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对人格有很大的影响,大约50%的人格特质是由基因决定的,有些遗传特质(如性取向和体重)是不可改变的。同时现在也有很多人将自己当前的不幸人格归结于童年悲惨的经历以及糟糕的原生家庭,对未来采取被动的态度。但是过去的一些研究发现,童年事件的影响相较于基因,简直是微乎其微。
之前在炎拳里读到过这一句话:人都会变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这完全不是一句乐观的谬论,只要时间维度足够长,最终人都会遵从自己的基因回到自己本来应该成为的样子。只是大部分人在这样一个限时游戏当中,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提高自己的行动效率。
在eva终里,绫波丽(黑)发觉自己喜欢真嗣,明日香却告诉她作为克隆体系列在出产设定上是会对真嗣有好感,绫波丽以为是自己的感情其实只是设定好的罢了。
然而绫波丽回答:即使这样也没事,因为我确实感到很开心。
面对绫波丽这样的回答,我们是不是应该接受基因对我们的一部分确定呢?我们的出生绝不是一张白纸,更像是打了一些框架和草稿的纸,我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发挥但大都不会逾矩。我们的缺点、优势,有些是我们的人格特质,有些不是。发展并运用我们天生的突出优势,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稳定的心流,建立起真实的幸福,想必是每个人的追求与愿景。
在生活中,亲密关系同样也很被人重视。比如恋爱关系的建立,但时常我们要建立多段的恋爱关系才能确定与自己相守一生的人,情侣解除亲密关系就应该特别地处理好,在《春枝秋雨》里(没有具体看过、可能叙述细节有偏差),梁嘉泓与叶絮的分手就不是处理地很好,冷暴力,不给任何理由分手,分手后时不时去关心一下(虽然是出于一些愧疚)。不成熟的叶絮于是仅因为几个月的恋情而守了10年的执着,成为了be结局。
正是因为恋爱这最后一个镜头会使我们印象深刻,只有处理得好,才会愿意开启一段新的亲密关系。
我上一段恋情的结束,原因是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处理不好,情绪低落,和我在一起没有幸福,既然如此为何不早点结束。
我把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并以此来保护自己的需求,却没有在乎他人当下的需求。积极幸福的人,大都不会把注意力全集中在自己身上,他们会更喜欢别人,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好运,更愿意付出实际行动,给予他们帮助(即有利他行为)。
时下我状态不错,才会在此写些文字。昨天我的状态情况不太好,一字未动,并未记下难过时我在想什么,我现在怎么努力回忆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我觉得这是一个好处,使得我不太会囿于过去。
我的最大的性格优势是宽恕与怜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人们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我也会尽自己全力去思考对方这么做的所有条件,如果结论是生而为恶,我也会觉得这是他的基因所决定的不幸(即品性)。
但也有很多人不会宽恕有罪之人并决定铭记仇恨的历史,希望能血前耻。不争论宽恕一行为是否值得自己屈服于心中的怨恨,这样的权衡只是反应了不同人之间的价值观,但是确实可以将痛苦、仇恨转换成中性甚至积极的情绪,从而使生活的满意度提高。如果宽恕还能带来和解,会大幅度增进宽恕者和被宽恕者之间的关系。
生活就应该以平淡宁静的眼光看待:
——透明 白色 动人 平静 祥和。
感受当下具体惊喜,不必桎梏于过去开心或者是悲伤的经历。看待当下以及未来的态度,也不是单纯的乐观或是悲观。应使用理性的力量,辩证看待事物,调和中庸:我到底能从中体会到多少让我欣慰的事?我到底能从中感受到多大的危机?
我追求自我的体验,沉浸的无意识的无感情的时光,回想起来却是淌在全身心的放松、记忆和喜悦。偶然品味生活,带给自己以及他人愉悦。
我觉得我的未来其实已经被设定好了,困于时间,我无法预知未来,于是对我来说,生活就是尽全力体验,尽我心之向往,我不会违反这些本存在于我心的基因,但我依旧能活得很让自己满意,就像绫波丽那样,追求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