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晳学友问,怎么理解“因知行而名形神”?

今天早上,有一位三晳学友问我,怎么理解“因知行而名形神”这句话?他认为应当是先有了形和神,然后才有知和行,所以这句话是不是有讹误?

这句话出自陆老师的讲课提纲:

形神名实——原人生本为一体,因知行而名形神。

要想搞明白“因知行而名形神”的含义,则要先搞清楚“原人生本为一体”的意思。

这里讲的人生,不是通常所讲的人生,它指的是人的“生”。

《淮南子·原道训》有谓: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其中,“舍”是指躯壳,“充”是指能量,“制”是指主宰。

即:形者,生之躯壳;气者,生之能量;神者,生之主宰。

这样就容易明白了。

那么,人的这个“生”,形为躯壳,气为能量,神为主宰,所以“本为一体”。

注意,这个“一体”是落在“生”上而言的。

所以“生”为先天,形、气、神为后天。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因知行而名形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陆老师在1995年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生命与运动》,其中有一段是这么讲的:

形神致动,体为先天之生,用为后天之习。后天之习,本为应世,故神若无动,则无以知;形若无动,则无以行,知行相因互果,是乃可谓之人。人惟有知行之能,形神运动之体用乃备,体借用显,用凭体成。

“形神致动”,分为体和用两端来讲,其中“体为先天之生”,而这个先天之“生”,即前一句“原人生本为一体”中的“生”。

“用为后天之习”,那么这个后天之“习”与先天之“生”是先后对应,体用相成的。

关键之处来了——“后天之习,本为应世,故神若无动,则无以知;形若无动,则无以行。”

看明白了吗?

神动而知,形动而行,是后天之动!

人的神动了,能知;形动了,能行,这是在有界后天的情况。

所以不能用后天思维来理解“因知行而名形神”这句话。

这句话中的“知行”,是指“生”的先天“知行”,不是指“形神”的后天“知行”。

“生”的先天“知行”,是知而神,行而形。

所以陆老师说,“人惟有知行之能,形神运动之体用乃备。”

很显然,这个“知行”在“形神”之前,故而说“因知行而名形神”。

如果还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讲,那就看一下陆老师的讲课提纲中《动静形神论》的第一句:

动静名实——原太极本为一气,因动静而名阴阳。

对比一下:

形神名实——原人生本为一体,因知行而名形神。

“因动静而名阴阳”,是因为太极之道,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个话就不用解释了吧?

故可谓:太极因动静而名阴阳,人“生”因知行而名形神。

所以读陆老师写的书,一定要仔仔细细地看,认认真真地参,绝不能马虎,一滑而过。

另外还要提醒一下,陆老师在《仿佛谈道录》中讲到理行一贯时说:

太极学有一个特点:理上不懂,法上难行。这是为什么呢?在开学讲课的时候,开宗明义,我们就要给大家讲清楚:太极学的哲理就是我们的学理,学理就是我们的功理,功理就是我们的功法,功法就是我们的功行。它是一体的,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如果你把理和行分开,那你就错了,你就理解不到真正的理,也入不了真正的行。

因此,若是明白了陆老师讲的这段话,就不会认为参悟三晳不是修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三晳学友问,怎么理解“因知行而名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