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人生的圆满,大都藏在我们对待周遭的态度里

王安忆的《桃之夭夭》,娓娓叙述了上海市井之间,一个叫郁晓秋的女子半生的自尊和隐忍。同时裹挟着周遭的是是非非。

有人说在郁晓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归根结底,她本就是芸芸众生中那不起眼的一个。

我们的人生大抵都如此吧!少了些想象中的波澜壮阔,更多的是归于平淡后的宁静。

读《桃之夭夭》,让我喜欢上了晓秋的灼灼其华。面对命运的不公和磨难,她始终怀以热情和真诚去对待。


1、身处荆棘,也要活得明媚

电影《怦然心动》里有句台词,“这个世界,本就不公平,有人在阴沟,有人住高楼;有人光芒万丈,有人一身锈。”

我们的晓秋一出生就要面对命运的不公。

因为她的出生是一个谜,关于她的身世在弄堂里也就成了传说。

她母亲的丈夫在她出生前一年半因为贪污和玩弄女性被关了起来,她的亲生父亲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没人知道她的父亲是谁。

也因此,晓秋一出生,就注定她以后的路要比别人难走。

在家里她是不受欢迎的。

哥哥对她拳脚相加,或打在脸上,或打在头上,或打在前胸,无论如何母亲也只认为是她的错。

姐姐对她甚是冷漠,与她没有任何交流。

母亲不喜欢她的伶牙俐齿,不喜欢她的活泼,不喜欢她匀称柔软的骨骼,不喜欢她笑起来的样子。

母亲会将不好的情绪发泄在她身上,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扇她耳光,会毫无缘由打她一顿。她就是母亲的出气筒。

甚至连家里的保姆都不待见她,对她各种抱怨。如果晓秋回击,便会换来保姆的报复。

以上种种,还是孩子的晓秋只能隐忍。

她的存在对家人来说无足轻重,所有的家人却是为了教训她而存在。

她打心里怕哥哥姐姐,在他们面前她始终会小心翼翼。

她为了讨姐姐欢心,会承揽家里铺床扫地的杂务,再后来就是洗衣烧饭。

对此她毫无怨言,反而觉得挺荣幸的。

这就是晓秋,有如野草般欣欣向荣的生命力,无论自身处境如何,都自顾自开心活着。

正如那句话所说,“生活就是在玻璃渣子里找糖吃,可能受伤,也可能有糖。不管怎样,我们都得接受,与其郁郁寡欢不如乐观开朗。”

就像晓秋,从小没有目睹过什么幸福,但并不妨碍她欢欢喜喜长大。

2、即使不幸,也要向善而为

家人对她尚且如此,那外人更不会善待她,好像她的存在就是原罪。

同伴骂她没有爹娘教训,其他人也因她早于同龄人发育的身体而窃窃私语,甚至会排挤她。

因她的双睑,长而上挑的眼线,弄堂里的闲人便给她起了个“猫眼”的绰号。

可她一个小姑娘又有什么错呢?不过是在为大人的错误买单。

可贵的是她从无怨言,她就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样,也因此显得她对周遭的是是非非反应迟钝了些。

要说别人对晓秋如何不好,她都是不在意的,只一笑而过。

但有一人却是实实在在伤了晓秋的心。

何民伟本是与晓秋携手一生的人,最后却弃她而去。她没有哭闹计较,只因她也有着自己的骄傲和自尊。

下乡时两人在一个队里,随着不断地接触,两人渐生情愫。

青春年少,相互依靠的两个人走过了那段贫瘠的岁月。

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晓秋先何民伟一步回城,这期间两人处于两地分离阶段。他们会思念对方。

何民伟回城后,他们的关系更近一步,拖拖沓沓也到了谈婚论嫁。

只是何家人看不上晓秋,便不提供婚房,让他们自己想办法。

晓秋只能硬着头皮找母亲,母亲为考验何民伟,让他们去要回文化大革命时收去的房子。

其实晓秋的母亲是有计划的,房子实在要不回来,就在现在住的房子里隔一间给他们做婚房。

晓秋和何民伟几经周折,找了许多人,奈何他们都是相互推诿,房子的问题就这么一直悬而未决。

“人与人即便曾无限亲密,情感也仍可能因为物质匮乏而变得暧昧不明,这才是这个悲剧的内核。”

晓秋和何民伟的感情,终究还是败给了现实。缺少双方父母的支持,加上晓秋母亲的奚落。何民伟渐渐对晓秋生出了些恼意来,最后就是移情别恋,彻底放弃晓秋。

多年以后,物是人非。但在晓秋心里,那段岁月仍是美好的,是她人生中少有的幸福时光。

她就是这样向善的,不抱怨,不纠结,只管认真过好当下的日子。

就像书中所写,“她就像那种石缝里的草,挤挤挨挨,没什么养分,却能钻出头,长出茎,某一时刻,还能开出些紫或黄的小花。”

3、告别过去,也能收获圆满

之前看过一句话,“如果你勇于跟过去说‘拜拜’,生活就会回赠给你一个‘哈喽’。”

晓秋无疑是勇敢的,她会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晓秋和何民伟分开后,她的注意力被姐姐生孩子分散了。

姐姐临近生产,晓秋去陪姐姐。

姐姐的婆婆对晓秋很有好感,她觉得晓秋是个热情爽朗的姑娘,与姐姐不同。

姐姐生产时出了意外,虽然孩子安全生下了,可是姐姐被医生诊断为“羊水栓塞”,并下了病危通知书。

姐姐最终去世了,家里因此乱成一团,晓秋只得把孩子带回家去照顾。

姐夫因为姐姐去世变得心灰意冷,未曾看过孩子一眼便去外地工作,只留下两个老人在家。

晓秋每天晚饭后去姐姐家,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就这样,老人和孩子慢慢习惯了晓秋的存在。

孩子学走路的时候,两边的老人向晓秋表示,希望她和姐夫一起生活。

就这样在双方父母的推动下,晓秋与姐夫结婚了。

他们刚在一起,经历了尴尬的境地,晓秋在姐夫面前是局促的,尽管姐夫努力尝试去接受晓秋。

说实话,此时姐夫更像是兄长。

随着慢慢地相处,晓秋对姐夫有了些亲切之感,也轻松许多。两人带孩子出去也是三口之家的样子。

后来他们生了一个女儿。

我想晓秋和姐夫会幸福的,因为他对晓秋说的那句,“我只要有你。”这个因为生产丧妻的男人已经将晓秋放在心里了。

他怕晓秋会和姐姐一样离他而去,所以曾哭着求晓秋不要生孩子。

有人会说替晓秋不值,觉得她是姐姐的替代品。

我们都不是主角,值与不值,哪里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

晓秋吃了太多的苦,最后在一个最不可能寻到爱情的人那里,感受到了爱,收获了自己的幸福。

相较与我们想要的炙热爱情,这宁静平淡的日子才是最难能可贵的。也正是晓秋的勇于放下,才有了后来的圆满。

4、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半来自家庭。

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但我们可以像晓秋一样快乐活着。

这世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我们无法改变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也阻止不了别人的选择。

但我们可以向晓秋一样,遇事翻篇,向善而为。

不沉溺于过去,不忧心于未来,脚踏实地。

我们也能如晓秋那般,收获属于自己的圆满。

你可能感兴趣的:(《桃之夭夭》:人生的圆满,大都藏在我们对待周遭的态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