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解步骤
无论学习什么,我们都要需要把它具体化,并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可操作的步骤。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横向分解和纵向分解学习目标的方法。
(一)横向分解
横向分解就是要弄清楚我们的学习目标“由什么要素构成”,然后找出“需要怎么努力,努力多少才能达到这些要素”的答案。
比如说你的目标是考上北大心理学硕士,就要先调查北大心理学考研要考哪些科目和历年的分数线,知道了自己需要考多少分才能上北大。
接着,要了解每个考试科目的难度和自己擅长或不擅长的科目,才能设定每一科的目标分数,加起来达到总分就可以了。这就是横向分解目标的要素。
这个目标还可以划分得更细,以英语为例,可以分成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部分,要预测每个部分拿多少分才能达到英语考试的目标分数。
学习目标就是要越分越细,如果每个考研科目都去细分预测分数,就能具体看出自己备考学习时该做什么、做多少了。
(二)纵向分解
完成横向分解以后,下一步就是把马上可以执行的计划放进“To Do清单”里。
打个比方,你考研科目里英语是弱项,为了达到目标分数,在横向分解中得出自己需要“2个月内背下4000个单词”的结论,然后就可以开始纵向分解进度:
首先,为了测试自己全部背下来要多久,要先花一天时间测试自己“一天能背多少个单词”,比如说一天可以背300个,再算算4000个词背下来大概需要两周。当然,只背上一次马上就会忘记,所以需要反复背好几次。
假设第一次背下全部单词需要两周,那第二次背诵时间就可以缩短到12天,第三次缩短到10天,用两周、12天、10天、8天、6天、4天、3天、2天、1天的流程,总共60天,可以背9次,只要反复背9次,一定可以记得很熟了。
就算是“4000个单词”这个听起来很难的学习目标,只要经过纵向分解,一步步做下来也能高效地完成。当然每个人的背诵速度不一样,有的人没法一天背300个,可以先测试一下自己一天最多背几个单词,如果是200个或是100个,想想两个月里能够重复背上几次,就可以灵活调整学习进度了。
只要把学习目标或进度的时间轴纵向分解,就可以真正了解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具体步骤,并定出进度表,精确到每一天的学习任务,就能依照计划,把事情一件件完成,达成学习目标。
二、抓住整体
在自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小的突发状况,有一些小失误或是小细节上的不完美,都很正常。我们不应该被细节的错误干扰整个自学步调,而是要着眼于整体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过于苛求细节上的完美,不要让小错误影响你的整体进程或你自学的成就感。
比如练习钢琴时,不小心弹错了一个音,这时好多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有点慌,会想要从上一个小节开始重弹,甚至有人会想要从头再开始弹一遍。这样做的话,音乐会是断裂的,节奏容易乱掉,也会耗费我们更多的时间。如果我们注重弹琴的整体效果,就可以把错误一笔带过,完成每个步骤的练习,下次自动修正错误就可以了。
有一种情况我们常常碰到,就是在看一篇英语文章的时候,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单词,这时候如果停下来查词典,不仅要消耗一些时间和精力,也会让整个阅读过程中断,过一会查完单词,可能已经忘记刚才看的一大段讲的是什么了。实际上,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很正常,一般情况下只要接着看下去,根据上下文就能把这个单词的意思猜个八九不离十。这也是母语阅读者常常使用的方法。想想看,你多久没有碰过中文大辞典了?就算我们阅读中文书时,没法弄懂所有的生僻的字、词的意思,也不会觉得坐立难安、焦虑不已,而是会继续我们的阅读。读着读着,这个词的意思慢慢就悟出来了。这样做既没有中断阅读状态,还节省了时间。
三、隔离薄弱点
通常来说我们可以把某项自学的技能分成好几个部分。比如说学习素描,可以拆分成线条、明暗关系、负空间、比例等部分。同样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可以拆分成单词拼写、单词发音、阅读、口语、写作、语感等。
现在,如果你试着接触一下要自学的内容,像画几幅画、出声读一篇英语文章等,就会很快发现自己的薄弱点在哪。或许你素描画的线条很流畅,但比例总是失衡。或许你读英语文章的时候,发现单词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就不懂句子的意思了。这些就是你学习中的“薄弱点”,需要重点提升和解决。
虽然很多文章和书籍都提倡重复的练习成为习惯,就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但如果把自己的薄弱点和强项混在一起,花同样的时间做重复练习,就是在浪费时间。因为薄弱点的重复变少了,而擅长的那部分没必要过多的重复。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自学的过程中,把薄弱点隔离出来。
比如,素描的比例把握不好,那就花时间研究一下用铅笔测量比例的方法。英语语法不熟练,就在语法上多下些功夫。
还有,薄弱点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随时观察自己的薄弱点,调整练习的策略,才能很快的提升薄弱点,不断进步。简单地说,隔离薄弱点指的就是把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精细化的练习。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不要做太多无聊和无谓的重复。在隔离薄弱点的时候,我们要小心不要隔离得太过彻底,否则学习就会变得很枯燥、很没意思了。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两个薄弱点进行交替练习,或者适当地扩大练习的范围。
四、从初学者进阶到熟练者
一般情况下,说到“熟练者”,我们容易想到体育、艺术、棋艺、外语等专业领域的达人,他们的成就和能力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从初学者进阶到熟练者,学习就是一个逐渐熟练的过程。
人类从出生开始,就要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并熟练运用。让身体随着自身意识和意愿行动、说话,学习各种知识、母语、外语、听说读写......这些都是熟练的过程。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就会逐渐熟悉并达到熟练的程度。
(一)介绍几种从初学者进阶到熟练者需要掌握的能力
1.随机应变
随机应变的能力反映了一个人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在看到问题的一瞬间,就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知道应该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为了获得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需要条件反射般地想起必要的步骤并很快付诸行动。这时,需要准确把握自己所处的状况,对于下一步要做的事,要迅速而确切地判断出来,做到心中有数。
“知道”和“会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比如我们学习速度公式,在保证公式都背下来的前提下,解同一道物理题。初学者虽然知道大概要用哪几个公式,但解题思路不清晰,需要从头到尾把题目的逻辑捋一遍,再想怎么给公式变形,再去套题里的数值。而熟练者在看到问题的一瞬间,就已经想好了用哪个速度公式。而且,他们并不是先回想起速度公式,然后再对公式进行变形处理,而是从一开始就直接把题里的数值代入变形了的公式里,迅速、正确的解答问题。
初学者练习随机应变的能力的过程,就和做菜一样,做的菜式越多,菜刀就用得越来越熟练,不但切菜速度飞快,切出来的形状也变得很漂亮。通过大量的随机应变的经验累积和练习,就能逐渐掌握这种能力。
2.动作记忆
记忆有两种: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人们在交流、读书,或者看报纸、听广播、新闻的时候,会通过这些活动吸收一些信息,自动储藏在短期记忆里,然后从长期记忆中调取必要的信息,再把这些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及时处理,这个处理的过程被就叫做动作记忆。
比如,我们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可以参照小孩子学习母语时对于语言的信息处理,包括:
①音乐的识别;
②单词的辨别;
③对于词性和助词等的语法判断;
④通过单词的排列把握文章结构;
⑤通过声调和用语的选择等判断说话人的意图和可信度;
⑥判断说话人的意思应按照字面直接理解,还是从比喻、讽刺的角度来理解;
⑦对于说话者所说全部内容的理解。
各种各样的判断,几乎需要同时地、超高速地进行。这个时候,如果有意识地去处理所有信息,那么信息处理很快就会失败。通常,①~⑤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为此才能完成⑥⑦这种性质的信息处理。
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外语,比起记住语法书中的解释和词典中的词义解析,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能够基本实现自动高速处理这些认知过程的信息处理系统,练习动作记忆。人在每次动作记忆中能够处理的信息量都是有限的。所以,无意识的后台操作越多,就越能够做到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必要的事情上。
五、高原期
很多自学者在进入一个学习进展缓慢,甚至毫无进展的学习停滞期时,就会很失落,这个阶段,我们把它称作学习的高原区。
其实,高原期的出现是很正常的,它是消化学习知识的一个必经阶段。很多人在高原期会对学习产生不满的情绪,担心自己已经达到了学习的极限,无法再进步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感知到这种变化,做培养耐心的练习。
第一步:退一步思考,放慢学习速度。科学实验证明,当人们的学习进入停滞期,放慢学习步调或是暂停一段时间的学习,放松一下再投入学习,会取得更快的进步速度。
第二步:接受和理解现在的现实——无论学习什么,都不会达到“完美”的程度。就像一名航海者,如果他一直把地平线——那个永远不可能抵达的地方,视为必须到达的目的地,只有到了那里他才会感觉到幸福。那么,他注定会体会到挫败和痛苦。他每天都在努力划船、调整风帆,奋力驶向抵达不了的地平线,却看不到他的船已经行驶过的漫长历程。
第三步:注重过程甚于结果。
无论你自学什么技能,真正的的乐趣取决于,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和保持的毅力和耐心,这才是你处在学习的高原区所真正需要的。大多数人没能看清这一点,他们把努力学习某项技能的过程当做一种烦人的努力,是他们为了最终学成某项技能而必须经历的烦恼。他们把“学成”当做目标,一点也不享受“学习”的过程。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进行单调无聊的学习:他们一会学这个一会学那个,只有在考到高分、拿到资格证书、被人夸奖有某项特长时,他们才会感到短暂的愉悦和满足,根本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和成长。
耐心是我们乐于拥有的美好品质,对自学者来说,耐心是一种“安静的毅力”。做好培养耐心的练习,可以令我们意识到,自己永远都不缺少成长和进步的空间,帮助我们度过学习的高原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