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常见误区

改变思维方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思维方式的养成,也不是读了几本书,熟悉了几个概念就行的,最重要的是要去实践,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干扰,而且有些问题可能我们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

查理·芒格说:我只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永远不会去那了。

要想避免批判性思考的误区,就要认识到在哪些地方可能会犯错,我们把常见的错误列一个清单,就像驾驶一架布满了各种仪器仪表的飞机需要一个飞行员手册一样,我们驾驭批判性思维这个工具的时候,经常对照着这个手册,就能大幅度减少错误。

一、基本问题:“我的更好”

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延伸,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拥有的物品,拥有天然的亲切感,会本能的去维护这些的东西。因此我们总喜欢对别人苛刻,而对自己很宽容。

这个在个人和群体(族群、宗教、种族)中都有很多案例。

心理学家武志红讲过一个事情:如果一个人一旦说出某句话,他/她就会爱上这句话。不管这句话是否有充足的论据(理由),都会去维护,出于面子等原因,如果别人对这句话提出批评时,想方设法的拒绝接受这个不同的观点,其底层的心理机制就是"我的更好"。

在群体中的例子更多,比如:美国的种族歧视、印度的种姓制度、宗教冲突等等,是"我的更好"的延伸。中国人乡土观念很重,在家时可能会没有觉得家乡有多好,可一旦离开家乡,如果某人发表了自己家乡不好的观点,那么就会觉得心理很不舒服,甚至言语的辱骂、肢体的冲突。

二、立场的错误

有一个游戏可以很形象的说明什么是立场的错误,在青岛的啤酒博物馆,有一个醉酒小屋,在里面你会感觉自己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一样,以至于扶着墙走。可是隔着玻璃站在醉酒小屋外面人却清清楚楚的看到,其实就是小屋的里的地面是有坡度的,加上一些光影而已。

可见,如果你站在一个错误的立场,你对事物的看法就有很大差异,甚至得出完全错误的论证结果。

这里面有:视角匮乏、无根据的假定、要么/要么、盲目遵从等错误。

信息革命之后,每天产生的信息/知识量惊人,在古代,博学的人可能精通哲学、逻辑、写作、绘画、星象等学问,而在现在则是某一门学科的某一个方向就很不错了。这会导致人们掌握的知识深度有余,而广度不足,从而造成视角的匮乏。

学计算机的不懂文学,学文学的不懂数学,学医学的不懂艺术…在现代很普遍。

由于进化的原因,人类大脑的新皮层主管理性,也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发生地,但是心皮层也有一个特性,就是喜欢偷懒,所以我们不假思索、理所当然地相信直觉告诉我们某个观点是对的。

三、程序错误

只寻求肯定你偏见(自己提出或者自己认为对)的证据,如果有人拿出更有利的质疑你偏见的证据时,考虑到面子等因素而拒不承认,自动忽略,甚至销毁证据。这是有偏见的证据考量错误。

对自己赞同的和不赞同的思想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爱屋及乌,自己认同的观点没有任何瑕疵,但是别人的观点一无是处。

如果某件事情在另外一件事情的前面,我们可能会认为前面一件事情是导致后面一件事情的原因。中国有句俗话: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在瓜田里系一下鞋带,可能会被认为是偷别人的瓜。这是事后归因谬误。

四、表达的错误

1、自相矛盾

在形式逻辑上,不可能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方式作出既是真又假的陈述。不可能我们的矛锋利到戳穿任何东西,但同时我们的盾不能被任何东西戳穿。

2、循环论证

一个很好玩的段子:

一个瘦子问胖子:你为什么长得胖

胖子回答:因为我吃得多

瘦子又问胖子:你为什么吃得多

胖子回答:因为我长得胖

3、误用权威

在计算机领域的权威,很难保证他在机械领域也是权威。

五、反应的错误

1、自动拒绝

作为一名批判性思考者,我们需要一个接受或拒绝任何论证的合理基础。确定这个基础唯一方法就是评价这种质疑。仅凭感觉就喜欢或者不喜欢它,高兴还是不高兴都是不够的。未给予公正的倾听就拒绝批评就是犯了自动拒绝的错误。

2、转换话题

在政治家、律师、销售员中普遍存在此类问题,比如早些年在中关村买电子产品,如果一名销售员觉得你要买的产品利润不足,他就会通过转换话题的方式让你买另外一款产品。

3、转移举证责任

在民事诉讼案中,适用"谁主张,谁举证"这个规则。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提出某个主张的人常常会说:如果你觉得不对,那你有办法证明它错了吗?这就是转移举证责任错误。

4、稻草人

常见于无实质内容的论证

5、攻击批评者

生活中屡见不鲜,最典型的是在网络上键盘侠,当某个人发出了一个有争议的观点时,键盘侠不去批评该观点,而是攻击提出此观点的人。这种例子在社交媒体上比比皆是。

六、错误组合

在工作生活中,批判性思考常见的误区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结伴通行的。比如上面说的键盘侠,很可能就犯有自动拒绝、稻草人、攻击批评者、双重标准这些错误。

你可能感兴趣的:(批判性思维常见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