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吕氏春秋·本味篇》看看古代吃货怎么吃?

       衣食住行,一直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而且也与你我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此中,又以食为重。毕竟人类文明初期可以住山洞,穿树叶兽皮,出门光着大脚丫子。唯独一日三餐是一天忙碌的重要主题。所以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当然还有另一层含义;古代皇帝自命真命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但是老百姓要是饿肚子,才不认你天子,要以‘食为天’。

       那么今天咱们就通过《吕氏春秋·本味篇》来看看秦朝统一六国之前开始古代吃货喜欢吃什么?是怎么吃的吧。

       原文摘抄: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翻译过来大概就是讲,味道的根本在于水。酸、甜、苦、辣、咸五味和水、木、火三材都决定了味道,味道烧煮九次变九次,火很关键。一会儿火大一会儿火小,通过疾徐不同的火势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不失去食物的品质。调和味道离不开甘、酸、苦、辛、咸。用多用少用什么,全根据自己的口味来将这些调料调配在一起。至于说锅中的变化,那就非常精妙细微,不是三言两语能表达出来说得明白的了。若要准确地把握食物精微的变化,还要考虑阴阳的转化和四季的影响。所以久放而不腐败,煮熟了又不过烂,甘而不过于甜,酸又不太酸,咸又不咸得发苦,辣又不辣得浓烈,淡却不寡薄,肥又不太腻,这样才算达到了美味啊!”

       古代的吃货对于美食的品质放到今天来看,都是极挑剔的。从水、炊具、燃料(古代指木材的选择)、火候、调味品配方,都是很讲究的。美食区别于一般的食物,我想差别就在这里了。美食,倾注了更多的烹饪的经验技艺,倾注了更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时间精力。如此才能让美味,给食者一种唇齿留香、通体舒泰的享受。顿觉,人生精彩,感叹人间竟有如此美味,值得品味,值得留恋。

       《吕氏春秋·本味篇》里描述的烹饪技法,到了宋朝,就演变为了瓦罐汤。陶土瓦罐具有阴阳调和、不耐高温等特点,久煨之下,精华浓缩,汤汁浓稠,鲜香四溢,醇香可口。

       不过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迁徙、演变、融合,现在的美食,真的是集世界各国之最。而且食材也更丰富,世界各地的新鲜食材和美味,只要舍得花钱,都能唾手可得。传承下来的中国美食也让世界为之倾醉。那么瓦罐汤传承到现在如何了呢?文献中据传宋朝时瓦罐汤风靡一时,有孟子的后人孟继贡瓦罐汤做的最有名气。随后孟氏瓦罐汤就在山东地区的孟氏家族中传承了下来。今天的孟氏瓦罐汤传人已是孟子的第72代后裔。

       泰山,一座帝王封禅祭天祈福的天下名山。素有“五岳独尊”之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泰山脚下坐落的一座小城,取国泰民安之意,叫做泰安市。这里就是孟氏瓦罐汤的传承之地。孟氏瓦罐汤传承了瓦罐汤的技艺和秘方,选用优质陶土瓦罐,精选二十多种天然本草调味,所用食材新鲜肥嫩。在周边已是小有名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如今的孟子后人,将传统的瓦罐制作跟现代的设备结合,在保证原有的特色风味的基础上,响应国家食品卫生安全的要求。将孟氏瓦罐汤市场化,让更多的人品尝这道美味,让瓦罐汤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如今的孟氏瓦罐汤推出的亚圣斋品牌产品,已30多年畅销全国很多地区和城市,亚圣斋瓦罐鱼等进入商店超市、天猫、天猫超市,进入更多家庭的餐桌。给人们带去更多生活的滋味,更多的营养健康美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吕氏春秋·本味篇》看看古代吃货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