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听书摘录

  听到这个书名,可能你会想,“我每天都要被熊孩子气死了,怎么可能不吼不叫?”别着急,学完这本书,你就能不吼不叫地教育好娃了。

  说到教育孩子,可能你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乖巧萌娃的形象,比如最近特别受人瞩目的“嗯哼大王”——杜宇麒。他是青年演员杜江和霍思燕的孩子,因为十分可爱情商又极高,收获了一大群妈妈粉。大家都很好奇,他俩到底用了怎样的教育方法,养出如此优秀的孩子?

  可是,嗯哼大王天生就这么乖巧吗?并不是。17年他和爸爸参加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就因为不愿上交玩具而嚎啕大哭;包括后面参加的其他综艺节目,他也会因为一些小事和妈妈撒娇耍赖。

  孩子顽劣是天性,不同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当嗯哼大王淘气犯错的时候,杜江和霍思燕的情绪一直很稳定,会耐心和孩子解释说明,直到他理解接受。

  我们自己呢?孩子一哭闹,我们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暴脾气;虽然知道打孩子不对,但有的时候实在受不了了也会在孩子屁股上打两下,打完了又懊悔心疼……我们也想要当个好妈妈,可是真得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吼叫的心。到底该怎么办呢?答案都在这本书里。

《不吼不叫》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为人父母,如何管控好自己的情绪,在不吼不叫的前提下教养好孩子。

  作者罗娜·雷纳是美国优秀的医疗工作者,曾经前往多个国家进行父母和儿童成长教育工作,同时她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养育了四个孩子。

  这本书总结了作者近50年的专业经验,给出了一套不吼不叫养育孩子的技巧,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很强,接下来我会一一与你分享。咱们今天主要讲三部分的内容:

  首先,我会和你聊一聊为什么我们不推荐你对孩子大吼大叫,吼叫式育儿会有哪些负面影响?

  接着,我们来看一看,吼叫式育儿的原因是什么?这其中包括了表象原因和深层原因。你可以仔细听听,看看自己有没有中枪?

  最后,我会教给你一套完整的摆脱吼叫育儿的方法,让你不再吼叫孩子,和孩子成为关系融洽的伙伴。下面,我们就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01、对孩子大吼大叫,既没效果又伤感情,得不偿失。

  先来说一下身为父母,为什么我们要避免吼叫式育儿?

  在我身边,采用吼叫式育儿的父母不在少数。妈妈群里经常会有朋友控诉孩子的“罪行”,什么孩子把自己的SKⅡ神仙水摔碎了,气得老母亲回家跳脚;或者孩子死活不上幼儿园,家长生拉硬拽都不去,最后气得俩人一起哭;还有孩子英语考了80分,本来觉得还ok,后来才知道其他同学都考了90分以上……

  听到这些例子,想想都来气。如果你是当事人,会对孩子说什么呢?

  可能会对着孩子大吼,“你要干什么?!”或者“不上幼儿园就滚蛋,自己在家待着吧?!”又或者“你这智商遗传了谁?你姐姐在你这个年纪门门功课都满分!”吼完了、叫完了,自己气顺了不少,孩子还杵在那里发蒙呢。

  很多时候,我们在自己舒坦和孩子舒坦面前,不自觉都选择了自己舒坦。极度生气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想后果,先选择发泄。比如,对孩子吼叫一通,或者干脆对孩子使用冷暴力,整晚上把他视为空气,不搭也不理。

  可是你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吗?有育儿专家提出,在当下,吼叫已经成为新的“体罚”。可能你还认为现在自己坚守不打孩子已经对孩子极好了。实际上,吼叫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并不亚于打骂。经常性地朝孩子吼叫会导致他们在未来的青春期更加叛逆和失控。

  在另外一本书《当怒火伤害你的孩子》中也提到:“家庭中累积的愤怒对孩子青春期的几乎每个重要时期都有影响。愤怒会投下长长的阴影,不仅有及时的杀伤力,而且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社会性。”所以,我们在埋怨孩子摔碎了自己的神仙水的时候,他会在心里比较,“原来神仙水比我更重要”;

  当我们嫌弃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会觉得无助,“为什么你逼我做不喜欢的事情”;当我们在表达孩子成绩不如姐姐好的时候,他会焦虑,“妈妈是不是更喜欢姐姐,不喜欢我”……

  慢慢地,孩子会紧张和你的关系,会害怕和你交流,如果在二孩甚至三孩家庭,他甚至会认为自己是多余的?这么去分析,是不是觉得,故事发展得有些可怕?但实际情况确实如此。

02、为什么我们会吼叫式育儿?由表象原因到深层原因

  讲到这里,可能你会陷入反思。我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孩子大吼大叫的呢?什么让我成了自己当初最不喜欢的父母的模样?

关于为什么我们会吼叫式育儿,书中提到了两个层面的原因,咱们继续往下说。首先说一下表象原因。

  表象原因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孩子的行为触发了家长的情绪按钮,这种坏情绪在我们内心加工升级之后,最后爆发,发泄在孩子身上。

  举个例子,某天你工作进展不太顺利,在公司被领导数落了几句,带着满身疲惫和委屈回到家,发现女儿正在卫生间玩水,水都溢到客厅了。这时候你气不打一处来,把孩子从卫生间拎出来,对她大吼,“说了多少次了,不要玩水不要玩水,你怎么就不听呢!”女儿被你吓着了,哇哇大哭。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例子。假设你现在冷静下来了,回忆一下刚刚发生的事情,你到底是因为女儿玩水而生气呢?还是因为领导骂你而生气呢?

  想必你心里有答案了。这就是我想说的,很多时候导致我们爆发的原因,不在于孩子做了什么,而在于当时的我们背负着情绪。

这些情绪多种多样,比如身体上的劳累、饥饿、疲惫,或者心灵上的焦虑、孤独、愤怒等等,都可能在孩子不听话的一些行为中爆发开来。

当我们加了几天班终于可以周末休息,而孩子却嚷嚷着要去游乐园的时候;当我们看着手表上班快要迟到,而孩子还在磨蹭没穿好衣服的时候,这些坏情绪就会被触发。

像点炮仗一样,顺着点燃的导火索,让我们的情绪升级,继而变成了对孩子的大声吼叫。这个时候,你会特别难过,心想,“我已经这么难了,为什么你不能对我好点?”如此分析,真心感觉做父母太难了。

  除了表象原因,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关于深层原因,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说。

  一方面是家族遗传式的吼叫育儿,我这么说可能你会想,好像还真是,我父母当年也是这么对我的。

的确,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父母在七八十年代养育孩子的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优质育儿,那时他们想的是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就是万幸了。

  在物资不丰富的时候,父母能为我们做的就是努力工作,保证我们的吃穿,所以那时候教养孩子也更粗犷一些,一有不慎我们就会被父母来一顿“竹笋炒肉”,最后被打的鬼哭狼嚎。

后来,我们也当了父母,不小心就遗传了父母育儿的方式,也正因为从小自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我们会认为这也没什么不对。就这样,旧习的观念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另外一方面也和遗传有关,但这种遗传不是指我们遗传了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而是我们的孩子遗传了我们自己。

  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咱们自己在家的时候也会和另一半开玩笑,说“儿子不讲卫生都是随了你了”。

  有时候就是因为孩子的性格和父母中的一个太像了,所以才会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产生冲突。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儿子小的时候和父亲关系还不错,上了小学不知怎么的,天天和父亲争吵,父子俩脾气又很像,就经常吵得不可开交。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要理性对待,在日常相处中,使用一些法子慢慢去调整。

具体该怎么做呢?接下来就到了关键部分了。

03、如何才能不吼叫?

先解决自己,再引导孩子。如何才能不吼叫?你需要按照以下步骤去做。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先解决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在与娃相处中保持情绪稳定。在这里,要与你分享两个小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自我观察法。因为知道和做到是有一定距离的。我们意识到不能吼叫孩子之后,并不能立刻就杜绝吼叫的情况发生。因此,你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在每次不小心又对孩子吼叫了之后,观察和收集信息,通过理性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直到慢慢不再吼叫,这就是自我观察法。

  自我观察法有6个步骤。第一步是记录事件,从记录简单的事实开始。

  比如有一天孩子不好好吃饭惹你生气了,你就需要记录下来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具体的事情经过。

  你可以这样记:“星期一早上8点,在餐厅,孩子把烧饼撂在了地上,还不知有错,对着我笑。”

  通过这样的记录,可以让你在回顾的时候有迹可循,能够梳理出自己是否在固定的时间、地点,或者因为类似的生气在发火。


  第二步是记录你当时的反应,其中包括身体反应、你的情绪和你在情绪升级后的想法。

  接着前面记录的孩子不好好吃饭,把饼扔地上的事实,你可以继续往下记录。“当时我抬起胳膊,用手指着孩子。我很生气也很不耐烦。当时我心想,‘我怎么一到周一就因为她不好好吃饭而迟到!’”

  第三步是记录你对孩子行为的回应,在这之前,你只记录了自己看到的事实和自己的感受,接下来,你要记录你是怎么对孩子吼叫的,以及孩子的反应。

  “在她第二次试图扔饼的时候,我吼道,‘不许再扔了!再扔以后别想吃饭了!’女儿听到我的吼叫,看了看我,嚎啕大哭。”

  第四步,记录后续情况,你自己的感受及孩子的状态。

  “吼完之后,我感觉很后悔,因为自己没能控制住情绪,也有点生自己的气。孩子过了一会儿不哭了,但也拒绝吃饭,一直到我上班出门,她都没有抬头看我。”

  第五步,记录你和孩子的性格特点,由此分析两人会有矛盾的原因。

  比如,“我的性格比较强势,喜欢控制人。而女儿性格随父亲,比较温和,现在年龄也恰逢活泼的时候。我希望女儿可以乖乖吃饭,所以她不听话表现不好的时候,我就会很愤怒。”

  最后一步,反思自己除了吼叫,还可以做些什么?比如,“我在看到她扔饼时,可以走开,装作没有看到,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再去哄孩子吃饭。”


  这就是自我观察法,总结一下,在每次吼叫之后,将吼叫的过程记录下来,包括事情的起因,自己的内心动态;

  具体是怎么吼的,吼完了之后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状况,从两人性格上分析为何会吼叫,以及最后自己尝试做下反思,想想除了吼叫我还能做点什么。

  说完了自我观察法,再说第二种让自己情绪稳定的方法,叫不吼不叫的A-B-C-D-E法则,这里的A-B-C-D-E分别指5个步骤的英文单词首字母。

  A是指自问,问一问自己我的感觉如何,我有哪些想要宣泄的负面情绪?比如“我现在太生气了!”或者“我真后悔生了他!”

  B是指呼吸。当自己特别想发火的时候,尝试去察觉自己的呼吸。你可以用腹式呼吸,缓慢、放松地做3-5次深呼吸,直到自己的心跳恢复正常频率。

  C是指平静自我。除了呼吸,还需要从正面引导自己的情绪。

  比如“孩子虽然犯了错,但这是他这个年龄段孩子都会做的事情,对身边事物比较好奇,有一颗探索的心。这是好事儿呀!我不能只看不好,也要想想好的地方”等等。

  D是指确定孩子的需要。孩子既然有这样的表现,一定是背后有一些需要,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3岁半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随便扔事物,是不是希望妈妈不要忙自己的事情,陪她吃下饭呢?是不是饭菜不合胃口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咱们自己去思考和探寻的。

  E是指同理心。同理心的意思是我们要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尝试去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倾听他想诉说什么。

  当我们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情,就能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做这件让你生气的事情了。

  和自我观察法一样,A-B-C-D-E法则也是可以帮助我们放平心态,和坏情绪好好相处的方法。

  每当我们想要发火或者已经发火吼叫的时候,都可以选一种方法,去反思自己的行为,随着步骤一点点推演,假以时日,你就能慢慢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当你不再吼叫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孩子按照我们想要的样子去做事情

  怎么引导孩子呢?同样也有一些方法分享给。

  首先,第一个方法是管教的4C法则。前面讲到的A-B-C-D-E法则能帮助我们保持清晰的头脑,同时放平心态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和自己的吼叫。而4C法则是带领我们从4个维度与孩子相处的好办法。

  4C,分别指的是沟通、选择、结果、连接。

  先来说下“沟通”,关于亲子相关的沟通,可以讲的点实在是太多了。

  在这里我分享3小条需要你关注的地方,第一条是和孩子交流,要注意表达简单和具体。

你希望孩子做什么,就用简单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请把叉子放下”“不要扔玩具”,而不是“妈妈告诉你了要做个乖宝宝”。

  第二条是示范和解释。你可以让孩子跟着你做,蹲下身来,保持和孩子的视角一致,和他一起把玩具放回筐里,一次次的示范,帮助孩子养成习惯。

  第三条是多用鼓励性的言辞。咱们自己喜欢被夸奖和认同,孩子更是需要。

  想让孩子快点穿衣服,可以说,“宝宝,咱们穿衣服去幼儿园啦!昨天你穿衣服特别快,真棒!今天我们也快点穿衣服,这样路上时间就很充裕,妈妈再给你讲个故事。”

  总结一下,就是表达简单具体,亲自示范,多加鼓励。

  说完了“沟通”,再说下“选择”。

  关于选择,我们重点讲一点,那就是要提供真实、简单的选择。真实的意思是我们让孩子做选择,一定是真的可以让孩子选,而不是故意做样子让他选的。

  很多家长想让孩子选A,但为了显得没有强迫孩子,给了他A和B两种选项,最后孩子选了B,然后假装自己没听到,或者硬掰着孩子给他A。

  长期下来,孩子就讨厌做选择了,因为觉得自己总是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提供简单的选择,指的是让孩子选得轻松一点,比如你和孩子说,“今天晚上你想吃肯德基、麦当劳还是德克士、必胜客?”

  这时候选项太多,孩子就会选择困难。所以每次可以只有两个选择,可以减轻孩子的负担。

  当然了,等孩子再大一些,你就可以陪着他制定学习计划,让他自己选择在什么时候写功课,什么时候休息。这样经由他自己制定的计划,孩子会更愿意去遵循,作为家长,你只需要跟踪进度就可以了。

  说完了“沟通”和“选择”,再来说下“结果”。这里的结果是指在我们小家庭认可的家庭规则中,孩子不履行规则做错事,我们要如何与他一起讨论和承担结果。

  所以首先应该做的是要让孩子知道家庭的基本规则是什么。

  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知道自己要学着用筷子吃饭,而不是用手抓;再大一点,每天晚上睡觉前要刷牙;等到上学了,放学之后要立刻回家,或者周末出去玩必须在天黑前回家等等。

  有了这样的规则,孩子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因此,在面对结果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讨论。

  在讨论的时候,也有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然了,如果孩子真的违背规则犯了错误,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关注点放在对结果改进上,而不是无用的批评责备上。

  最后就是“连接”了。孩子在我们肚子里的时候,有脐带连接着我们,现在孩子呱呱坠地,越长越大,同样需要我们保持连接。

  这里的连接不是指我们要拿根绳子把孩子拴在身上,而是要创造和孩子相处的机会。

  虽然我们工作很忙,事情很多,但为了我们和孩子的关系,陪伴的时间一定不能少。如果你现在有俩娃,那就记得给每个孩子都创造一对一陪伴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妈妈全部的爱。

  同时,可以固定在每个月的某一天,作为家庭约会日,和另一半一起陪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在现在这样紧张快节奏的社会,每一位家长都要记得,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沟通、选择、结果、连接,是管教孩子的4C法则。

  除了4C法则,我们再来看下一种方法,帮助孩子更好地培养习惯。带孩子带久了,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吼叫孩子都是因为孩子磨蹭、不守时。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巧用计时器了。计时器可以使用电子计时器也可以使用沙漏,重点是在孩子较小的时候,培养孩子的规则感。比如多娃家庭孩子抢玩具,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计时器,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可以玩玩具,但要轮换着玩,每个人玩固定的时间,为了保证公平,用计时器来帮忙。或者已经晚上10点了,孩子还不想睡觉,这时候也可以拿出计时器,告诉他你还可以玩15分钟,等到计时器时间到了,我们就按照约定去睡觉。

  孩子日常上学收拾书包磨蹭或者平时写作业拖拉,都可以用计时器来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这样,等到孩子再大一点,就不需要用计时器了。

  除了巧用计时器,还有一个让孩子在家里守规矩的方法,就是定期开家庭会议。

  讲到这里,可能你会想,为什么在家里还要开会?会不会过于严苛了?

  在这里我做个解释说明,在最开始我们学习如何控制自己不再吼叫,其实是修炼了自己的内心,之后不论是管教孩子的4C法则还是巧用计时器,都是为了从源头上避免孩子出格行为的发生。

  同样的,开家庭会议,也是为了整个家庭的正常运转。所以,关于家庭会议的部分,我也给你一个简单的流程,你可以照此执行。

  首先,要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召开家庭会议,培养家庭成员的仪式感;

  其次,要确定家庭会议的参加人员,一般孩子4岁的时候,就可以参与家庭会议了,另外最好是全家都参与会议,爸爸妈妈都在,如果有一个家长不在,可以采取电话会议进行;

  再其次,要选择一个人主持家庭会议,可以是家庭成员轮流做主持,这样也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同时,在开会之前,要梳理好本次会议的内容,可以是周末去哪里玩,也可以是家庭家务分工等等,可以在冰箱上贴一张白纸,大家把想讨论的问题提前写在白纸上;

  开会过程中,需要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为了避免大家抢话,可以拿一个道具作为发言棒,比如一根筷子,谁想说话就拿起这根筷子,说完之后,把筷子交给下一个人;

  最后,开完会了,大家一起总结会议结果和之后每个人要做的事情。如果每个月可以固定开会,大家都认真履行自己许诺的事情,慢慢地,家庭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全部精华内容。咱们来做个简单的回顾。

  关于教养孩子,每个人都有第一次当父母的时候,我们从第一眼见到孩子,再到陪着孩子慢慢长大,视线和内心都受到孩子的牵绊。因为关怀过切,我们难免会对孩子吼叫。

  今天学到的这本《不吼不叫》,告诉我们如何在不吼叫的前提下,教养孩子,与孩子建立更好的关系。

  首先,我们了解了如果长期吼叫孩子,会对孩子的身心有不好的影响,尤其会导致孩子在青春期不服管教,甚至会因为长期的心理阴影而犯错。

  然后,我们知道了父母吼叫孩子的原因,表象原因是孩子的行为点燃了我们的坏情绪,继而导致我们的情绪升级和爆发;而深层原因是我们可能也是受着这样的吼叫长大的,或者和孩子性情不和,而容易产生矛盾。

  最后,我们明白了要先解决自己的情绪,再去管教孩子,可以通过自我观察法或A-B-C-D-E原则,平缓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沟通、选择、结果、连接的4C法则与孩子相处;

  同时也可以使用计时器和开家庭会议,让孩子遵守规则,维持稳定的家庭关系。

  舒缓自己的情绪是充电的过程,而在日常管教孩子是放电的过程,好在我们教育孩子,孩子回报给我们的是爱和信任,会给我们带来好情绪,又反过来为我们充电。养育孩子,终究是幸福的。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分享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听书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