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习惯,从哪里来?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提升独立自主的能力。
你注意到了吗?在这句话里,我用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帮助”,另外一个是“培养”。好习惯和独立性不会凭空产生,需要父母的帮助,需要时间来培养。但很多时候,我们立刻马上就希望孩子能形成好习惯,这可有点不切合实际。
形成好习惯,不同的孩子所需要的帮助类型不同,而他们所需的时间也不同。如果有的孩子所需要的时间长一点,这并不能说明孩子不好,或父母做的不称职。只是不同而已,就像身高一样,有的人高一点,有的人矮一些。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儿子今年12岁,特别不擅长跳绳。但是疫情期间,老师安排了一项家庭作业:要求每天完成500个双摇跳绳,并且还要上传录像。每天,只要到快跳绳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异常烦躁,脾气特别大。而跳的时候,也哼哼唧唧,偷懒耍赖,500个,能跳三个小时!
而她和老公两个商量好,要在这件事情上支持到孩子。他们两个人轮流,每天至少有一个人会陪伴孩子完成这整个过程,大人也在这个时候学会了跳绳,这个过程花费了大量的心力、体力和精力。两个月下来,一天都没落下,现在,500个跳绳,孩子5分钟能完成了。这个能力就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这就像在脚手架的支持下,大楼才能起来。
这个故事说明了父母帮助孩子的价值,也可以回答一下下面这个问题。很多父母都会问:“哎,很多时候,我的孩子明明会做,就是不愿意自己做,非要我帮忙。我不帮忙,他就大哭大闹;可我帮吧,我就担心他越来越懒惰。”
是的,这确实是很多父母的困扰。但如果真想要跳出这个两难的困境,咱们需要听听孩子怎么讲。你发现了吗?很多小孩子都有这样两句口头禅,一个是:“帮帮我吧。”一句是:“我自己能行。”这两句话听起来有点矛盾,却真实地存在于每个孩子身上。他们的内心有两种对抗的力量,一种要求被照顾,想当小孩子,享受父母的帮助,感受关爱带来的安全感。而另一部分想当大孩子:“看!我自己能做这么多事儿!”体验独立自主,自我掌控的感觉。我把这叫做“小孩子”和“大孩子”之间的对抗。
如果孩子总要帮助,表面看起来好像是不思进取,不想独立。但实际上,这说明他此刻需要更多的安全感、更多的支持,才能走向独立,而不是更多的压力。没有安全感,谈不上独立自主。每个探险家都有一个安全的大本营,父母的爱和支持就是孩子的大本营,让他可以安心地出发。所以,如果家长只是着急、担心,同时在这个时候提出更多的要求,还抱怨道:“你怎么就不能自己做一些这“儿呢?”这样情况是无法得到改善的。
孩子的成长、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自然的过程:一开始,所有的事儿都由父母来做;然后,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到最后,孩子自己做所有的事儿。
成长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勉强,更不能加速。如果你期待孩子尽早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最好的方式是:放松一点儿,允许孩子在走向独立的道路上慢一点儿,这个时候,慢就是快。想想学走路的过程,一开始,都是大人抱着;之后,孩子学会爬;最后,他们自己走。这个过程不需要督促或强迫,孩子有强烈的内在成长的驱动力。
父母都希望孩子不用催就自己去刷牙,不用说就能好好学习,不用讲就能放下电子产品。但从“父母做所有的事”到“孩子自己做所有的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地带。这个地带里,需要父母支持、需要时间来发展。其中,有两个不能错过的重要步骤:
第一步,和孩子一起做。父母可以温柔地对孩子说:“我再练习,这样以后你就能自己做啦!”一会儿咱们们一起来做吧!”或者说:“这次我们一起来,或咱们再练习,这样以后你就能自己做啦!”
第二步,就是在父母积极的鼓励和帮助下,让孩子一点一点尝试来做。
成长遵循一个大致的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但记住,这可不是一条直线。孩子一两岁时,学会走路,但依然喜欢被抱着;自己学会穿衣服、自己会倒水之后,也不会每次都自己做。他们是这样的,即便学会了某个技能,也会时不时地来寻求帮助,因为在父母的帮助里还包含着爱,让他感到安全,这种安全感会为他以后的独立打下基础。反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得不到支持,有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这种感受,不会让孩子内心变得强大,只会让他更不擅长合作,也不太容易建立联结。所以,看到孩子需要帮助时,不用担心害怕,觉得这是倒退。走向独立的过程,孩子很有可能是向前迈一步,向后退一步,获得安全感之后,向前迈一大步。
在形成好习惯、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孩子除了能力上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以外,情感上也需要得到鼓励。
有些家长说,每次想让孩子锻炼锻炼,独立做事,他就哭闹、发脾气,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很正常,这就是他们心中的“小孩子”和“大孩子”的两股力量在打架,产生了巨大的情绪压力,哭闹和发脾气是帮助他们来释放这些压力的。父母此时要做的是:耐心地倾听和共情,同时保持你对他的期待。不过,即使你心平气和地说:“我知道你能做到,我愿意陪着你,我来给你加油。”但孩子依然可能会哭。没关系,抱着他,倾听他,很快你就会看到,他对成长的渴望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