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治家篇:警家人之过,如春风解冻

2022.06.15 周三 阴D165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65

《菜根谭》治家篇

  06 警家人之过,如春风解冻

    原文:家人有过,不宜暴扬,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而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正警之。如春风之解冻,如和气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译文:如果家里的人犯了什么过错,不可以随便大发脾气乱骂,更不可以用冷漠的态度漠不关心,放任不管;如果他所犯的错你不好直接批评可以借其他事情来暗示让他改正;如果没办法立刻使他悔悟,就要拿出耐心等待时机再提醒劝告。要循循善诱,就好像春天温暖的风一般,能消除冰天雪地的冬寒,要像温暖的气流一样能使冬天冻得如石块的冰完全融化,这样充满一团和气的家庭才算是模范家庭。

    解读:《论语》说:你听说别人罪过的实情后,应该哀之怜之,而不应该庆幸自己获得了真相。这也就是《尚书》上说的,法官落实了罪证,应该起哀怜之心。

    其实,人不是圣贤,谁能没有缺点过失呢?有人小气贪财,有人情多好色,有人懒惰,有人马虎,有人浮躁,有人懦弱……平时生活得好好的,可是在一定的时候,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就走错一步,做下错事,有的人知道了别人的过失,取作谈笑,幸灾乐祸;而有些人则不同,他们心里仿佛被揪了一把,说,噢,这人做了这件错事,可怜可惜,似责备,似同情,似理解,又似自伤自警。两种态度,两种人格,相形之下,高低立刻就显出来了。

  07  处骨肉从容,遇朋友剀切

    原文: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译文:当遇到父母兄弟或骨肉至亲之间发生家庭纠纷或人伦惨变事故时,应该保持沉着、从容的态度,绝对不可以感情用事,采取激烈言行而把事情弄得更坏;当跟知心好友交往时,万一遇到朋友有什么过失,应该亲切诚恳地直言规劝,绝对不可以由于怕得罪人而模棱两可,眼看着他继续下去。

    解读:相传,王安石身居太师之位时曾做过半首诗:“黄昏风雨过园林,残菊零落满地金。”苏东坡认为菊花不会落瓣,便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因为苏东坡的无知,把他贬谪黄州。后来,苏东坡在黄州亲眼目睹了遍地落黄,认识到错改王安石的“咏菊”诗是多么愚蠢的事情。恰逢此时,冬至将至,苏东坡领命上朝进贺表,正好可以了却当面向王安石赔罪的心愿。记起到黄州上任时王安石嘱咐他取瞿塘中峡水之事,于是从水路走,可顺便取中峡之水。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因鞍马颠簸、身体困倦,不觉睡过去了,没有吩咐水手打水,到醒来时已是下峡,过了中峡。东坡赶紧吩咐拨转船头,要取中峡水,但逆水行舟,很是费劲,而且用不上力。遇见一个老者,问三峡哪一峡水好。老者说:“三峡水昼夜不断,难分好坏。”东坡想:“何必一定要取中峡水呢?”叫个水手将下峡水装满了一瓮,回到黄州,写好了进表。

    星夜赶到东京,到了相府见了王安石,东坡对错改诗句一事,拜伏于地,表示谢罪。王安石说:“你没看见过这不怪你。”便问带中峡水的事情。东坡说已经带来了。王安石赶紧取来瓮,命令下人生火煮水,冲泡阳羡茶,但茶色半晌方见。王安石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答:“巫峡。”王安石说:“是中峡水了。”东坡答:“正是。”王安石笑着说:“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苏东坡大惊,说是问过当地有经验的老者,告诉三峡之水都一样。于是听信了他取了下峡之水,并问:“老太师怎么辨别出来了?”王安石教育他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凡事要寻根究底,并向他解释:“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只有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宫乃明医,知老夫患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煮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

    东坡听后,心悦诚服,离席谢罪。王安石又安慰他说没有什么罪,并指出他因过于聪明,容易疏略。王安石没有斥责苏东坡这次做错事还想蒙混过关,而是一方面中肯地指出东坡过于聪明,反而不能寻根究底,容易犯自以为是的毛病,另一方面又向东坡介绍三峡之水上中下峡的区别,使东坡心悦诚服。

    08 父慈与子孝,俱合当如是

    原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是,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译文:父母对子女的慈祥,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兄姐对弟妹们的友爱,弟妹对兄姐的尊敬,即使付出全部的爱做到最完美的境界,也都是骨肉至亲之间应该做的,因为这完全都是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彼此间不须存有一丝感激的念头。假如父母养育子女,兄姐友爱弟妹,个个都怀着一种施恩图报的观念,以及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弟妹对兄姐的尊敬,也都怀着感恩图报的心理,那么就是将至亲骨肉之间的关系当作了陌路人来看待,真诚的骨肉之情就会变成一种市井交易了。

    解读:从前有一个孝子孝顺父母,传到皇帝的耳里,皇帝非常感动,把孝子召来,给他许多的钱以表示赏赐之意,孝子很不安地回答说:“陛下,我从来就没有感觉过我是尽了人子的孝行。实在没有接受陛下褒扬的理由,也绝不敢接受陛下的赏赐。”皇帝听后,更加感动,加倍赐赏钱给他,要他无论如何都得接受。

    如此看来,真正的孝心是发自内心的,感觉不到自己在行孝义才是对父母的真正孝道。过去的传统观念都是“养儿防老”,如今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以及时代的进步,父母与子女骨肉至亲之间更多的是出自真情之爱,是发自人伦思想的天性使然。

    而影响华夏民族千百年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讲求敬奉父母,爱护妻儿兄妹,是仁爱的根本。仁爱缘于传宗接代的血亲关系。人之爱人,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的,只有爱自己父母、妻子、儿女的人,才可能爱天下的老人、妇女、儿童。

    09 富贵更炎凉,骨肉尤妒忌

    原文: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坐烦恼障中矣。

    译文:世态炎凉、人情高低、冷暖、厚薄的变化,在富贵之家比贫穷人家显得更鲜明;嫉恨、猜忌的心理,在骨肉至亲之间比跟陌生人显得更厉害。一个人处在这种场合,假如不能用冷静态度来处理这种人情上的变化,不能用理智的心态来控制自己不平的情绪,那就会天天处在烦恼的困境中了。

    解读:富贵的人与贫贱的人两相比较,按人情来说,富贵的人反而比贫贱的人不好。富贵的人为了求自己的名利,逐渐转移情感,趋向于利益的方面。对无利的方面,人情就淡薄了。总而言之,他的情感是随着对方而变动的。

    反之,贫贱的人情感没有什么变动的,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以一样的态度来待人接物。所以,贫者比富者的人情还厚重。按理说,应是富者的人情厚而贫者要来得薄,事实正好相反。难怪孔子会慨叹地说:“为仁不富,为富不仁矣。”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执政后不久,燕王朱棣前来拜见皇帝。户部侍郎官卓敬秘密上书说:“燕王胆略才智都高人一筹,很像先皇朱元璋。他的封地北平文才武将辈出,金朝和元朝都在那里建都立业。我认为不如使燕王迁移到南昌,那样就可以断绝祸根了。刚萌芽还没有变化的是苗头,容易铲除,如果任由其发展壮大,铲除就不容易了。”朱允炆看了奏章,很是吃惊,他对卓敬说:“燕王是我的亲叔叔,是我的骨肉至亲,你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来?”卓敬回答说:“杨广和隋文帝是父子关系啊。”建文帝没有听从卓敬的建议。后来燕王起兵,攻入南京,自称为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

  10 居官惟公廉,居家惟恕俭

    原文:居官有二语曰:“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惟恕则平情,惟俭则足用。”

    译文:关于做官有两句格言说:“只有公正才能清明,只有廉洁才能威严。”关于治家也有两句格言:“只有宽容才能心情平和,只有节俭家用才能富足”。

解读:大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南征北战平定天下后的一天,他的将士们灭了后蜀,押回蜀主孟昶班师回朝,献上了缴获的战利品。其中一件稀奇之物引起赵匡胤的惊奇,原来那是孟昶使用过的溺器(夜壶)。这溺器,式样奇巧至极,并用七宝镶成,名贵无比,可谓历代罕见。赵匡胤见后叹息说:“连溺器也用七宝镶成,更用什么东西储盛食物呢?奢侈到如此地步,哪得不亡国!”于是,当着孟昶的面将那溺器摔了个粉碎,并对两旁的臣子们说:“人人应记取这个教训,要力戒奢侈糜烂行为。”满朝文武大受教育,社会风气也因此较为清明。

    一天,他的姐姐魏国大长公主进宫见驾。赵匡胤见她身穿“贴绣铺翠”,引得宫女个个见羡。他就笑着说:“请你把这身翠服送给我,并希望你今后不要再用翠羽作衣饰了。”公主不以为然地笑道:“这些翠羽又不值几个钱,算不上什么奢侈吧?”赵匡胤正色道:“不能这么说,你穿了这种衣服,皇亲国戚和大臣豪富们就会照着样子做,这样翠羽价格必会飞涨,商贾要赚钱,必会用高价到处收购,翠鸟就会遭到大量捕杀,这难道不是你无形中造的孽吗?你爱鸟反而害了鸟。”

    公主被说服后说:“我可以从此不用翠羽做衣饰,不过,你怎么还要乘旧銮舆(皇家出入用的车轿),你是大宋皇帝了,也该注意点威仪呀?”赵匡胤笑道:“威仪?我富有四海,不要说打造新銮舆,就是用金子来制造一个宫殿也不是办不到,可我一开此头,别人就会马上跟着效仿,此风一开,后果又会怎样?做皇帝只是为天下守财,而不能伤天下财,古训说:‘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如果我只想奉养自己,百姓还对我抱什么希望呢,当年我摔碎‘七宝夜壶’教育臣子的事,岂能忘掉?”

    大长公主听后深受感动。此话传出后,文武百官也就不敢轻举妄动。由于赵匡胤平定天下后,能力戒奢侈,从而奠定了大宋基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菜根谭》治家篇:警家人之过,如春风解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