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狄更斯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研究中发现,他的作品就是他不平凡一生的写照。
第一时期(1833-1841)的代表作《雾都孤儿》,主要依据狄更斯童年在鞋油厂做童工的经历。
第二时期(1842—1858)的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从自己的童年、成年经历等各个方面塑造了以自己为原型的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
第三时期(1858—1870)狄更斯的思想达到成熟,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加深,这期间在他的代表作《远大前程》中,狄更斯再一次回归到主人公——孤儿皮普身上。狄更斯把自己一生的创伤性体验回归到自己的作品中,投射到自己钟爱的主人公身上,结合自己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的美好愿望,揭露资产阶级的贪婪和腐朽,试图在作品中建立一个作为人道主义作家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
狄更斯在小说中不断演绎自己的一生,用把自己回归到作品中的方式治愈心灵的创伤。这种回归性情节是狄更斯本人创作生涯中的核心力量。在《大卫.科波菲尔》里,大卫这个形象融合狄更斯自己的血肉,在作品的初版自序中,狄更斯满怀深情地说:“对于我的想象所产生的每一个孩子,我是一个溺爱的父母,我在深心的最深处,有一个得宠的孩子,他的名字就是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它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岀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摩德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爱弥丽的私奔是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钱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
大卫•科波菲尔还未出生父亲就已去世,他在母亲及女仆佩葛蒂的照管下长大。不久,母亲改嫁,继父摩德斯通常常责骂他。母亲去世后,大卫历尽艰辛,终于找到姨婆贝西小姐。贝西小姐收留了大卫,供他上学深造。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与他的女儿艾妮斯结下了情谊。大卫中学毕业后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时代的同学史蒂尔福。
两人一起来到雅茅斯访问佩葛蒂一家。已经和海姆订婚的爱弥丽经受不住史蒂尔福的引诱,在结婚前夕与他私奔国外。海姆发誓要找回爱弥丽。
大卫回到伦敦,在斯本罗律师事务所任见习生。不久,大卫堕入情网,与斯本罗律师的女儿多拉成婚,但婚后生活并不理想,姨婆也濒临破产。希普的秘书——大卫当童工时的房东密考伯最终揭穿了希普的阴谋。
佩葛蒂先生找到被抛弃的爱弥丽,决定将她带到澳大利亚重新生活。启程前夕,一艘客轮在雅茅斯遇险沉没,海姆不顾危险下海救人,不幸被巨浪吞没。大卫成了作家,多拉却患重病离开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当他返回英国时,发觉艾妮斯始终爱着他,他俩终于喜结良缘。
大卫面对残酷无情的命运却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他一直渴望上进,并且一开始就承认了自己的雄心勃勃。这些无疑都得益于他自立的性格。大卫和他的姨婆很少见面,但有一次他们见面后,她带给他一个坏的消息:“我破产了!”
大卫顿时有一种崩溃的感觉,因为姨婆是他生活的支柱,她的破产意味着他失去了主要依靠,从此他将不得不依靠自己。同时大卫为了赢得朵拉的芳心,更加努力工作,皇天不负有心人,大卫最终取得成功,并且获得了朵拉的芳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大卫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
在此之前大卫对别人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家里大卫希望母亲可以保护自己免受继父的伤害,但是母亲过于软弱,无力保护大卫,一直是仆人佩嘉蒂保护和安慰大卫,大卫在家中也很依赖她。
在学校里是史蒂佛使大卫免受同学的欺负与侮辱。当找到姨婆贝兹后对她更加依赖,姨婆骂走了莫史东和他的妹妹,把大卫从苦难中救了出来,姨婆送大卫到学校接受教育,姨婆花重金为大卫找了份体面的工作。
很可惜朵拉过惯了贵族的生活,娇生惯养,不但不能照顾大卫,反而需要他的照顾。大卫想竭力改造朵拉,结果却付诸东流,想依赖妻子的梦随之破碎。直到大卫的姨婆破产,他才真正意识到要自立,要学会照顾自己,再也不能依赖别人,这也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狄更斯在给小说主人公取名字时,左右斟酌,最后才想到“大卫•科波菲尔”,因为这个名字的缩写D.C.正是作者名字CharlesDickens缩写的颠倒,于是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便定了下来。和狄更斯一样,大卫也出生在星期五,由于从小体弱多病,狄更斯很少参与小伙伴之间的游戏,也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学校教育。
遭到继父虐待、丧母等一系列悲惨经历后,小大卫被继父送至一家工厂做童工,干洗瓶子,贴标签的活。狄更斯本人在幼年时,父亲负债累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父母让小狄更斯去一家鞋油厂当童工。
这段经历给狄更斯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借大卫之笔述说T自己对这段经历的阴影:“我心底的痛楚实难以用语言表达,我觉得,长大以后成为学者名人的希望,在我胸中碾成了粉末。
狄更斯20岁转入报馆,成为一名报导国会辩论的记者。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中学毕业后的大卫回到伦敦,在斯本罗律师事务所任见习生,成为一名代诉人。这与现实生活中的狄更斯如出一辙,1827年,狄更斯的家庭再度陷入财政危机,狄更斯被迫再次中断学业,15岁的狄更斯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起了缮写员和法庭记录员。
正是这段经历使得狄更斯学习了大量的法律知识,这为《大卫•科波菲尔》中,描写斯本罗律师事务和后来米考博揭露尤利亚•希普骗取钱财的描写提供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在事务所工作之余,狄更斯利用闲暇时间走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深入市井百姓生活,看到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狄更斯24岁时与报社出版人霍加斯的女儿凯瑟琳结婚,婚后却越来越发现两人性格上的巨大差异,由于性格和趣味上的差别,给他的创作、特别是晚年的生活带来了不幸。他的夫人并不了解他,他们的感情不融洽。
狄更斯痛苦地回忆道:凯瑟琳是温柔而和顺的,但要我们做夫妻却是异常的不相配。和他性格、爱好相合的小姨玛丽却又在他们结婚一年多以后突然患急病去世,狄更斯十分悲痛。有好几个星期提不起精神来写作。
玛丽的形象以后成为《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的意中人——真诚、美丽、温柔的艾妮斯的原型。旳而知道狄更斯这段经历的人便能一眼看出小说中大卫和第一位妻子朵拉的不幸婚姻便是狄更斯自己婚姻的真实写照了。小说中,大卫在斯本罗事务所时,经常出入斯本罗博士家。与斯本罗的女儿朵拉一见钟情,坠入爱河。
大卫二十一岁时和朵拉结婚,婚后不久发现娇生惯养的朵拉既不会理财、管家,又胆小怕事,容不得批评,经常哭哭闹闹,仆人也乘机偷窃、欺骗。这使大卫体会到“夫妻之间最大的悬殊莫过于性情不合、目的不同”。
后来朵拉身患重病,离开人世,大卫短暂的婚姻就此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朵拉的死对于狄更斯的内心深处是一种解脱,一种渴望摆脱不幸婚姻的解脱,一种渴望寻觅到灵魂伴侣的美好愿望。
在小说的结局大卫最终和聪明善良而且支持理解大卫的艾妮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大团圆的故事结局正寄托着内心敏感而脆弱的狄更斯对婚姻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