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随笔-全民商业的迷思

疫情期间除了登山和徒步锻炼以外,大部分时间留给了读书和youtube视频。我在youtube订阅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运动和探险,包括很多户外纪录片和探险纪实,经常看得我是热血沸腾;第二类是佛家和道家,也包括量子物理,还有一些历史,总之是灵性成长之类的;第三类是国际形势和商业发展,了解世界最近发生了些什么事。


最近两周看商业的节目多些,发现中国不知不觉从重农抑商的传统社会早已过度到了全民商业的状态,拥有多少名利已经成了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当今社会,无论择偶还是交朋友,在商业上是否成功,或者说有多少钱,已经成了极其重要的指标。而其实这个转变,也就是近二十几年的事情。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重农抑商一直是儒家思想的主要脉络,历代帝王也都积极奉行,商人从来都不是上流社会的主人。八十年代的时候,商人还被鄙夷的称为个体户,从商者基本都有些自卑感。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女孩子如果交了一个有钱的男朋友,会觉得很不好意思,带出来见朋友都会难为情。那个年代的男人讲义气,抽烟喝酒打架还花女人的钱。但女孩子喜欢,喜欢那种有些霸气的男人味。交朋友只看谁重情重义,谈钱都觉得丢人。现在的八零后九零后可能根本无法理解那个年代,但其实也就是二十几年前的事情。

一:全民商业的分层

我把商业社会的人群按照事业成就大小分为五个阶层,分别是顶级大佬、金子塔塔尖、金字塔塔尖周围、金字塔塔身还有塔底。顶级大佬除了是乱世英雄以外,其实大多都是quan-gui阶层的白-shoutao。这个话题太敏感,我就不谈了,只谈其中商业的部分。这部分人都是在时代大潮中踩准了点、跟对了人的(特指政府quan-gui),没什么规律好讲。第二类的金字塔塔尖,这些人就开始有很多共通的东西了。他们基本都在某一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然后带着丰富的认知和人脉创业,背后或者有风投机构的支持,或者有业内霸主站台。这些人的创业项目最后都成为各个领域的龙头,自己也成为财富榜的常客。第三类金字塔塔尖周围其实很有意思,这些人都是大佬或者塔尖身边的早期合伙人和投资者,坚定的看好并长期跟随老大,最后也取得丰硕的收益。这里有个特别辩证的问题,就是一个有雄心的人如何对自己清晰的定位。如果适合当大佬或者冲在前面成为金字塔塔尖,那么就义无反顾的往前冲。但其实只有极少数人能承受那样的心理压力,并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大多数人能力虽强但更适合做大佬身边帮扶者的角色。很多人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深刻,也不甘心久居人下,最终什么也没得到。其实塔尖周围的人蛮幸福的,承担的压力小很多不说,还能跟着一起分享成功的蛋糕。当然,跟对人毫无疑问是一门巨大的学问。

第四类的金字塔塔身,属于商业社会的中产阶级,只要能在主流公司(比如BAT)做到中层,或者次主流公司高层,基本都是这个范畴。收入往往远超同龄,孩子上私校,每年出国旅行,住的也都是别墅之类的。如果前四类都没混上,那只能做塔底了,当个小职员,按部就班的去生活。其实最终落入商业的哪个阶层,能力自然重要,但比能力更重要的是选择。选择正确的行业是其中一部分,不过决定成败的重中之重是选对人,或者说跟对人。很多房地产开发商,都只是跟着一个领导,这个领导去哪个城市上任,他们就把阵地转移到哪个城市。很多风投也一样,盯着行业中某几个人的创业动向,坚定不移的投资。当然,这个也很难,大多数情况下选择都是错的,因为商业成功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但无论如何,总是出入各种宴席认识的泛泛之交,最终证明基本都是无价值的。与之相比,长时间深交几个人是必要的,起码知根知底不会被骗。


二:全民商业中的迷茫

这些年在中国大城市的每个咖啡屋里,都能听到邻座在谈创业的话题。尤其是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业更是牵动了所有人的荷尔蒙。上一节我们说过,跟对人是商业成功的金钥匙,但可惜大多数人都没这个能力,或者也没打算跟人,所以最终都只能充当筑起商业社会的金字塔塔底的基石。不过无论结果如何,创业过程都占用了所有从业者人生最黄金的时间。创业基本都是二三十岁起步,这时候体力最好,能打能拼的。战到四十岁有所成就或干脆认命,有成就的接下来二十年也都花在了继续扩大商业帝国上面。那些认命的,更是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不得不继续打拼,转眼就到了人生暮年。不知道有没有人深刻的思考过,这样的人生方式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中国现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二十年前大家还都是做实业,赚钱用百万千万来计算,时间怎么说也要五年以上。十年前进入平台互联网的时代,赚钱都是用亿或者几十上百亿来计算了,时间缩短到三年就改朝换代。而当今社会进入智能商业和产业互联网时代,赚钱甚至千亿来计算,时间更是短到一两年就出几个超级富豪。生活和商业节奏越来越快,各种奢靡和花钱方式也让人瞠目结舌。买私人飞机或者买个小岛、找一堆大学生和模特充实“后宫”、在游船上豪赌个几天几夜。还有很多你根本想象不到剧情,简直匪夷所思。我想起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下中国和那个时代的美国好像啊。在这样的时代,大多数人的心智已经迷失了,还有几个会像盖茨比那样想着去追求真诚的东西。虽然,也许那样的真诚在这样的社会根本就不存在。

人类的根本需求其实是多元的,我们需要商业的成就感,也需要心灵的营养和放松;需要激情,也需要亲情;需要忙碌于工作,也需要花时间在自己的爱好上面。只有平衡的人生才是健康的,否则无论商业多有成就,内心也是不会平静的,更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感。那些金字塔塔尖的商业人士,得抑郁症或者自杀的不在少数。就好比吃饭不可能总是大鱼大肉,而应该荤素搭配,还要经常吃些粗粮才健康一样,人生也是如此。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要在社会的大潮中迷失自己,要清楚平衡的重要性。


三:三个三分之一法则

说到平衡,我有一个方法,简称为三个三分之一法则吧。第一个三分之一是自己热爱的东西,要花人生时间的三分之一。我把这个放在第一位,是因为一个人骨子里热爱什么,基本是前世就已经注定了的。就好比我热爱户外,在我学生时代就知道了。因此,我始终把户外穿插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从来没有中断过。第二个三分之一是情感和灵性需求。情感包括各种亲情、友情和爱情,灵性需求是哲学层面关于人生最终归宿的探讨(对于我来说,这个需求就是佛教)。情感容易理解,关于灵性需求,很多人不太关注。其实这个和年龄以及思考的深度有关,每个人早晚都会关注的。我们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最上面是自我实现。但晚年的时候马斯洛在上面增加了灵性需求。第三个三分之一才是商业或者工作层面。当然,有些人最热爱的就是赚钱,那么也恭喜你。不过你需要深度思考这个问题,经常叩问自己的内心,你真正热爱的真的是商业吗?还是你只是被社会大潮绑架了。虽然这三个三分之一可能是相互穿插甚至融合的,但在时间分配上,大多数人其实是把六七成分配给了工作和商业。有几个人有魄力在年轻的时候一年拿出三四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放下一切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也许是旅行,也许是摄影。打工一族当然有无可奈何的被动,但其实创业者花在商业上面的时间更多,就算功成名就了也依然如此。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判断自己的生活是否平衡,那就是激情。如果你每天早上醒来都觉得很有激情,那么你的生活就是对的。如果激情已经不再,那么你可能需要调整或者改变,把激情找回来,因为人的本心是不会撒谎的。

世界这么大,而我们只有几十年的寿命。一百年前和一千年前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不是如此,我相信一百年以后也不会是。也许我只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者吧,或者像盖茨比一样只在乎真诚的,对生命的意义有价值的那部分内容。无论如何,就像我给自己的书房起名无用斋一样,我始终不认可当今社会所谓成功学的主流价值观,还有由此带给人们的,把主要时间放在工作和商业上面的生活方式,坚决不认可。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末随笔-全民商业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