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

今天阅读的是《走在行知路上》第三章:逼上梁山,打造行知学校  84页到146页。

正当行知学校在外人看来办得红红火火,非常出色的时候,其实作为校长的杨瑞清是非常焦虑的,他觉得学校快要办不下去了,学校留不住优秀的老师,没有资金,而且面对着各种压力。他说他犹豫过,打过退堂鼓,但终究还是留下来了,这个原因不是因为别的,就是觉得不甘心。我想这个不甘心就是因为他坚持了他的初心。当初他辞掉辞掉安逸的团县委工作,回到村小任教,也是因为不甘心。

当激情与现实发生碰撞以后,杨瑞清老师还能坚持以往的不甘心,坚持往前走,实在是了不起。“不甘心”这三个字,有千钧之重。

那么杨瑞清老师是怎样走过这段困难的时期的呢?我想最主要的得益于他平时的学习和反思,他写了200多万字教学日记和反思,从这里可以看出,他遇到问题是非常善于思考的。

比如说:以前,他看到城市的学校学校办的好就羡慕嫉妒,就抱怨农村学校为什么搞成这个样子?但是他现在就换了个想法,他认为城市学校赶快办好,越办越好,好的不能再好,不就可以轮到农村学校了吗?他换了个角度看待问题,就能理解了。

对于青年老师没能留下来这个想法,他的想法是学校走出去的老师,因为在行知小学待过,因为有了不一样的经历,到其他地方做其他工作,或者仍然从事教师工作都干得非常出色,这难道不是行知小学为国家做了很大贡献吗?也让因为他们的成功也让别人相信行知小学是出人才的地方,一下子学校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难道不应该自豪吗?看看吧,杨老师会这样反过来思考问题。

其实农村学校没有办好,不能埋怨他人,不能埋怨条件不能改善,不能埋怨教师不能稳定,农村教育还是有出路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做事,用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去做事。

振作起来,以后杨老师就觉得。要想办好一所小学教好学生,必须重视教师教育。最重要,最急切的不是教师的能力问题,而是教师怎样对待乡村教育的问题,怎样对待学校的问题。他们对老师进行了精细化管理,一个老师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就是留下来的。留下来的就不能不愉快,不能不成长,尤其是那种主动到乡村教育工作的,就更应该愉快的工作,更加专注的提升自已。还有就是不能留下来的,这样的老师也不可以不成长,不可以不快乐,不可以不自信。不封闭,不讲话,不落伍,乡村教师的命运,也要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他关注到了教师的成长,虽然农村学校面临的现实是教研、课改、写论文、做课题、赛课等等这些东西和城市教师不能同日而语,但是从成长的角度来讲,农村学校却是一方沃土。因为这个地方虽然穷反而能斗志,能激发热情,虽然封闭,但他受到的干扰要小,教学改革的环境比较轻松,这是非常大的优势。从成长的角度来讲,农村学校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关注成长,走向成功。如果一个人真的成长了到一定的时候,一定会发现猛然间你已经长大,大的超越了一班的成功的层面,甚至不觉得比在城里工作的感觉差。

他要求老师的成长准则有有二十个字: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其实前三种也是学习的方式,向生活学习躬于实践,向书本学习勤于思考,向他人学习善于交友。不仅如此,还要养成思考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要把自己的学习体会记录下来。他们学校有不少老师养成了大量的记录,大量的写日记的习惯。我也一直认为,写的多了,自己就会对教育问题形成一种敏感性,就会促进自己的思考,只有一点点去积累,才能不断的想到许多新问题,不断产生灵感。乡村教师的存折本上积累的物质财富也许是有限的,但我们完全可以在笔记本上记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另一方面,杨瑞清校长非常善于利用教育契机,有教育智慧。他在书中谈到一个关于鸽子的故事。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儿送给杨老师一个黑色塑料袋,里面装着一只鸽子,他还悄悄地说可以烧汤,杨老师后来发现这个鸽子还能飞要。等到学生做完广播操的时,杨老师召集了一个集体的晨会,把那个黑色塑料袋拎到孩子们面前,他们的好奇心上来了,他就捧出了这只扑棱扑棱的鸽子,说首先应该表扬某某同学他抓到这只飞来的鸽子没有伤害它,把它交给学校,他懂得了一个了道理就是鸟是人类的朋友,差不多每四小时就一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人类的朋友是越来越少,爱护鸟类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行为,尤其是鸽子,他还是和平的使者。这只鸽子大概是飞累了,现在体力又能飞了。大家看怎么办呢?大家就提议放飞鸽子。放鸽子之前,杨老师说我们许个几个心愿吧!他说愿这只鸽子飞到香港(因为当时是一九九七年春天,香港回归的前夕)告诉香港的小朋友,行知小学的师生热切期盼回归这一天早日来到来;第二个愿望是愿这只鸽子飞到贵州的苗寨,告诉那里的小朋友,希望他们人人都能上学;还要愿这只鸽子飞到伊拉克战场,告诉那里的小朋友,希望他们能像我们一样过上和平的日子。如此这般许愿之后杨老师才把这个鸽子放飞了,这个鸽子一下子飞到很高处才转弯,孩子们的目光追寻而去,等到大伙缓过神来,他又跟学生讲,今天请同学们完成一道特殊的家庭作业,回家给爸爸妈妈讲一讲鸽子的故事,讲一讲香港回归,讲一讲伊拉克战争,讲一讲我们中国还有许多地方贫穷落后。看看吧,就一只普通的鸽子,一个意外的事件,杨老师却利用它对学生进行了爱护动物的教育、普动物的知识、还有就是对学生进行了关注公共事件的一番教育,最后,他还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让孩子把这件事情传达给自己的父母亲,其实也是进行了一个家长的教育,对家长的教育,因为陶行知思想里面非常重视即知即行。

还有一个案例就是八棵柿子树的故事,在他们的校园里有八棵柿子树,每年从春天挂果到秋天成熟,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累累的果实把树枝压得很低,孩子们天天在树下做活动,伸手就能摸到、闻到柿子,但是没有人摘柿子。每年到柿子红透的时候。他们都要在柿子树下办一个柿子节,学生代表兴高采烈地把柿子摘下来用盆子装好,排放在一起一种丰收的景象就出来了。接着他们就召集学生探讨关于柿子的话题。他说这不是一般的果实它是有很多美好含义,的第一层是“劳动之果”,劳动是伟大的是最有价值,没有劳动就没有丰硕的果实;第二它是“道德之果”,没有大家爱护它早没了;第三是“智慧之国”,学生不大懂就问什么叫智慧之国?杨老师就说大家围着柿子树写日记,做数学题,观察思考不是更聪明了嘛?果实就被赋予了真善美的含义,读到这里呢,我们觉得这个杨老师,他真的是非常富有教育的智慧,一棵柿子树他能挖掘出那么多的含义。

抓住这样的契机,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但是这样的教育还没有完。他说这些柿子不是要拿到市场上去卖,而是要分给大家吃的,他就他在分柿子的时候是有奖励是有讲究的,柿子有大有小。他们把大柿子分给小同学,就这样把柿子分下去了,孩子们捧着柿子高兴的不得了。有俏皮的男生,恨不得马上咬一口,他说吃柿子更有讲究,清同学们把柿子带回家去,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绘声绘色地认,认认真真的讲一讲八棵柿子树的故事,考虑考爸爸妈妈能不能记住四大含义,然后全家一起分享这个精神文明之国。普通的柿子树不光具有真善美的含义,而且呢,他还利用这个柿子,告诉了同学们怎样学会与别人分享,还有让孩子们把柿子树的故事告诉家人,这其实是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然后,一起分享这些柿子。为杨老师的教育智慧点赞。

还有一个观点特别有感触。杨老师说,不能用一把尺子,就是成绩的尺子来度量学生。当然,还要用道德,用踢足球,用写字用画画等各种才能,各种尺度来衡量学生,甚至还要专门为某些学生量身定做一些特定的尺寸尺度。特殊的评价,让每个孩子找到成就感,找到尺自豪感。让他们对自己信心满满。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里,小林校长在一次运动会上,专门身体有残疾的查理,定制了一个运动项目,查理当时因为身体的缺陷,非常的自卑,但是因为这次运动会,他的成绩,她得奖了,给她了很大的信心,后来他的人生发生了改变。小林校长和杨老师的观点是一样的,还有就是他说对于孩子们除了热情的鼓励,耐心的包容,还要有有友情的提醒。嗯这三者不要平均用力几率占百分之九包容占百分之九十然后又有百分之一去提醒这个百分之一不能少,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还是要保留提醒的底线七项不能太多,激励也不能太多,孩子的成长更多是在一种自主自在的状态下完成的,我们要学会等待。

还有就是他的一个妙点子是叫分优点分享。他说你若想把小孩培养成好孩子,你必须让孩子从你的一言一行中感觉到她就是好孩子,它就会变成好孩子。我们现行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千方百计指出孩子的不足,你有这个毛病,她有那个毛病,意图本来是想让他们克服毛病,然后做好孩子,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他们学校就有一个做法就是给学生写优点卡,优点卡一定要抓住几个要素就是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游戏、由老师点评,老师要在这一两句话里把这五要素表达进去才算一张合格的优点卡,但是这个优点卡的目的不是表扬一个,打击一片。

我感到非常欣慰看看这样的优点卡,他要求每个老师每学期至少给一个学生写一一张优点卡,有点之,被贴在班级的黑板栏上,获得优点卡的同学会在集会时,举行隆重的颁发优点卡仪式,然后有点卡,会让孩子们带回家给爸爸妈妈欣赏,会作为书签夹在课有点卡的优点就是通过宣传让这个优点成为全校孩子的优点,成为引领全校孩子前进的一个方,向一星期一般发宣传四十个同学或者五十个同学的优点。一个正确的舆论氛围形成了,一个健康的舆论导向力量就大了。孩子们的优点可能是一句有礼貌的问候,一个有创意的点子,一张有特点的画画图画,这样的小事情,但是这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毕竟让孩子们得到了一次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表扬,最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