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别样的萧红,别样的《生死场》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生死场》

萧红这位作家,这几年我才听说她的名字,一方面归因为我的孤陋寡闻,另一方面则因为作家是以作品为生存见证的,萧红的作品在艺术和思想上别具一格,既不归于服务阶级斗争的左翼作家流派(代表作家鲁迅),也不同于沈从文、废名等右派作家的乡土情结和文人气息。

她和她的作品,是别样的,是孤绝的。这种孤绝,让她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两种不同文学思潮的牺牲品,她的作品因此被忽视,被曲解,被否定。

少年箫红

这几年,萧红带着“民国四大才女”、“鲁迅最推崇的女作家”等标签走进了大众视野,人们惊叹她的才华,唏嘘她的薄命。关于萧红的红颜薄命与不幸,她的友人白朗在《遥祭知友萧红》一文中这样总结——生于贫病,死于贫病

贫穷、疾病、生、死,是萧红一生的注脚和挣扎,也是她的成名作及代表代——长篇小说《生死场》反映的主题。

《生死场》原名《麦场》,写于1933年,这一年萧红和萧军这一对文学情侣终于逃离了沦陷中的东北三省,落脚青岛开始文学创作,后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作品得以于1935年出版成功,萧红因此蛮声文坛。由此萧红和鲁迅结下终身友谊,也便有了后来的《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在该书序言里,给予到《生死场》高度评价和赞叹:“北方人民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家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萧红在上海鲁迅寓所前

萧红在这部作品以女性独特的视角、细腻如丝的观察、丰沛感人的情感,向读者展现了1920~1932年哈尔滨某偏僻农村人民苦难生活和觉醒抗争的画面。

全书一共17章,前九章叙述农村穷苦愚昧的生活:在地主的压迫和剥削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蚊虫一样苟活,像畜生一样不自觉地出生长大,又稀里糊涂地死去,第十章取标题为“十年”,第十一章标题为“年盘转动了”,结构上承上启下,接下来的篇章里,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下,农夫农妇们彻底没了活路,无论是到都市去,还是去尼姑庵,终走不出这吃人的世界,唯有以死求生才能闯出一条生路。

当你第一次读《生死场》,我不能不友情提醒,别用你看过的,你以为的那些个小说的规则、格式和审美来丈量它,评价它。

它的结构是自由松散的,却绝不是一盘散沙,以人物为主线而不是以故事情节为主线,牵引人往前走。有人就此批评萧红把小说写成了散文,漫无边际,随性而为,缺乏小说创作的技巧和必要的写作训练,也许是吧,毕竟那时的她才只有21岁,无论人生还是写作,都可以说是稚嫩的。

但也不排除一种可能,是她故意为之,不理会这些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执意要独立其中,超然之外?

如同年轻的她本可以默默接受封建家庭定制的婚姻,过千百年来无数大家闺秀过的日子,只要她肯低头屈服,她就可以不受穷,不病死他乡,可惜她没有,她就是这样不屈的女子。

萧红和丁玲等作家在延安

另外,还有人批评萧红的《生死场》人物刻画不鲜明,面目模糊,语言修辞也让人阅读困难。这两点确实表现突出,书中很多描写充满暗喻和象征,抒情和评论也时常即兴而起,嘎然而止,令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哪怕这样,我仍偏爱她:她笔下的景物、环境描写,充满着孩子般的纯真可爱,这样的文字,让人沉醉,在其它任何人的作品中都难以寻觅到这样的童真。

别样的萧红,别样的《生死场》,值得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 | 别样的萧红,别样的《生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