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西北联大”:民国大教育家李书田受命汉中办学始末(4)

西工:古路坝艰难办学

古路坝校园:1943

西北工学院筹建之初,教育部批准设土木工程、矿冶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6系,后在筹备中又呈报教育部增设水利工程系、航空工程系。筹备期间到校学生773人。

古路坝办学之初,教授们多住简陋的校舍或租住在当地农民家中;学生则住在竹片泥巴墙的草屋里,睡双层大铺,夜间透过瓦片间隙可见星月,遇到下雨时,师生们上课、吃饭、甚至睡觉都得撑着雨伞。

为使来自沦陷区的青年完成学业,教育部颁布了《公立专科以上学校战区学生贷金暂行办法》:专科以上学校家在战区,费用来源断绝,经确切证明必须接济者,可向政府申请贷金。贷金依据当地生活费用及实际需要决定,每月八元或十元。学生毕业后,再将服务所得交还国家,其偿还期不能超过战事终了三年以后。于是,“贷金”成了抗战时期后方大学生享受免费食宿的专用名词。许多学生就是靠此维持生活,完成学业的。

当时,各学校的同学都是自己组织管理伙食,轮流值勤帮厨采买。头两年,由于物价尚未上涨,温饱大多不成问题,学校的伙食还算可以。到了1940年初,物价比战前上涨了二倍多,师生的生活更苦了。学校食堂通常只有渗水发霉的黑米和见不到油盐的白水煮青菜。每天只吃两顿饭,吃饭时经常是八个人围着一小盆白菜汤,菜里很少见到油星,尝到肉渣。不少学生被迫休学,有的时断时续,甚至读了六、七年才毕业。

学生上课缺少笔、纸和课本、就用变色铅笔芯泡成“紫墨水”记笔记。常常是几个人或十几个人,共用一本教材或课本。晚上靠点油灯或土蜡烛照明读书。

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李书田依然乐观,每晨秉烛读一篇古文,每晚又秉烛读一篇英文。一批著名的教授,如赖琏(院长)、潘承孝(机械系主任)、张伯声、刘锡瑛(电机系主任)、张清涟(总务长)、张国藩(航空系主任)、金宝祯(土木系主任)、任殿元(矿冶系主任)、刘德润(水利系主任)、周宗莲、张汉文(纺织系主任)、魏寿昆等在此坚持教学,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学生不忘国耻,刻苦学习,夜间各处煤油灯和烛光闪烁,遂成“古路灯火”一景。

古路坝西工校园图

教师的生活似比学生稍好一些,但也非常困难。教授到助教的薪俸由440元到60元不等,所有员工的工资还要按教育部“抗战期间薪俸七折”的规定发放。少数从东北华北一带流亡的教师,多数拖家带口,生活负担更重。有人要兼做会计、中小学和家庭教师维持生活。

矿冶系四个年级只有三位教师和两位助教。系主任魏寿昆竟一人承担着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多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谈及当年,魏寿昆院士说:

我是第一批随北洋教师告别老母离开天津的。在法租界乘轮船到青岛,换胶济铁路抵济南,换津浦铁路抵徐州,再换陇海铁路西达西安。夫人杨英梅是第三批与北洋师生同程奔赴西安的。在西安筹备上课不足三个月,潼关失守,又奉命南迁,先乘陇梅路至宝鸡,再换乘敞棚长途汽车,越秦岭、凤岭,沿公路抵南郑,东转到城固上课,其中约有三个月我和其他教授率矿冶系三、四年级学生调查陕南金矿,夫人则和地质教授张伯声的老母居住在南郑。1938年暑假,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合大学改组解散,成立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等校。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及焦作工学院四校组成,分别在城固古路坝、龙头寺、七星寺上课。1939年1月14日,我的长女文莹就诞生在城固古路坝。

你可能感兴趣的:(缅怀“西北联大”:民国大教育家李书田受命汉中办学始末(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