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学习‖第21课 君子之道

第21课  君子之道

【原文】君子之道,辟[pì]如行远必自迩[ěr],辟[pì]如登高必自卑。《诗》曰: “妻子好[hǎo]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lè]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nú]。”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译文】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要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要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和谐,兄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你的家庭和睦融洽了,你的妻儿都很快乐愉悦。”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呀。”

【解读】

这段话告诉我们如何在家庭中提升自己心的层面,进而提升中庸之道的层面。

第一部分,“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其中“迩”的意思是距离近,“卑”的意思是低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君子进行中庸之道,需要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真切的低之处着手。

比如大声叫爸妈,一个很简单的举动,就是发自内心的尊重父母,不仅能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温暖,同时也是在激励着自己更加的对父母好。

再比如,家人叫我们,只要听见了,在一秒钟内就立刻答应,而绝不让家人再叫第二遍。这个举动就是在祛除我们面对家人的傲慢。

对此,曾国藩更是极为重视,将自己的书房命名求阙斋,丝毫不敢怠慢了他人,当我们愿意在自己家庭中用滴水穿石的功夫,是将会是卓有成效的。

第二部分,原文引用《诗经》所说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这是《中庸》引领我们从小家走向天地间,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利天下。正如《大学》所言,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知,也就是能成就一番大事的人,首先治理好自己的小家,如果自己的家庭都还没有建设得好,那么想要再利益他人是没有办法的。

这背后的奥妙是,我们每个人只有一颗心,对待家人与对待客户的都是同一颗心。如果对自己的家人偶尔会不慎留一丝傲慢,面对他人同事时同样如此。反过来,如果面对他人有十分的热情,但在与家人相处时却动不动的吵架,这样的对他人好,背后是否还有一些水分乃至虚伪呢?

所以,《中庸》教会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眼前最真切的家人这里入手,而不是去追求远方的道德。所谓远方的道德,是说一个人将亲朋好友的疾苦至于身后,而是去关心远在天边的人的疾苦,看起来是很有爱心,其实那份爱心多半是为图一份美名,这就是远方的道德。

如果对家人忽冷忽热,对待远方的人又怎么可能掏心掏肺呢?
所以《中庸》最后为我们指出的出路是“父母其顺矣乎!”

在家庭中,父母可对我们无限包容的,就算有做的不够的地方,父母也都会原谅我们,如何让他们也能更加顺心呢?

《弟子规》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事实证明,将面对家人的孝悌的那颗心推而广之到更多人,我们的事业舞台也得以拓宽。

【学习内容要点】

第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眼前最亲密的家人身上对他好,而不是去追求远方的道德。

第二,我们只有一颗心。

面对家人与客户的是同一颗心,父母呼应勿缓,同样客户呼应勿缓。

第三,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一个人愿意对多少人掏心掏肺,其事业的舞台就可以有多么宽广!

【反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到达远方是从脚下做起,只有一步一个扎实的脚印,才能到达远方的道。如果只看着远方,行远方之道,也是虚的,没有领略道的真谛。

这让我想到,为什么我们许多人在家庭以外能够待人温和耐心,而对于自己的亲人却不能做到柔色缓声呢?归根结底还是离道太远。越是亲人越应该表现出极大的温和与耐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守道的自然结果,非有“老人之老以及吾之老,幼人之幼以及吾之幼”,若有,伪道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庸》学习‖第21课 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