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参加夏令营有感

迄今为止,我只参加过两次夏令营。

第一次是1993年7月,高中一年级的我,和全校十几名三好学生一起去了革命圣地 – 延安。那次夏令营的经历,后来成了我高考作文的主要素材。

第二次是2017年7月,年近40、已为人母的我,和我的孩子还有500多名中小学生一起去了祖国的心脏 – 北京。我的身份是“‘为学杯’全国中小学生创意现场写作总决赛夏令营”陪同家长,主角自然是孩子们,也正是这些孩子,让我的第二次夏令营变得格外难忘。

我们住在北京郊区,免不了天天大巴进出。大巴上坐在我身旁的是一个小女孩,小名叫岚岚,是来自浙江丽水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因为她说自己是班长,我就一路叫她“小班长”。

“小班长”是年龄最小的参赛营员,爸妈在丽水经营着一家打印店,家里还有一个三岁的妹妹。参过军的爸爸要求“小班长”从小独立。于是,她就一个人跟着带队老师和其他同学来了北京。

每一个参观的景点,在“小班长”眼里都是那么有趣;每一餐饭也都是“小班长”在回程时最大的期盼。而这些景点和饭菜在一些别的小朋友眼里却是“无聊”和“觉得没胃口”的。

一路上,最让小班长操心的一件事,就是给爸爸妈妈还有阳阳(3岁的妹妹)买什么纪念品。最后,她买的是清华北大的校徽、书签和明信片。

颁奖典礼上,小班长得了小学组一等奖,我跟她说,“其实你什么都不用买,这个奖状就是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整个夏令营,像“小班长”这样独自出行的孩子大约占2/3,有一些是认真参赛的孩子,也有一些是通宵无眠,看电视、打游戏的。我和先生可能是极少数,父母双双陪同孩子出行的家长。一是担心孩子的安全,二是不想错过任何一段全家亲子出游的时光。虽然理由很充分,可还是忍不住问自己,我们做得对么?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女孩子叫洲洲,来自上海的初中生。大家叫她“兔子”,因为她已经出版了自己的童话故事书《会飞的兔子》。我是先读其文再识其人的,因为带队老师经常把她的练笔贴在微信群里和家长们分享。那些文字细腻优美,出自一个初中生之手很不容易。“兔子”最终得了本次大赛的最高荣誉“十佳之星”,捧回了一座大奖杯。

进一步认识“兔子”还是因为坐大巴。我机缘巧合地坐在了她的前面,听到了她和朋友之间的电话交谈。梳着马尾辫,看起来文文静静的“兔子”,竟然在一通电话中反复地说着“去”、“滚”、“脑残”、“SB”“收尸”之类的字词,听着颇让我有“惊心”的感觉,很难把身后的“兔子”和写出那些优美文字的“兔子”联系起来 。

后来发现,在许多孩子身上都有这样的强烈的反差:成熟与幼稚,自控与放纵、明理与蛮横、谦逊与自大。毫无疑问,时代的变迁和高度的信息化,让如今孩子们的世界比我的童年复杂多了,充满了激烈的矛盾与大胆的探索。

一瞬间,我几乎有一种冲动,想拿着话筒去采访每一个孩子,问他们的价值观是什么?问他们为了什么而学习?问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问他们心中理想的父母和自己会是什么样?

我没有机会去做这样的采访,但真切地感觉越走近孩子们,越觉得对他们的了解太少,心中的问题也似乎越来越多,答案却好似像雾里看花,越用力看越模糊。

这样的见闻和思考于我而言,也是极为新鲜和有意义的。如何打破我们思维的墙,用客观而开放的心态来重新审视这些孩子,理解和接纳他们,我或许要更努力地尝试一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惑之年参加夏令营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