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

今天翻阅完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类通俗读物,如果每个人都只阅读在自己舒适区的书,其速度一定是非常快的。

但是这样的阅读除了满足数量上的虚荣感和一句‘我今天终于做了一件有用的事’的安慰以外,其实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自欺欺人,本质上并没有和刷了一天知乎或者看了一下午剧有任何区别。读书最忌讳就是永远在舒适区打转。空耗精力。真正高质量的阅读必然伴随着痛苦,与其追求囫囵吞枣,以至消化不良,不如尝试如何提高效率入手。

讲一讲我看完这本经济学的浅谈。

1.为什么凭学生票可以半价购票?

结论:基本上是三级价格歧视和分割市场

由于成人和学生的购买力不同,所以两个人群对于价格的敏感度不一样。也就是说在影院对影片的价格进行调控时,学生的购买人数会比成人浮动的更加明显。

关于价格弹性可以有简单的例子:

假如成人的可支配收入有50000.学生的可支配收入有500.电影票的价格是100。

当电影票的价格上浮50%或下降50%{即150块,50块},对于成人来讲50/50000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对于学生而言,500/500则影响甚大,会明显的影响学生的观影的人数。

还有个很经典的问题:如果一个东西,成本4元,有20人愿意6元买,有3人愿意100元买,如何定价?

10元?不。

用100元卖给愿意出100元的,用6元卖给愿意出6元的。

这就是价格分层,使利润最大化。

 2.为什么有那么多便宜的团购票?

结论:就是要你去买爆米花和可乐。

电影院从票价中获得的利润其实不多,比如一张50块钱的电影票,可能有5块钱作为税、有25块钱交给了发行方、有10块钱交给了场地维护和人工费,最后到手的其实并不多。

而爆米花的成本,糖、玉米、油、电费等成本,一般不到售价的10%(甚至更低)。

而根据万达影院统计:

120人的小厅,哪怕只坐25个人,只要人人来一桶爆米花,那就比坐满赚得钱还多。

根据调查数据,看电影时,有30%的人要买爆米花。

这个比例在儿童和情侣那里,会上升到70%。

前一个数字,还有七成的人口可以成长,后一个数字,还有三成。

而且,买到便宜票的同学们,以为自己捡到了便宜,所以还可能用少花的钱在现场买爆米花和可乐。

在很多酒吧里面,也有类似的做法。比如一些酒吧有这样的设定:

免费提供花生米。

清水4块钱一杯。

酒和花生米是互补的,吃花生越多就越会喝东西;酒和水是互斥的,如果喝水多了那必然只会点更少的酒。

所以说,酒吧和电影院不让你自带零食和饮料,原因并不是什么“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或者是“为了场地干净……”

3.为什么冷门电影打折比热门电影多?

结论:影院里稀缺的不是电影也不是观众,而是座位。

通俗来讲很容易理解,热门电影来看的人多嘛,那自然就不用打折。

有意思的是,《牛奶可乐经济学》第二章有提到另一个现象:

书籍方面,热门书籍常常会打折出售,而销量极低的冷门书籍则不会;

唱片方面,热门歌手的唱片会更频繁地做活动,而冷门歌手的唱片选择安安静静;

相比卖电影票,在出售书籍或者唱片的时候,存在存储、物流等方面的成本,冷门、销量较低的商品不仅不能为商家快速带来利润,还消耗了商家更高的存储、物流成本。

而且,热门商品不用介绍都会广为人知,信息在卖家中已然口耳相传。而冷门商品有时候还需要商家特地推荐或者介绍,那这方面的人力成本就只能由卖价来承担。

4.映前广告为什么那么贵?

结论:用户停留时间长,注意力集中,所以广告传播效果明显。

而且,映前广告还可以根据接下来要播放的电影来定向投放,这样转化率很容易就提高。

除了那些喜欢踩点进影院的人(“挡住后面人的视线就不好了嘛,扑街!”——杜汶泽《低俗喜剧》)以外,准备看电影的人一般都不太会做其它事情,这时候投放广告比闹市中心立个牌子有用多了,毕竟上街的人都有各自的目的,而不是上街专门去看广告。

你可能感兴趣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