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当年:全国俱唱“样板戏”,幸运考入“京训班”

多年后,孬张依旧亮嗓子

1970年2月的一天,我成了“武昌县京剧训练班”的学员。

武昌县革委会驻地在纸坊镇,这里自古以来盛产楚剧。“样板戏”高潮席卷祖国大地的时候,楚剧团被迫解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武汉青年京剧团的一帮人。武汉市青年京剧团前身在银都乐厅清唱京剧,后演京剧折子戏。武汉解放后,停止清唱,正式演出京剧,生、旦、净、丑全是女演员。1951年取名银都剧社,1953年改名为银都京剧团。1954年参加武汉市民间职业剧团登记时,全团有49人,其中女演员30余人,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13岁,平均不到20岁,遂定名为武汉市青年京剧团,团长焦淑良。1970年1月全团下放武昌县。

在楚剧团尚未遣散的时候,我们训练班借住在一中校舍,武汉青年京剧团的演员当老师,我们练功排练都在一中的大礼堂。

学员中,我属于偏大的,已过16岁。最大的18岁,最小的叫小明,才十岁。练功教练是个清瘦白发老头,我们都喊他方老师。教唱的老师姓何,老单身,嗓子好,人也长得清秀。据他讲,自己是大师郝寿臣的门徒,有照片为证。在排现代京剧拆子戏时,我演郭建光,排第五场,指导老师姓唐,据云是“武青”的台柱子。

2006年,孬张与京训班同学项卫在恩施利川高阳台

提起练功,则说来惭愧。十六七岁的年纪才开始压腿、下腰、拿大鼎、打飞脚,练旋子、扎蛮子、打小翻……实在是太晚了。可同伴们都很刻苦,我也就不甘落后。疼我的老师便劝:身子骨不行了,就重唱吧,你嗓子条件不错,就是音域不宽,要下苦功练。

半年左右吧,“京训班”排练了《红灯记》折子戏和《沙家滨》折子戏,正式向县领导作汇报演出。记得当时正值全县开个什么会,大小头头近千人,那次汇报演出,我的“郭建光”轰动全县,一时成了“名人”,走到哪里,都有人喊你“郭建光”,心里美滋滋的。

这以后,武昌县京剧团正式成立,全体学员都从农村转了户口,吃上商品粮了,老师和学生弹冠相庆,从一中搬进了楚剧团,可怜老剧团的人员被遣散下放,成了游民。

接下来的日子,便是到全县各区镇,作巡回演出,十月间,还随县革委会组织的慰问团,远赴鄂西北焦枝铁路建设工地,为武昌县民兵团,咸宁民兵师和工程兵部队所在施工点演出。

乡村演出

别处的演出情景忘了,在均县山沟里的一场,却记忆犹新:部队和民兵,当地老百姓围观的木板舞台上,“好人”与“坏人”正在紧锣密鼓“开打”,一武功尚好的老师演“坏人”,从内台一排小翻翻到台前,大抵是距离估计错了,翻到台前仍未停住,竟从空中一家伙砸在人堆里,,引出一台可笑的戏外戏,台下人哄笑不已,后台演员目瞪口呆,这戏还怎么演呀?

好在掉到台下的是“坏人”。“坏人”灰溜溜从台下爬起来,朝观众做个鬼脸,绕到台后躲了,观众笑一阵,就又聚精会神看节目。那年月文化生活贫乏,看节目而且是专业团体演出,于老百姓是件奢侈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忆当年:全国俱唱“样板戏”,幸运考入“京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