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三个角度去分析要不要上寄宿学校

本文关键词:寄宿学校,自立、早熟,心理问题,社会问题,生物学角度,父母如何正确看待这个问题,深度思考。

前段时间,头条里就有人问:

孩子今年五岁,平时就是傻玩,看到同样是五岁的侄女,在寄宿学校里学了很多东西,数学运算、弟子规之类的。便想让孩子进这所学校,感觉不妥,因为孩子还是太小了,可又觉得孩子离开父母成长的更快。内心很纠结,不知道怎么办?

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话题,我周围也有一些家长,或因为工作原因,或因为户口原因,把孩子送进了寄宿学校。

出于父母的本能,我们会觉得孩子这么小,离开自己颇有不妥,但是又出于外界的影响,我们觉得现在的孩子太娇气,出去磨练一下,也是一件好事儿。

那么,到底应该遵循自己的内心,还是应该接受外界的观点,对寄宿学校的问题如何看待。

我们从以下三个不同的方面向你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01- 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

我国规定,孩子在3岁后进入幼儿班,6岁后进入小学。

但有趣的是,几乎全世界都采用这个标准。

这不是随便拍脑门想出来的一个时间,因为这个规定符合人性的发展规律。

人性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0~6个月,是第一阶段,婴儿和母亲处于绝对的共生阶段,孩子认为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心理学家也称这个阶段为一元关系;

6个月~3岁,孩子进入第二个阶段,妈妈和我不同,我和其他小朋友也不同,我们也称这个阶段为二元关系;

3岁之后,孩子进入到三元关系中,就是有了,我、你、他,更复杂的关系,这就为进入幼儿园,相对简单的多元环境做好了准备;

6岁后,孩子的三元关系逐渐成熟,做好了进入更复杂社会的准备,为进入小学做好了准备。

这是心理学家,几百年来观察和实验的结果。不按这个规律来,就意味着侵犯了人性正常的发展。

所以,年幼时,要尽量将孩子留在自己身边。

那么,孩子多大后可以离开父母,进入寄宿学校,完全生活在另一种关系模式中?

心理学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简单来讲,就是要等心智足够成熟的时候,大致年龄应该是在人生第二个叛逆期,也就是青春期顺利度过后,更适合进入寄宿学校。

著名育儿专家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提到,最好是在进入大学后。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这个时间的划定就有很大的不同。


-02-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很多人把孩子放在寄宿学校,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有些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有些是因为户口的问题,也有一些是因为买不起学区房,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寄宿学校。

当然,也有不少是看到了寄宿学校的好处,孩子更独立。

前段时间,有一个母亲给女儿相亲的新闻燃爆了网络。主要原因是,这位母亲提出的一个相亲条件,引起了网友的热议,这位母亲要求对方绝不能是单亲家庭,原因是担心心理问题。

如果你觉得这样的新闻刺激了一些单亲家庭,那么还有另一些新闻。

2019年2月16日,一杭州妈妈,为自己28岁的海龟儿子相亲,要求女方父母必须是原配,以免心理不健康。

无独有偶,由金星主持的一档《中国式相亲》中,有嘉宾多次表示,不能找单亲家庭的孩子。

站在客观的角度,你能说这些父母们,他们的要求没道理吗?

如果说,单亲家庭难免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那么城市中“人造”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影响不就更大吗?

对于小孩子,寄宿学校最大的问题是,孩子缺乏心灵上的关照。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孩子会认为爸妈不再要自己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不好,学习不好、不听话,才被父母抛弃了。

 我的一个朋友离婚后,自己带着孩子生活。一天,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家里,泪流满面的孩子问道:“爸爸,你和妈妈离婚,是不是因为我学习不好呀!”朋友当时泪崩,心痛的安慰孩子,那是大人的事儿,与他无关,况且他的学习也很好啊!

虽然这不是父母的本意,但这么小的孩子绝不会知道父母怎么想,而在事实面前,我们的说词就显得很无力。

对于很多家长欣慰于,孩子从寄宿学校学到的一些本事,孩子只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学到了这些本事,并且展示给父母看,才再次得到了他们的爱。

这样的孩子势必更多的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如何揣测大人的心思。

p.s.这里要郑重声明一下,现在单亲家庭越来越多,烂的婚姻,还不如早分开,反而对孩子的影响更小,比如说奥巴马的父母。

-03-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

早熟包括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

据研究,孩子出现身体上的早熟,主要是因为现在吃的更好了。当我们身体储备的能量足够多时,身体就会向我们反馈,我们现在的身体适合将基因传递下去了,所以身体就会适应这种情况,过早的出现性早熟。

而孩子出现心理上的早熟,主要是因为压力的原因。这也是容易理解的,当外部压力变大时,因为外部的不确定性太多,身体就会驱动我们赶快成熟起来,以应对外界的不可知,很自然的就会出现自立、懂事儿的现象。

——上述观点,源自书籍《人格智商》以及文章《为什么一些孩子比较早熟》。

当然,在成人眼里,孩子早熟,变得自立、成熟,是一件好事儿。

并且早熟的孩子,像个小大人似的,还挺招人喜欢,但早熟,必然意味着获得了成人的某些特质,同时丢失了本属于孩子的一些东西。

比如,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事情的激情,对他人的信任。

据研究,虽然早熟的孩子更有创造力,更独立,但在成年后反而丧失了前进的动力,更多是在重复之前处理问题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早熟的孩子,丧失了需要长期学习才能获得的能力,比如学习能力。

这让我们想到了,小学时的一篇课文《伤仲永》,神童都很难善终,原因就在于已有的成绩,限制了他们去冒险的冲动,最保险的做法就是重复原来的模式。

所以,早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尤其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讲。

过早的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必然出现过老的现象。


我是石头聊家庭教育,持续更文,感谢你的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三个角度去分析要不要上寄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