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治疗,怎样彻底治愈她?

精神分析的治疗,怎样彻底治愈她?

一个身边的例子

最近遇到一个心理学爱好者的朋友,我们已经有一段时间不见了。这次相见,看到她和我之前接触的那个人判若两人。

过去的她,给人的感觉是她内心充满了深仇大恨,因为她的眼睛里冒出来的是仇恨,内心里充满了能量,似乎像个炸药包,一碰就要爆炸感觉,看上去让人感到怕怕的。那个时候的她,皮肤粗糙,干燥,面色苍白,衣服色调单一。但是现在看到她,满脸红润。

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在和她接触的3个小时里,她不断从心底里发出笑声,笑得那么开心,让我感受到了她内心的平和,喜悦,对未来充满希望,心胸的宽阔以及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状态得到改变的自豪!

现在她作为某个大企业中一个部门的小负责人,她不到不惑之年,面对企业发展的重担,是那么的淡定。在聊天的过程中,听她说话最多的话是“我现在过得太好了”,“我现在感觉真的太好了”。

在谈话过程中,我不由从心底里那么喜欢她。我对她的状态如此大的变化感到非常好奇,了解发生这么大变化的缘由,才知道在我的影响下,她一直坚持接受精神分析的培训和精神分析的治疗。这更让我感觉惊喜。不断问她,在她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中,是怎样得到改变的。

她的回答是:“在整个过程中,她感受到了全面的被接纳和陪伴,其它的工作都是自己来做了”。

梳理一下她讲的内容,让我想到心理咨询是这样帮助我们彻底治愈自己的:

 关注内心感受,并学会觉察

为了改变自己,她参加了精神分析的培训班。当主持人问,你来解决什么问题?她的回答是“我感到我的心没有地方放”。这样的回答似乎很空,很大,但是,确实说得很到位,因为心如果没有栖息之地,会让人到哪里都是有流浪的感觉,也是人感到内心痛苦的最主要的缘由。她很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并能够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是心理咨询(治疗)的很重要的一步。那种空虚、恐惧、不确定感、没有存在感在不断折磨着她,促使她想要改变。

这是和大多数来访者到咨询室来解决问题是不同的。有的来访者到咨询室的目的是希望咨询师帮助自己教育孩子;有的来访者在诉说自己在婚姻里的痛苦;有的是在抱怨、指责别人对她不够好,有的是诉说自己内心的委屈和气愤;有的人在问到你来解决什么问题时,回答是不知道......等等,这些诉求的特点都是把目光关注在别人,希望别人改变,或者希望治疗师能够给个方法能让自己的感觉好或者家庭的状态有所改变,而且这个方法是很快就能见效的。这种诉求方式正是人们习惯到医院里就诊的方式,就是指望外界的援助,让自己的痛苦解除,越快越好。但是即使是在医院就诊,也需要患者向医生表述清楚她的痛苦在哪里。如果一个患者到医院,只是说我浑身疼,如果医生问,你哪疼,她说“不知道”,医生问,你哪里最疼?她还说“不知道,说不清”。我想在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现代的医学发展出各种影像设备和化验手段,可以了解一个人的问题所在。但是在心理咨询里却没有这样的检查手段。所以当来访者采用“借助别人让自己舒服”的就诊模式会让双方都感到无可奈何。

 具有改变自己的强烈愿望

无论这些培训班在哪里举办,她都坚持参加。并在课堂中争取名额,把自己作为个案,让老师和同学分析自己。通过培训,她越发感到自己需要进行个别的心理治疗,于是她到处寻找治疗师,并在自己家乡之外找到她觉得适合于她的精神分析师,每周坐火车去外地,接受个别心理治疗长达3年。是什么动力让她能够坚持做这件事情?一定是有一种相当强的愿望,希望自己或者更舒服一些。

 咨询师的无条件接纳与陪伴

我好奇地问了几次:到底心理咨询是通过什么机制让她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也许她过去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没有回答我;也许是其中的奥妙太多了一时也无法回答。但是当我总是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她有一次很肯定地回答:“就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和陪伴,其它的事情都是靠自己了”。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但是我知道内在里深刻的含义。这一句话里包含了:

(1)咨询师必须在咨询的那一刻,放下自己,以“无我”的状态真诚地接纳来访者,并真正进入到来访者的内心,耐心地去聆听来访者内心世界,并全身心地和来访者在一起,温柔地陪伴。

这种聆听是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小心地呵护,生怕自己的一点“粗暴”的动作惊扰了对方的内心。这样的陪伴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的诚恳、宽容、允许来访者自由成长,尊重来访者的选择,这都成为了来访者学习的榜样,不由自主的渗入了来访者的内心。来访者从咨询师那里学习到了宽容、真诚,并用真诚和宽容对待自己。当来访者能够真诚和宽容地对待自己,也就可以接纳自己内心的苦难,认同自己的那些苦难,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在经历苦难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优秀品质。也许就是面对这些苦难,才培养出了很多坚韧,顽强的优秀品质,同时自己用“恨、气愤”等负性情绪,使自己与家庭保持连结,以使自己保持对家庭的忠诚。当一个人对自己有了全面的了解,就开始对自己有了理解,从而达到对自己的认同。当自己对自己有了认同,那个飘荡的心就有了栖息之地,从而让自己感受到了平和和踏实。这是心理治疗起作用的关键。

(2)咨询师要达到“无我”的状态是需要长期的、连续的在专业领域和生活中修炼的,绝不是通过几天考前培训拿到资格证所能够胜任的。

作为咨询师本人,也是经历了生活中历练的人,一个生活是一帆风顺的人是无法体验到来访者的经历和痛苦,虽然带给咨询师和来访者痛苦的生活经历可能是不同的,但是痛苦的体验和感觉是一样的。所以有人曾说过:健康的人是做不了咨询的。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经历过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这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无法做咨询。因为她无法体验到来访者的那种痛苦。我的朋友一路走过来,她的感慨是“做这个行业需要心理足够健康,人格足够成熟厚重的人来做。”

(3)由精神分析师的带领之下,来访者会逐步探索到最深层次的痛苦。有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做支持,这个痛苦本身就具有疗愈作用。

精神分析更从潜意识这个普遍的心理现象着手,在深层的内心工作,这个过程更需要双方的勇气和力量,尤其是来访者,在内心深处被碰触到的痛可能会比自己感受内心无处放的痛苦还要痛,但是我的朋友坚持下来了!当然,作为一个好的心理治疗师,在为来访者疗伤的时候,是在“麻醉”的状态下工作,会让来访者感觉恰当,愿意和他一起合作。

(4)每次咨询后,来访者是否能够把自己在咨询室学习到的东西用在生活中,也决定了咨询的效果。

我的朋友说:“离开咨询室,回到生活中,我有意识的用这些东西来待人。慢慢的,别人觉得我变了,心里坦然了,淡然了,风平浪静了,从心中溢出的是柔和的感觉。”

 咨访双方建立的信任关系

我的朋友在通讯设备如此发达的时代,依然坚持每周坐火车去外地接受咨询,一方面是自己求助动机很强,另一方面也是咨询师给了她信任的理由,才让她有如此强大的毅力完成了这样的蜕变过程。

另外,在咨询过程中的移情-反移情,不仅使来访者的问题得到解决,咨询师通过这个过程也看到了自己,梳理了自己,因此这是一个在关系中双方共同成长的过程。

总结一下心理咨询能够使人改变的要素是:这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一个希望自己不那么痛苦的人是要有勇气去面对这个痛苦,而不是回避或者把解除痛苦的工作交给别人,这是心理咨询的主动求助原则。经过长期接受心理咨询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心理咨询师,不断面对个人成长和咨询的实践,能够勇敢地把自己放在咨询关系中,真诚地陪伴和接纳来访者带来各种痛苦。二者良好关系是使咨询能够完成的重要内容。来访者咨询的效果表现在她不再渴望她的重要他人有一天觉醒,能够给他们给不出的“爱”,不再感到重要他人“欠”她的那份爱,因为她有能力爱自己和身边的人了,并且通过她的爱,周围的人也会和谐和她相处,这种良性的循环更加让她感受到了滋养。整个这个过程如果用专业术语来描述就是一个人“分离个体化”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是从物理或者地理位置上与原生家庭的分离,而是在内心里,通过成长,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独立、自主、自由的人的过程。她用成长后的她,养育着她的孩子,因此,她的孩子得福了。这是让她感到最得意之处。

 作为精神分析师的理解

精神分析疗法之所以能够奏效,主要是源于以下两个对于人性的重大发现:

一个重大发现是“强迫性重复原则”,即每个存在着童年心理发育缺陷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强迫性地在心理层面退回到遭受挫折的心理发育阶段,在现实中再现童年创伤和经历,重复童年期痛苦的情结和关系。

比如,没有完成恋母阶段的具有恋母情结的男人,会不断地与女性构成实质上的心理恋母关系,而且关系的模式和内容,与童年期的母子关系会惊人地相似。这就如同一个人会不断揭开蒙在伤口上的纱布一般,实际上是一种试图治愈童年创伤的本能努力,但是,这种努力会与童年期做过的努力的结果类似,总是以失败而告终,结果,失败会激发下一次的努力,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强迫性的重复。这种强迫性重复,是所有心理障碍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性的主要特征。

第二个重大发现是“移情现象”,这个发现是附属于“强迫性重复原则“的,即强迫性重复的最主要内容是童年关系的重复,心理学称这种童年关系的强迫性重复叫做“移情”。就是说人会在强迫性重复的原则的驱使下,在现实中再现与童年期与父母形成的关系模式。

比如,一个从小就和母亲一起长大,而很少接触父亲的男孩,就会习惯性地认为女性比较容易接近,并且,比较容易和女性、尤其是年长一点的、与母亲在人格上比较相似的女性交往,形成比较亲密的关系。这是因为他小时候的情感模式就是如此,当这个人把这种与母亲形成的特殊模式拿来与其他女性交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移情出现了。实际上,移情现象是无处不在的,广义地说,人类的所有情感都起源于移情。

如果我们承认“强迫性重复原则”和“移情现象”的存在,理解精神分析疗法的进行就比较容易了。可以说,精神分析疗法就是在“移情现象”的基础上展开和进行的,注意移情、分析移情、澄清移情,就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工作。移情现象从患者与医生接触的一瞬间就已经开始,只要患者和心理咨询师共处一定的时间,患者就会把自己在童年其间形成的关系模式,移情到心理咨询师身上,这个患者的情结和问题,也就活生生地展现在心理咨询师和患者之间。

如果把心理诊所比做是心理手术室的话,那么,就可以把移情比做是在手术台上暴露病灶的过程。比如,一个因为失眠来就诊的人,在接受了一段精神分析之后,她告诉医生,她现在每天睡不着觉,是因为担心医生不喜欢自己。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她才发现,因为小时候缺少母亲对于自己的肯定,而特别缺少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缺乏导致严重焦虑,从而引起严重失眠。她把这种童年的感觉和关系模式,带到了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之中,把对于母亲不喜欢自己的担心转移到了医生身上。这样一来,无形的、看不见的、潜意识层面的心理冲突和情结,就通过移情的方式活生生地展示了出来。只要这种移情模式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得到矫正,她的心理障碍就可以被彻底治愈。

移情的出现只是精神分析治疗的第一步,随后,还必须通过解释、澄清和修通这些过程,才能真正完成精神分析的治疗。借助医生的“镜子作用”和“模版塑型作用”,使患者的人格模式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过去的记忆和经历,就不再会影响患者,而那套与心理咨询师一起建立的新的人际交往模式会内化到患者的潜意识中,成为患者人格的核心部分。

以上这些对于精神分析的描述,只能算做是一种卡通式的描述。实际上,精神分析的过程远比所描述的复杂。因为精神分析过程必须与来自患者维持旧有模式的惯性和阻抗斗争,整个过程是一种拉锯似的、螺旋式的、进两步退一步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只有处于精神分析中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精神分析的频率在每周1——5次之间,通常1-2小时/每周,大部分可以在100——300小时之间的治疗长度内完成,个别的,甚至可以达到数千小时。精神分析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和频率下进行,这种设置本身,就是治疗奏效的重要元素之一,因为连续性和恒定性的关系,是治疗奏效的关键因素。一个连续性比较差的精神分析,意味着预后不良。

病人可以躺在床上,也可以坐在椅子里面。可以自由联想、可以分析梦,可以讨论阻抗或者移情,有时侯,会谈到性,也可以一声不响一直到结束。整个的气氛是非常自由随意的,当然,有时侯也会有剑拔弩张的时候,这通常意味着出现了负移情,这种时刻,也是治疗的最关键时刻。治疗能否深入、心理咨询师的功力如何、心理障碍患者问题的严重性怎么样,在这个阶段,也就暴露无遗了。

总之,精神分析治疗没有非常固定的外在形式,重要的是,在心理咨询师的人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催化”下,患者潜意识的人格悄悄发生了有益的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神分析的治疗,怎样彻底治愈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