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手捧书卷,与书中人、书中事、书中万物同欢乐、同命运、共呼吸。

  一页一页的翻过,一字一句的阅读,各种感觉涌上心头。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自己的情绪也随之而变。在不同的阶段,每读一次都会有一种新的认识。

  一本好文,总会读有所感,总会产生共鸣。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不造作,不浮夸,很现实文中的人物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缩影,所以更能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我的读后感,我将一一道来。

  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部悲剧,更是一部探讨“人性”的读本。读这本书我的心是纠结、结闷,更是产生无数个为什么?天啦,现实,现实,太现实!虚伪的人类!期待、渴望、憧憬、各种思绪蜂拥而至,假如可以在2017的年末又或者说在2018,甚至在未来日子的某一天我偶触时光机,随着时光漩涡来到这个地方,来到这个时代,我一定要一探究竟为什么伽西莫多奇丑无比是却善良纯真,愿意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人,会是那种表现,各种联想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文中有这样一句“如果你死,我也陪你死”。为什么克洛德主教不能放下伪装做真正的自己,一直处在想却不敢,其实我感觉他是一个可怜的角色,主教的身份才使他成为一个社会畸形人,一直戴着伪善的面具,他应该也很累吧!可这一切都应该归责于谁?清心寡欲却因爱斯梅达拉的出现毁于一旦,以致做下伤天害理之事?为什么美丽的爱斯梅达拉对花心的卫队长始终痴心不改,直到生命尽头都难以放下?为什么伽西莫多对唯一收养自己的主教,在最后一刻下了狠手?将他无情的推下?为什么甘果瓦如此懦弱?这一切一切的问题与疑惑,在《巴黎圣母院》里都应该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书中最鲜明的形象就是伽西莫多了,他集所有无法想象的缺陷与丑陋于一身,独眼、驼背、瘸脚,因长期敲钟的耳聋。这样一个人,只因为丑陋,被社会无情地嘲笑和排挤,没有人肯接近他,然而美丽善良的爱斯梅达拉却在他在口渴难耐的时候为他送去了水,这一口水滋润了伽西莫多失修已久的心,让他由“兽”转而为“人”,一个有思想的人。在我心底,我只能称他为人,不能称他为真真切切的好人,在最后关头,他救了漂亮的她,救了一个纯洁无辜的灵魂。

  另一个被人们普遍痛恨的角色,克洛德,而我看来他是一个可怜人一个神经病,一个被社会迫害的畸形人。也因爱斯梅达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原本也是是有善心的人,是他一直收养可怜伽西莫多。然而自从被爱斯梅达拉迷住后,他扭曲了这个爱情,不顾一切地想将她占有,玷污她,得不到她之后用匕首刺向与她幽会的卫队长并嫁祸于她,最后亲手将那个他喜欢的女人送上了绞架,送向了死亡之路。他就是那种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要将其毁掉。恶有恶报,当克洛德狂笑着看他喜爱的姑娘吊在空中时,被气愤的伽西莫多推下了塔顶。这是一个道貌岸然,内心阴暗的人最终的下场和归宿。

    或许作者自己也被伽西莫多感动了吧,他成全了他的爱情,让他抱着心爱的姑娘的尸体死去,最后化为灰烬飞于天空,飞于自由,挣脱了黑暗的这个国度,在哪里他外表不丑,内心美。这样的结局多多少少带有夸张的色彩,但这正是浪漫主义的精髓所在,现实给不了的,作者用自己的妙笔将其填补。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没有谁只有美,谁只有丑。十全十美与十恶不赦都不复存在,放大来看,美中有丑,丑中有美。只不过是所占比例的大小。读完这本书,留下了一个疑问,如果书中各具特色的四个人让自己选择一个,自己会怎么选?现在这也是真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所以,只能如《等待戈多》的那三个傻子一般,等待似乎未知的一切。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书,是一个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照出来了美与丑,善与恶,黑与白。

人生就如一场剧,我们都是舞台上的主角,演绎着人生的悲欢,演绎着人性的变化,演绎着真实的自己,演绎着你我彼此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而《巴黎圣母院》则是一面镜,折射出真实的人性的内涵。美与丑,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可知的是美可能会变成丑,丑也可能变成美,唯一不变的,是拥有一颗充满爱与宽容的心。让身体和灵魂都行走在我们人生的大道上,让我们真实的活着。也许这就是雨果《巴黎圣母院》中想让我们知道明白的东西。

一本好书,总会读后自有所感。就如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中所悲泣的: 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反观其理,薄情者大多长久,深情却总是被负。潜读者,非常容易被其说服。自己处在那种摇摇晃晃的知识体系之中,就被潜移默化的说服了,再次带着这样的潜意识重新去建立自己的新认识,难免要经历一段思绪上的挣扎。书读懂了,读深了,就不会轻易被一个新事物颠覆自己的价值观。才会处事不惊,宠辱不惊,做人亦是如此!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巴黎圣母院》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