说法很值得怀疑。

照理说这一来宋国和郑国的仇算是结大了,按郑庄公以往的表现来看,他绝不会善罢甘休。可是历史却总有出人意料的地方。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第二年(周桓王四年,郑庄公二十八年,鲁隐公七年,前716年)秋天,也就是把犬戎逐出岐丰之地的秦文公死去的那一年秋天,上一年还你来我往打得热闹的宋国和郑国竟然也讲和了。这俩这一讲和,刚刚挨了揍的陈国坐不住了,赶忙也跑过来跟郑国讲和,而且不仅仅讲和,还请求把女儿嫁给郑庄公的世子忽,而郑庄公竟然还同意了。

“伐郑联盟”到这时候已经瓦解了,卫国应该也不会想自己跟郑国单挑。不知道是哪一国先主动找的齐国,周桓王五年(郑庄公二十九年,鲁隐公八年,前715年)齐国出面调停。到了这年七月,宋、齐、卫、郑结盟,当初宋、卫围攻郑国东门、割了郑国谷子的事到此算是翻篇了。

可是转过年来的周桓王六年(郑庄公三十年,鲁隐公九年,前714年),刚刚到来的和平就又被打破了,原因是宋国没履行对周王室负有的义务,所以郑庄公“以王命讨之,伐宋”。

有人说郑庄公这个“以王命”是假传圣旨,不过,虽然在前一年“虢(guó)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但周桓王却并没撤郑庄公的职,他此时仍然是周的卿士,而且在三年前(周桓王三年,郑庄公二十七年,鲁隐公六年,前717年)。郑庄公就曾借着救济东周饥荒的机会朝觐过周桓王,虽然双方关系没得到根本改善,但多少应该有所缓和,要说周桓王因此给郑庄公下达了讨宋的命令,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而郑庄公放着“宋人取长葛”的仇不报,费事巴拉好容易达成了宋、齐、卫、郑四国联盟,看上去也不像有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必要,所以郑庄公到底是不是“假命伐宋”还真有点不好说。

宋国和鲁国这时候虽然有隔阂,但毕竟还是盟国,所以宋国本可以向鲁国求援。以鲁国的身份,即使由于忌惮“王命”而不能出兵相助,至少也可以从中调停一下。但宋国还在生鲁国当年没出兵救援的气,再加上郑庄公这一次征伐也没把宋国怎么样,所以宋国就根本没鸟鲁国。人家不求你就不求你呗,可是鲁隐公却气得不行,从此鲁宋绝交,鲁国也加入到讨伐宋国的行列里来了。

能征惯战的郑庄公为什么这次伐宋无功而返呢?我们不知道,但估计跟“北戎侵郑”有关。这个插曲发生在当年的年末,郑军以诱敌深入之计设伏兵大败来犯的北戎。以这种智谋和战斗力,如果不是为了抵御北戎而不得不放弃伐宋,宋国恐怕很难招架,所以说,郑庄公的无功而返可能是跟这件事有关的,但这仅仅只是一种猜测,事实是否如此,我们还是不知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史闲谈|先秦二九•春秋小霸郑庄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