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小学课本入选的论语只有几句。这也是论语开篇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人的一种境界,一种修养。自己学问精深、道德深厚、志向远大,却无人了解,从而得不到相应的尊重与任用,是很难保持心理的平衡的。人不知而不愠,实在是一种很高、很难攀登的境界。这需要一种精深的修养。有了这种修养的人,岂不是真正的君子吗?小时候,不知道这几句为什么选入课本,读起来太平常了。及长,有了丰富的阅历后,才理解这句话的难处,原来看上去简单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样的境界才是君子啊。难怪孔子爱兰,以兰自拟。兰生幽谷,无人自芳,人不知而不愠,叹服。

悦,乃是内心的感受,读书的快乐是个人的,是内心的,是一种自我愉悦的境界,故用悦 。而朋友来了,其快乐是外露的,甚至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是要与朋友共乐的,无论是同唱一首歌,还是共饮一壶酒,都具备这种互乐、同乐的特点,所以用乐。

用词到用字不同,体现了编者的苦心,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个人认为知其一即可,超脱语言的意义本身不过是特殊语境下的语言游戏。深究这些遣词造句的别样意味是文学家的事,凡人多学些经济和科学吧。

还有,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这句。鲁迅认为:孝顺父母、善事兄长,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若只一味要求卑者、弱者、地位低者善事尊者、老者、强者、地位高者,即使后者残忍无道,也要逆来顺受,不犯上作乱,那就是奴化教育了。所以,过分强调卑者、弱者、地位低者的服从,就会使道德成为 收拾弱者的手段 。叹服,鲁迅先生很早就懂得批判思维方式方法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