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为了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可解世间万种惆怅。
总会在一天中感到焦虑又不知道要干什么,拿起手机刷几个抖音,一看时间几乎又是很晚,开始在自责悔恨中入睡,难道这就是人生吗?每个人都有想过要做成什么事情,想要做的更好,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却有各种阻碍,自己不够坚持的阻碍,外界诱惑的阻碍,如何才能够让子少些慌张?
也许这是浮躁,想的多做的少这是常态,在同自己内心做斗争的过程中要学会原谅自己,首先这种慌慌张张的心态我相信是大部分的常态,能够改变自己的人都是在不断进步的,想要变得更好的人,也许这就是我们感悟出来的道理,但是在了解到是常态后,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一个落地的计划而不是空想?
看到知乎上有一篇文章说自律的核心问题有三个。
Q1:是什么影响了你的行为?
Q2: 什么行为符合长期利益?
Q3:Q1的结果如何帮助指导Q2的行为。
比如我们脑海里只有存在长期利益这个概念才能影响你的行为,当你没有长期利益这个概念的时候你的行为是不受约束的。长期利益在脑海中越来越清楚,人的行为才能转向自律。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一个长期利益的目标。
下面考虑一个重要的问题时什么影响了你的行为?
原理:通过一个简单模型
输入--模型--输出= 信息---大脑---行为。
通过以上模型我们可以得出控制信息的输入和调整大脑的状态是养成自律行为的两大关键点。
如果一直给大脑杂乱的信息,还要求大脑能够高效的运作,大脑肯定不会如你所愿的。同样如果大脑已经很累了,你还想让他高效运作他肯定也不会有好的结果的。
人接触到什么样观念和行为影响就会在潜意识下造成什么样的长期影响,因此我们想要自律需要多接触正向的,积极的信息。
自律的关键点:
控制信息的输入
调节大脑的状态
信息是什么?香农认为信息是减少随机不确定的东西。
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在信息过度盈余中筛选信息呢?
在这里我看到知乎的作者引出了两个参考标准:
第一:信息量 信息量的意思是信息能够去除多少随机不确定性的值,叫信息量,有很多信息会误导自己,这些信息要尽量的原理,科学定理,名著,等信息量比较稳定,要多一些摄入。
第二:半衰期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会不断缩小,哪些半衰期长的信息值得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反思。比如说抖音的娱乐信息,娱乐新闻,评论这些内容的半衰期就非常短暂。
通过以上两个参数我们需要过过滤掉大部分无效信息。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信息的摄入都会或多或少的占用大脑资源,并影响行为习惯,因此要在一定限度上减少无效信息的摄入。
应用:
1.起床后第一件事情不应该是刷刷机,看微博抖音。而是要尽快洗刷核实自己的长期利益。
2.在完成主要任务之前不要让自己接收外部信息。
3.睡觉前不要接触开放的信息,它会导致你入睡困难。
4.项目开始后不要看与项目无关的内容。
大脑工作模式:理性与非理性
自律无法坚持的关键点是,计划一般是在理性状态定制的,但是在非理性的状态理性计划不在被执行。
理性状态:在理性状态下人是平静的,没有倾向的,这个时候人的思考主要是存在大脑灰质皮层。
非理性状态:人的心情是起伏的,人的内心是追求刺激,舒适,愉悦的,这个时候人的思绪集中在基底核中。非理性主要是惯性和本能驱动。
理性状态:
理性状态需要的是可控和提高效率。
重复率:重复率高的事情值得打磨。
迁移性:迁移性强的事务价值高。
压缩:尽量将知识压缩成图文,图标等形式方便记忆和输出。
时间:时间要用在刀刃上。做自己不会的事情,能够提升自己的事情。
复习:学习是播种,复习才是收割。
非理性状态:
人的思考大部分是通过大脑的灰质皮层进行的,大脑的灰质皮层位于大脑的最外层,最近的思考都在这个位置,思考问题,进行沟通时都是这个位置在工作。基底核位于大脑头骨的正中部分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地方,掌管着人的习惯模式,当人用到习惯场景时,刀恼的灰质皮层就不再参与,转而负责更加复杂的工作。
非理性状态是人类漫长历史中积累下来的产物,它能够保障人的生存。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之前积累下来的。
之前非理性状态下,逃避危险,节省体力,瞬间做出决策等非理性状态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已经不能变成了坏习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演变成了,拖延,懒惰等情绪。
什么情况下会调用非理性的状态呢?
1.疲惫
2.诱惑
3.缺乏能量
4.没有危机意识
5.负面情绪触发。
行为塑造大脑
读者可能会说,自律的道理我们听了很多了,为什么我还是自律不起来呢?答案就是行为塑造大脑。
你的行为没有欺骗你,行为是忠于大脑的,大脑中没有知识链接,所以自律是不会实现的。
我们常常把知识描述认为成是知识,但其实大脑中的知识链接才是真正的知识。例如食谱是知识的描述,背食谱是背了知识的描述,只有通过知识描述把菜做好,大脑里面才能行程知识链接,变为真正的知识。
自律不起来的原因是你没有建立大脑的链接所以你不能真正的自律。人人常常让大脑去做他不会的任务,错用大脑是自律失败的根源。
只有行为才能把知识的描述变为知识。大脑是一个实践出真知的构造。我们想让大脑去指导行为,但是大脑需要通过行为进行学习,这就是造成拖延症的原因。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大脑先于行为,还是行为先于大脑?
原作者指出需要通过三个步骤:
a。大脑需要知识描述指导行为。
b。行为让大脑产生链接,变为知识。
c。大脑自发产生行为。
A.大脑在冒险,没有任何奖励和反馈,此过程需要意志力的参与。
B.行为让大脑将知识描述变为知识,反复操作的行为,变成了习惯的基础。
C.经过行为之后大脑可以预见结果和反馈,因此会行程脑链接行程习惯。
那么总结出来:自律的思维过程应该是我因为没有行为链接,所以我要去做建立行为链接来行程习惯,达到自律的过程。
比如:我没有按时睡觉,证明我大脑中没有按时睡觉的链接,我需要通过按时睡觉建立大脑中的链接。行动之后还需要关注习惯的收益,有意识的给结果打上积极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