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链模式

案例:企业信息处理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每天难免的要收到大量的信息,有求职者发送过来的简历、其他公司的商务合作信息、又或者是和一些企业或客户的法律纠纷信息、又或者是一些广告、推销信息。面对这大量的信息,处理起来十分的麻烦。

于是企业准备开发一套信息管理系统,初步的设计如下 责任链模式_第1张图片
我们设计了一个信息的管理员,他会判断信息的种类,并将信息转发到对应的部门中,让这些部门来处理它们对应的任务。

但是,这样的设计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随着我们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张,各个部门的职责也更加细化,对于这些信息,我们又新增了几个新部门进行处理,同时我们可能又会对业务细化,将一个部门拆分成多个部门。甚至我们又会对信息进行分级,例如普通信息管理者,机密信息管理者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存在着大量的职责,违反了单一职责原则。同时,我们每一次增加、修改部门时,都需要去修改管理者的内部实现,这同时又违反了开放-封闭原则,这样的代码不仅维护性差,类与类之间也存在着强耦合的关系,是个不好的设计方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引入了职责链模式

职责链模式

职责链模式使得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知道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职责链模式由两部分组成

Handler(处理者接口):提供了处理请求的接口,所有的具体处理者都会实现它
ConcreteHandle(具体处理者):具体处理者,处理它所负责的请求,可访问它的后继者,如果可以处理则处理,处理不了则将任务转发给它的后继者
类图如下 责任链模式_第2张图片

根据职责链模式,此时我们的关系是这样的,我们让部门之间以链表的形式连接起来。
责任链模式_第3张图片

当客户向我们发送信息后,每个部门都会处理自己分内的信息,如果处理不了,则将其转发给职责链中的下一个部门,让其继续处理。

例如客户发送来一个XXX的求职简历,此时的处理流程是这样的 责任链模式_第4张图片

下面就以代码的形式实现一下这个功能

首先实现一个请求的结构,以及处理者的抽象类,其中为了实现链式结构,处理者中保留了一个指向职责链下一个处理者的指针

//请求结构体,包含请求类型和正文
struct Request
{
    std::string _type;
    std::string _text;
};

//处理者抽象类,所有的具体处理者都会继承并实现该类
class Handler
{
public:
    Handler()
        : _sussessor(nullptr)
    {}

    virtual ~Handler() = default;

    void setSussessor(Handler* sussessor)
    {
        _sussessor = sussessor;
    }

    virtual void HandlerRequest(const Request& req) = 0;
    
protected:
    Handler* _sussessor;	//继任者
};
接着实现具体的处理者

#include"Handler.hpp"
#include

//法务部门
class LegalHandler : public Handler
{
public:
    void HandlerRequest(const Request& req) override
    {
        if(req._type == "法务信息")
        {
            std::cout << "法务部门处理法务信息: " << req._text << std::endl;
        }
        else
        {
            if(_sussessor != nullptr)
            {
                _sussessor->HandlerRequest(req);
            }   
        }
    }
};

//商务部门
class BusinessHandler : public Handler
{
public:
    void HandlerRequest(const Request& req) override
    {
        if(req._type == "商务信息")
        {
            std::cout << "商务部门处理商务信息: " << req._text << std::endl;
        }
        else
        {
            if(_sussessor != nullptr)
            {
                _sussessor->HandlerRequest(req);
            }    
        }
    }
};

//人事部门
class PersonnelHandler : public Handler
{
public:
    void HandlerRequest(const Request& req) override
    {
        if(req._type == "人事信息")
        {
            std::cout << "人事部门处理人事信息: " << req._text << std::endl;
        }
        else
        {
            if(_sussessor != nullptr)
            {
                _sussessor->HandlerRequest(req);
            }   
        }
    }
};

//杂务部门,也相当于是收尾人,负责处理剩余的请求
class MiscellaneousHandler : public Handler
{
public:
    void HandlerRequest(const Request& req) override
    {
        std::cout << "杂务部门处理剩余信息: " << req._text << std::endl;
    }
};
测试代码

int main()
{
    Handler* legal = new LegalHandler;
    Handler* business = new BusinessHandler;
    Handler* personnel = new PersonnelHandler;
    Handler* miscellaneous = new MiscellaneousHandler;
    legal->setSussessor(business);
    business->setSussessor(personnel);
    personnel->setSussessor(miscellaneous);

    legal->HandlerRequest({"法务信息", "XXX法院传票"});
    legal->HandlerRequest({"商务信息", "XXX商业合作"});
    legal->HandlerRequest({"人事信息", "XXX投递简历"});
    legal->HandlerRequest({"杂务信息", "XXX无关信息"});

    delete legal, business, personnel, miscellaneous;
}

在当前的设计中,客户只需要将所有的信息发送给职责链的首部即可,如果他能够处理则直接完成请求,如果无法完成就会将请求转发给职责链的下一个处理者继续执行

总结

职责链模式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
可以简化对象的相互连接,因为它不需要知道链的结构
通过改变链内的成员或者调动他们的次序,允许我们动态地增加或者修改处理一个请求的结构,增强了给对象指派职责的灵活性
并不保证请求一定会被执行,如果没有任何对象处理它,可能回落到链尾端之外,因此最好需要设立一个收尾者,来解决所有未被处理的请求
由于处理是链式传递的,因此不容易观察运行时的特征,有碍于除错

应用场景

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具体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由运行时刻自动确定
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提交一个请求
可动态指定一组对象处理请求
通常用于实现拦截器、过滤器、窗口事件处理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责任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