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苗疆边墙——中国南方长城的前世今生

告别凤凰,县民宗局长欧金辉给我规划返程线路,说南方长城是一个值得去的地方。对南方长城真不了解,反正是顺路,带着一丝好奇,还有一种探寻,下了杭瑞高速,拐入354国道,不大工夫就到了南方长城。

北方长城家喻户晓,南方长城知道的人不多。南方长城,当地人称苗疆边墙,跟万里长城一样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产物,是一种被动的防御工事。不同的是,万里长城抵御的是外来游牧民族铁骑的入侵,苗疆边墙震慑的是帝国自己的百姓,把一个国家里的两个民族隔开,在民族间制造着矛盾和隔阂。

约3000年前,苗族先民生活在长江中游荆楚之地,唐宋以后,苗汉同步西迁,苗族从洞庭湖溯沅江西上,抵湘西和黔东,以腊尔山为中心居住,称腊尔山苗。汉人居住在沿河平坝,苗人多生活在深山野林,有生苗熟苗之分,没有汉化的苗人为生苗,田地不在赋税之内,人丁不在徭役之中;熟苗是被汉文化同化,加入民籍,有国家户口的苗族。民谣“官占城,汉占坪,苗家撵在半天云。”就是当时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

苗汉毗邻而居,总体上能和睦相处。明清时期,中央帝国对边地少数民族实行高压统治,生存环境恶化,苗人群起反抗,战火不时点燃。为镇压反抗,隔离边地苗民,以求苗疆稳定,朝廷在汉人居住区和苗人居住区之间建起一道隔离墙,把湘西苗疆南北分离开来,以北为“化外之民”的“生界”,规定“苗不出境,汉不入峒”,禁止苗汉贸易和文化交往,这就是苗疆边墙。

苗疆边墙,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动工,清嘉庆二年(1797年)结束,耗时两个朝代243年修成,南起与铜仁交界的亭子关,北到吉首喜鹊营,全长三百八十二里。城墙高约3米,底宽2米,顶宽1米,隔三五里设边关、营盘和哨卡,屯兵、防御的汛堡、碉楼、屯卡、哨台、炮台、关门多达1300多座,凤凰县境800多座。许是南方苗人不如北方游牧民族剽悍强大,苗疆边墙也没有北方长城那样雄伟,所用石块大小只有北方长城的1/10到1/6,但绕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险峻的山脊上,工程浩大,在那个没有工程机械的年代,修建之艰难,投入之劳力,让人难以想象。

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运动”,湖南省政府“废屯升科”,结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边墙体系被废弃。如今,南方长城大部分墙体被毁,大量遗迹散布在人烟稀少的湘西山脊上,沿公路的城墙石块被当地人拆去建房垒坎,部分烽火台、碉楼依然完好。我参观的这段边墙,是在一段老墙上翻修的城坦,先修复1.78公里,后又整修4.5公里,重建东、西两门,边墙跟原貌大体无二,游览设施完备,林木掩映,花花草草,周围环境极佳,缅怀历史,回首往事之余,不失为一个休闲取景的好去处。

苗疆边墙是明清王朝对南方苗族镇抚的产物,呈现那个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子,折射那个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质,是研究明清对边远少数民族征服统治的鲜活史料。

时光流逝,现今的苗族已经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苗汉一家亲,大家所思所想,都是如何发展怎样把日子过好。苗疆边墙,这道被美誉为中国南方长城的历史文化遗存,相信会给我们带来美好和希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到苗疆边墙——中国南方长城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