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可复制的沟通力》的故事

2020年2月7日,我的第二个小宝出生了,男孩子,我有两个儿子啦!

幸福、开心,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看到宝宝那一刻的心情。

高兴之时,我的耳边出现了一个声音:“别高兴太早,两个儿子,看你怎么教育,教育好了,兄弟俩关系和睦。教育不好,兄弟反目。”

这是之前我表姐和我说过的话,天哪,想想还真是的。

记得在看《正阳门下小女人》电视据,两个女人对孩子的教育,真的是有很大的学问呢。

蔡全无——这个人的名字就很有学问:“知(zhì)者减半,省(xǐng)者全无。”意思是说,聪明的人,遇事会话到口边留半句;如果是大彻大悟的人呢,那就遇事不会轻易(轻率)表态,当然就会一句话不说了(全无)。

当听到这样的解释时,真的是让我“恍然大悟”,之前并没有在意“全无”这个名字。

再后来,孩子们都大了,大女儿有了儿子,取名叫“蔡真”,这让蔡全无感动万分,内心有太多的波动。他对徐慧真说了一些话让我记忆犹新:“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意思是:“作为一个女子要懂得贞洁,作为一个男子应该德才兼备,知道错误就改,得到别人帮助没齿不忘,不在背后说别人坏话,不依仗自己所长,这样别人才愿意和你交往,胸襟豁达才可以让人难以度量。”

虽是《千字文》中的节选,同时让我感慨,中华文化蕴含着多少“做人、做事”的方法。

想想自己,虽读过很多书,大部分都是读了就完了,久了就忘记了。只是“学了”,知道了而已,没有“习”。

看了看手机App,樊登读书,得到,微信读书……,好多的读书软件,真是“白学”呢!

想着想着,点开了樊登读书,看到了樊登老师《可复制的沟通力》课程,第一个问号?沟通还可以复制吗?第二个问号?沟通力学了就可以直接使用吗?第三个问号?如果是可复制的,是说有模板吗?带着这些问题,抱着怀疑和试试看的想法,加上反正疫情期间没什么事儿,那就先听听看吧!

课程听完后,觉得还可以,迷茫于自己行动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原因一:害怕出错;

原因二:坚持不下来;

原因三:沟通的时候想不起来,事情结束想起来了。

这时,会让我想到一个词“后合理化”行为,当我们不愿意去改变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不愿意去做某一件事的时候,我们会给自己找一个很“合理”的理由,来证实我们所说的或我们的行为是合理的。

起初听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想听听,因为我并没有觉得“沟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的概念很简单,把事情说清楚就行了,难道还有其他的吗?当我听完后,我才知道,原来沟通还有这么多事儿呀!比如:

1.沟通的核心是:尊重与合作

2.沟通的目的是:建立连接

3.沟通的要素是:事实、感受、需要、请求

4.沟通的原则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信息

……

我这才了解,原来沟通并没有这么简单,同时沟通也并没有想的那么难,难在于自我觉察和坚持。

以前我并没有关注过沟通这件事儿,现在想想,在家天天在和妈妈争,因为她永远的指责和不认可,让我不断的希望得到她的认可和夸奖。原生家庭让我的沟通模式变得喜欢“挑毛病”,在家和妈妈、大儿子、老公在沟通时发生的“战争”,在单位和同事发生的“战争”,原来是我们的沟通方式给双方带来了“伤害”。

回忆以往的沟通片段,我们是在“沟通”?还是在发泄“不满”或是宣泄“情绪”?

沟通前:我想和老公沟通什么事儿。

沟通中:说着说着就开始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挑着对方我认为的“毛病”或我认为的“过错”

沟通结果:最后落到“你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爱我了,这日子你是不是不想过了?”“委屈、自责、愤怒”各种感受冲蚀着我们的内心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

当我们听到或看到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善于惯性的去进行“危机联想”,去“预设”那个“未知”或“未发生”的结果。之后,我们会可能会陷入到“焦虑、烦躁、悲伤”等情绪中。

这里我用到了“危机联想”,这是我能想到的相对可以表达清晰的一个“思维状态”或者说是一个“思维过程”。“危机联想”的来源是由于“外界”的一些人或事,让我们内心产生“担心、害怕、恐惧”等感受,于是我们的意识出于“自我保护”而开始进行一系列的“联想”。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人的“惯性思维”模式都是“危机联想”,我们说大多数人或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会惯性的进行“危机联想”。

在思考的同时,我漫无目的的翻看着樊登读书里的书,无意中看到界面上有“训练营”三个字,这是什么?以前没有注意过呢。

点开看看吧!好奇心驱使着我点开它,咦,《可复制的沟通力》还有训练营吗?难道和我听的课有什么不同吗?这时,我内心有一个声音:“赵暖,你要改变你的沟通方式吗?你要改变家庭的氛围吗?你想改变家人的关系吗?”各种要“改变”的声音不断地冲击着我。

来吧,决心要改变,那就去试试,万一要是可以呢!

没想到,报名之后,各种加微信,各种加群,真的不适应,内心觉得“好麻烦啊!!!”

我在沟通这件事儿上,是越简单越好,很怕麻烦,因为我不知道说什么呀,真是头疼,头大,让我“抓狂”,我一般进群都是“深水-潜水员”级别哒,基本是不说话的,用现在的词可以说是“非必要-不说话”。

进入“训练营”,两个群,一个是班级大群,一个是小组学习群。看到大家在群里的互动,我一开始只是跟随,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从开营仪式,到进行每个阶段的学习完成作业,再到阶段考核,最后毕业。在这28天的学习中,与同学的互动,与助教的沟通,让我不断练习反复实践所学知识,“沟通力”深深地吸引着我。

第一次写作业,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总结,感觉樊登老师说的每一个字都很重要。看到同学们的作业,真是又好看,又清晰。内心羡慕不已,虽没感觉受到“打击”,可内心会“认定”自己“一定做的不好!”每次的作业都会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学有所获】,第二部分【学以致用】,从文字梳理到思维导图,慢慢的让我缕清了思路,在【学以致用】部分,用自己生活或工作中的案例,来进行文字叙述,刚刚开始写的时候,真的是反复的修改,写完读一遍,感到不对或不合适的地方删了重写,就这样一遍一遍的写,最后写出自己感觉满意的结果。

每当读到这些句子,我都会去体会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因为这是我欠缺的部分,我对感受一点儿也不敏感,如果说我不敏感也不是,我看电视剧都能哭得一塌糊涂的,后来我分析了一下自己,我不是对感受不敏感,而是从来没有真正的去感受过“感受”,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

第一节课:为什么有人特别恐惧沟通中的不合作?(以下是我的作业)

【课程笔记--学有所获】

1、你来参加这次课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来参加这次课程的目的是:学习《非暴力沟通》后,更加坚定我要学习好沟通的信念,良好的沟通让我感到幸福,快乐,让我有了从来没有过的平静。

原生家庭中的暴力沟通对我的伤害很大,以至于曾经的我得了严重的抑郁症。我希望改变家里的这种沟通方式,让我的孩子有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能力。选择《可复制的沟通力》目的是让自己多加练习,沟通这件事,如果不实践,等于“不会”,只有做了,才能进步。不能因为怕错就不做,在实践中我真实的感受是,错着错着就对了,做着做着就会了。不做永远不知道问题在哪儿,如何解决。刻意练习让我们将意识变为潜意识,这样可以让我们沟通变得轻松。但前提是要从有意识的刻意练习开始。

我是一个不会表达自己的人,每次妈妈一说话,我的情绪就莫名的来了,妈妈还没张嘴呢,我就先烦了。看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我就很生气。总是在用“这都是为了你好”来伤害他,孩子选择用“沉默”来伤害我。我们就这样互相伤害着。

学习了《非暴力沟通》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和家人说过自己的感受,而是把需要当感受传达给对方,让对方有一种错在自己的感受,是因为对方的原因,让我的需要没有被满足。

沟通可以是一个人的沟通,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沟通,学习让我知道,沟通首先要自己和自己和解,如果自己和自己没有和解,不接纳自己,和自己没有合作,没有尊重,那接下来和他人是无法进行良好沟通的。

因为情绪占了上风,像樊登老师说的,恐惧让我们产生不合作就会生气的结果。我希望在这30天的学习中,和大家多多交流,相互学习,遇见更好的自己。学好沟通力,拥有幸福力。

2、沟通目的的共性:尊重与合作合作的本质是:我们一起做,而不是你按照我说的做。

合作的核心并不是必须得让对方按照你说的做,而是我们大家一起把它做好。为什么对方不合作我们就生气? 因为当对方不按照我们所说的想法去实现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产生恐惧。

恐惧--是对于不爱的恐惧--原自我们的原生家庭(周围的人不爱我了,你不要我了,父母不管我了,我会死,这是最要命的一件事)--它会引起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恐惧--是从我们大脑皮层的里边包裹着一个深深的东西,叫做基底核产生的。是我们的潜意识。

3、富足心态与匮乏心态1)匮乏心态的特点是:认为没得选,没办法。匮乏心态的人,他就总是觉得不够,总是觉得要糟糕,总是觉得要生气。2)富足心态的特点是:有特别多不同的选择比如樊登老师举的例子:“没关系,还有下次。”“这次我吃点亏,下次我占点便宜不就回来了。” 还有可能说,“没关系,这个一生还长。”对吧? “没关系,我换得了感情。”对吧? “没关系,我们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东西来分享。” 等等

4、富足心态和匮乏心态的本质区别在于叫做对选择的认识。

 什么叫做对选择的认识?富足心态的本质是认为我们有什么?我们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我们有更多的可能性,这个是富足心态的本质。而一个匮乏心态的本质是说没得选。一个人是抱持富足心态还是匮乏心态,根本区别在于小时候所接受的如何正确看待选择的教育方式。

【学以致用】

沟通事项:孩子玩儿游戏以前的我看到孩子玩儿手机,我会说:“就知道玩儿,能不能别再玩儿了,看看书,背背英语单词不行吗?”儿子选择不说话,继续玩儿游戏。学习后我改变了我的沟通方式:我说:“宝贝,妈妈看到你玩儿游戏已经3个小时了,妈妈会担心你的眼睛,会害怕你的和之前一样头疼。妈妈希望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儿子说:“好的妈妈,那我不玩儿了,可接下来我要做点儿什么呢?”我说:“宝贝,你希望接下来做点什么呢?”儿子想了想说:“妈妈,您能和我一起下五子棋吗?”我笑着说:“好啊,没问题。”一段简短的对话,我和儿子一起做了一次良好的沟通,一起愉快的下棋。

看到自己的作业,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是开心哒,是幸福哒!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滴,可以文字输出、 可以用思维导图、可以有音频,还可以有视频。能够满足我们不同的需要,并且可以锻炼我们自己认为不足的地方,在这里不用害怕“犯错”,在这里我们能听到和能看到的都是“赞赏、认可、肯定”,如果有不足的地方,可爱的助教们会用很温和的语言或方式引导我们,让我们自己思考。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这种被尊重、被看到、被认可和肯定的感觉真的是太美好啦!!!

28天的训练营,是紧张哒,是“烧脑”滴,不是因为有多难,而是因为有太多的“别扭”、“不舒服”、“不习惯”,我随时都要“用脑”去想,我这样说对吗?这样表达可以吗?对方是什么感受?自己是什么感受?等等需要自己觉察、观察和倾听。与自己联结,与他人联结,感觉真的好累,这28天,好似过了28年一样(因为40年都没这么考虑过沟通的问题,感觉这28天把我这40年需要想的和做的,都想了一遍,也都做了一遍),觉得脑子已经完全不是自己的呢。

不知不觉,28天就这样过去了,这样“痛”并“快乐”的结束了训练营的学习,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返回看第一次的作业,看着自己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你来参加这次课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再次的反思。

这28天是过去了,那么以后呢?沟通不是“一下子,而是一辈子”,没有人提醒,没有人陪伴,我在“沟通”这条路上能走多远?在训练营的学习中,班班和助教都会在群里说:“我们在一起,就会了不起。一个人可以走很快,而一群人可以走很远。”想想这两句话,我个人觉得是有道理哒。

于是我报名参加了“助教”,从学员到助教,让我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真正理解了什么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看到学员的改变,内心满满的快乐,看到学员因改变而快乐时,我内心的感受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是开心哒,是兴奋哒,更是幸福哒!只有经历过,才会有体会。

从训练营毕业,我就有一个理想,我要成为《可复制的沟通力》的讲师,我和班班确认,和爱丽教务长确认,了解了成为讲师的晋升之路。为了更好的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我将“沟通力”所有的课程都上了。从基础的“入门课”—到“训练营”—“直播特训班”—最终的“授权讲师班”。不断挑战自我,了解自我,突破自我。

从入门课,让我知道我的沟通是存在问题的。

从训练营让我学习到“输出才是最好的输入”,练习的越多,我们“别扭”的感受就会减少,从“新皮质层”的学习进入“刻意练习”的阶段,最后到达“基底层”成为我们的“潜意识”,这样会节省我们的能量。

举例说明一下下:系鞋带

现在想想,我们学习系鞋带的时候,要想着怎么系,步骤是什么?手要怎么拿,怎么绕等等,学习的时候我们会觉得难,觉得不好系,甚至觉得很别扭。而我们经过不断的练习,熟练掌握之后,现在我们去系鞋带还会想吗?

“沟通”也同样,通过我们不断的“刻意练习”,最后让这种行为,成为我们的习惯,到那时,我们“别扭”的感觉就会“消失”。

从学习到现在,快有一年的时间,我的沟通越来越顺畅。从一开始家人说我不会说“人话”,到现在我的家人感受到了我的改变,这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我很不愿意去改变我的沟通试,原因有:

1、我改了,他们不改有什么用?

2、我要是改了,那多没面子啊,这不就代表我认“输”了吗?

3、为什么我要改,到时候受欺负的还是我。

4、我说不出口,因为这一点儿也不像我

5、万一我说了,他们打击我,嘲笑我怎么办?

……

有太多的理由和借口了,怎么想都不愿意,因为这会让我“难看,难受,别扭”,反正就是各种的不舒服。

听完所有的课程后,我悟出一个道理:一切都是我“自以为—是”,一切的感受“根源在—我”。

樊登老师讲过:我真的那么重要吗?我是不是又骄傲了?

认真思考一下,我们有什么权利?对方又要有什么义务呢?

在沟通的过程中,是要双方不断的去碰触对方的“底线”,最终找到“第3选择”,让我们一起“协同”去“合作”一件事儿。

而这个不断碰触“底线”的过程,需要尊重,“尊重”包含了“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这是一种能力。

我现在是一名《可复制的沟通力》授权讲师,我会在这条路上不断学习,与我的同伴携手共进。

同时,我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加入到我们中来,让生活幸福,工作愉快!

“让沟通成就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与《可复制的沟通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