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豆瓣上看到张佳玮先生写作家们写出最好文字的年纪的文章,他列举了一些了不起的作家的传世作品的写作年纪,其中30—50岁这个年纪居多,而在40岁这个阶段,他称之为作家的一个颠覆时期。
他并没有再深入年龄与作品的更多关系,不过,我们读完这些,大概也是能明白,为什么说40多岁这个阶段写作就会变得不一样呢?我们所说的四十不惑,肯定是期中的一个原因。经历了小半辈子的人生,对于人事、天命自然会有一些把握和了解,写起来必定深刻许多。
最近读一个40多岁的作家的文字,来自冯唐的《无所畏》,书面黑底金字,十分耀眼。从前,也读过他在30多岁时写的散文集《三十六大》以及《活着活着就老了》,透着满不在乎的痞气,和读者的距离似乎也很远。《无所畏》读下来,感觉就自然和平和许多。作品和作品之间的气质的不同,年龄是一个标识。
写散文和读散文,看起来都是一个门槛不高的事,人人都可写可读。正是因为如此,写出好散文以及读出期中的意味就会变得艰难。我认为好的散文,是对于自己生活的记录观察后的审视和自省,是一种真诚地袒露、表达。
在《无所畏》中,我读到了一些这样的好。
读散文的一大乐事是,不必循规蹈矩地按书的顺序去读。你可以从中间、从后面,或是选 一个你喜欢的页码开始读,选取一篇,看你是否能进入文字的状态之中。散文没有小说那样抓人的设置,讲究的就是一个自在。
怎样的文字能读出自在?比如,你翻读到这一段文字时:
七八页书看过,人一阵恍惚,掉进书里,周围的人消失,周围的墙消失,周围的窗户全部打开,周围的一切变软,从固体变成液体再变成空气,混沌在周围,不知今夕何夕。一个恍惚,时间变得很浅,一个恍惚,白杨树的叶子落光了,草地忽然黄了。
当然,一直以一个成功人士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冯唐,自然也是很喜欢与人分享人生经验的。如果从开篇开始读,就会看到一溜的清单体文章,从油腻中年到油腻青年、逼格青年,每一篇都能写上十条,十分齐整。当中年已经变成一个可怕的人生阶段时,看到这样一个40多岁的男人,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来逐条说明如何避开这个可怕的境地,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必竟,作为中年人的冯唐,身上所带有的自由感和无畏的态度,是十分可贵的。
一个人的自由和无畏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冯唐的所表达的出的,一直能让他稳住核心的是亲人和阅读写作。我也最喜欢这本书的这些内容。
他写自己的父亲:什么鱼都认识,总说,天亮了,又赚了。他写自己的妈妈:身上总是蒸腾着热气。即便住过许多世界各地的大房子小屋子,最后还是一件件地把东西从四面八方运回到小时候生活过的垂杨柳的房子里。着手准备一个书房,要有花草绿植、桌椅笔墨……他认为这是天堂的样子。
冯唐也算是经历过繁华的人,他涉足的每一个领域都做的风生水起,事事不甘第二。在文字中,也能感受到这种冲击,每一个字都干脆利落,必要时,还带着调侃和说教。不过,并不令人反感,倒是能感受到他的一片良苦用心,倒不能说是处处为别人好,不过,从表达上能看出他的善念和智慧。
生活中的冯唐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单从文字上来看,他是一个活得明白的、体面的中年人。他活得清楚,也写得清楚:
四十岁之前,人生前半程,仿佛爬山,目标明确,朝着山顶,心中常常充满期待,骑虎驱龙,披荆斩棘,全是向上的力量。四十岁之后,人生后半程,尽管可能有所谓更高、更远、更强的目标,但是心里清楚,身体里、心里、周围,有种东西已经过了盛时,仿佛花开全满之后,月亮全圆之后,仿佛长篇小说读了半之后,仿佛下山,无论怎样界定,那个山脚一定在等着我们所有人,那个肉体无法避免的终点比上山时看得真切得多。
于是期待少了很多,回望的频率多了很多,越来越精打细算如何花剩下的时间,仿佛一个勤俭持家的人对待一点点减少的储蓄,只花时间给三类人:好看的人,好玩的人,又好看又好玩的人。
最佩服他的部分,是他在从前三天一飞的状态下,仍能坚持阅读和写作,特别是写长篇小说。如果没点热爱,要在被挤满的生活中搞创作,那真是不可能的事。像他妈一样,心中一直蒸腾着热气。
书中略有不适的部分倒是也有,他真是太爱与女人了,还动不动就写胸啊屁股的,真是怎么说呢?也是心中那投热气吧。幸好,他在书中也写了,对于女人的热爱会随着年纪增长而减退,但对于爱好(阅读和写作),却是终身相随的,越老越浓厚。
我们也许活不成冯唐,但至少也可以在自己心中积蓄一股热气。
活得自由、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