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来自:石墨社(smshe189),喜欢我的作品,记得点关注哦~
如果人生只有单程,你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前去吗?
2001年,中国(大陆)的电影票房在进入市场化之后,一如既往的摸不着方向。
那一年,全年票房8.9亿,但排名第一的《珍珠港》占了1.04亿,其次是《大腕》,4300万。
但2001年是一个关键年,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前一年上映,虽然国内折戟沉沙,却在国际上狂揽2.05亿美元票房,荣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4项大奖,也是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影片。
《卧虎藏龙》在国际上的成功,让东方式武侠和高成本大片进入中国电影人的视野。
原来,电影还可以这么玩。
2002年开始,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拉开了中国大片序幕,《英雄》《无极》《夜宴》等作品载入史册。
2001年的中国大陆还比较平静,但在隔海相望的日本,却不这么平静。
宣布了十几年退休计划的宫崎骏,又一次上演“真香”定律。
2001年7月20日,《千与千寻》在日本以及多个国家、地区上映,最终取得日本票房30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9亿元)、全球票房2.7亿美元的成绩。
《千与千寻》也是唯一一部同时获得奥斯卡、金熊奖的动画长片电影。
1
2001年的时候,动画片于中国大陆来说,就只是初中以下孩子看的教育片,剧情简单,画风简单。
虽然都是讲道理给孩子听,但那时候的作品,道理就是那么明显,不用思考就被主角说出来了。
但对于宫崎骏的作品而言,却有一种超乎想象的魔力。
从1982年开始,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其实基本没有在中国大陆上映过,除了2部。
最近的就是正在电影院映出的《千与千寻》,再往前,就是去年10月份的《龙猫》。
但中国的孩子们,甚至是大人,仿佛约好了一样,提起宫崎骏,都对他的作品如数家珍。
“看宫崎骏的电影,就像看到自己一样。”
这是7年前,我的一个女性朋友跟我强力推荐宫崎骏的电影时,说过的话。
感同身受,大概是一部电影打动人最基本的手法吧。
就像这部《千与千寻》,宫崎骏曾说,这是给千寻这样十几岁左右的小女孩创作的作品,为的就是让他们认识自己的能力,不断成长。
然而,事实上,大批涌进电影院的观众,都不是十几岁的小女孩。
因为,早在十几岁的时候,遇见千寻,再次重逢,这些人都已经长大了,而千寻依旧。
十八年时间,我们似乎都忘了前进的方向,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
2
《千与千寻》其实与宫崎骏团队其他作品有差异,体现在千寻这个角色,没有其他作品中主角的果敢坚毅的性格。
恰恰相反,一开始的千寻,是一个胆小任性的女孩。
相比其他作品,主角认识世界,征服世界并拯救其他人,这是一种英雄壮举。千寻的遭遇,更像是在拯救其他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所以,千寻的成长,更加像真实的我们。
从最初倍受宠爱,不希望与熟悉的朋友分开,到后来进入神的世界,父母遭遇不测,只剩她一个人去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
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个明显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父母的作用逐渐褪去,我们茫然地去探索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
曾经有父母无条件支撑,这之后,只能依靠自己以及遇到的朋友。
所以,千寻随着父母穿过神庙大门,来到那片异世界开始,千寻已经被动地开始了自己的成长之路。
千寻是善良的,只是一直活在父母的温床里,不肯接触新事物,也不敢与生人接近。
当她意识到这个异世界充满诡异,父母变成猪(失去家庭的支撑),而自己也即将变成透明消失的时候,她茫然无措,被吓得瑟瑟发抖。
在小白的帮助下,她得以进入锅炉房认识锅炉爷爷,又通过小玲以及客人的帮助,来到楼顶找到汤婆婆。
在此之前,来自现实世界的千寻,是不敢去面对任何危险和陌生,更不用说当着一些怪异的人物坚持自己的想法。
在此之后,千寻成了神域的小千。面对汤婆婆的诱惑和威逼,她勇敢说出自己需要工作的愿望。
如果说,随父母踏进神庙,是进入成长阶段,那从千寻变成小千,则是真正适应成长阶段,并坦然接受这种变化。
虽然思念着父母,也对这个世界还是充满着一丝恐惧。但她已经不再那么犹豫。
包括努力工作,接待众人嫌弃的客人河川主人,帮助他除去泥垢恢复真身。
为了营救小白,只身攀爬建筑外墙来到汤婆婆房间。在这之前,小千可是连下个楼梯都害怕不已。
得知小白可能收到汤婆婆孪生姐妹钱婆婆的诅咒,毅然决然乘电车前去向钱婆婆道歉。
为了解决无脸怪大闹澡堂的危机,勇敢前去引出无脸怪。
澡堂的世界,让小千见识了众生,但最重要的是,让小千学会勇敢。
3
成长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吗?
以前我们不以为然,终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再也不需要依靠别人,我们更喜欢一个人独处,我们再也说不出小时候那些稚嫩却真诚的话语时,原来我们早已经长大。
不像千寻,有一段明显的成长遭遇。
在逐渐远离父母的过程中,我们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成长。
只是,有些人从千寻变成了小千,就再也想不起自己原来的名字。
有些人,在澡堂里认识了金钱的力量,变成贪得无厌、性格暴戾的无脸怪。
人生就是一张单程票,我们可以在路上选择与人同行,但大家终归要到站,最后只剩下我们自己,和最珍贵的人。
况且,这条线路没有返程。
这些都是我们后来才发现的,就像十几岁的我们,哪能想到父母终有一天会离开自己,曾经天马行空充满着梦想的脑袋,最终只剩下赚钱的念头。
谁又能想到,我们没有丢了自己的名字,却丢失了原本的自己。一路走来,我们见证了失去,但失去永远也回不来了。
所以,这就是《千与千寻》十八年后再度上映,给观众最直观的吸引力。
与其在现实世界中苦苦找寻不到自己,不如在电影中,重温十几岁的“我”。
4
《千与千寻》是中国大陆的译名,其日本原片名《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如果说《千与千寻》正好把千寻成长的蜕变表现出来,那原片名的“神隐”,则更像是为这种蜕变提供了支撑。
“神隐”在日本文化中,代表被神隐藏的孩子,也表示孩子莫名其妙消失。
千寻进入神域,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被神困住了。
这种经历,不是虚幻的。
因为经历了这么多天的磨难,虽然最终一家人团聚离开神域,但父母却丝毫记不起这些天的经历。
然而,神庙外,自家的汽车已经覆盖了一层树木枝叶,车内沾了一层灰,曾经来时的路,也布满了杂草。
这场神隐之旅,像极了《爱丽丝梦游仙境》,那一来一回的刺激冒险,其实是青春最残酷的成长割舍。
5
我们终将长大。
十八年前,我们羡慕千寻的神奇经历。
十八年后,我们看懂了千寻的坚持,看懂了小白、小玲、锅炉爷爷等人的关爱,看懂了汤婆婆的“巨婴”儿子的成长,也看懂了无脸男的孤独。
甚至,我们明白了油屋里的众生相,有善良无言的客人,默默送千寻到最顶层找汤婆婆。也看到了贪婪的青蛙,被金子迷惑,最后带着无脸男成为了贪得无厌的无脸怪。
千寻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名字,她也帮助小白想起自己的名字。
汤婆婆的巨婴儿子,最后终于能站起来,从最开始无理取闹,到最后敢为小千求情说话。
而本是孪生姐妹的汤婆婆和钱婆婆,一个被利益熏心,一个却是善良温和。
如同小千与千寻一样,这个世界,我们终将割裂自己,幸运的是,有些人找的回自己,有的人,孤独到底。
但大部分人,都迷失在现实的“油屋”里,成了无脸怪。
这大概就是《千与千寻》时隔十八年依然那么受欢迎的原因。
我们看的不再是千寻的冒险,而是那段回不去的记忆。
-END-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想说的?
来自:石墨社(smshe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