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共读第五场点评稿

尊敬的小尘老师,亲爱的一起写吧寒假共读群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

今天作为点评嘉宾发言,说实话内心非常非常惶恐。下面我就谈谈听了三位老师的分享后,我的一些收获和感受。绝不是点评,而是作为今晚大家的课代表,谈谈我个人的学习体会。

第一位分享的嘉宾是杨芝兰老师,她也是上一场2月5日分享嘉宾,身为寒假共读群里的一员,我还是被杨老师这种“抢”着学习的精神所打动。小尘老师在开头说,“千万不要犹豫,抢了再说,很多机会都是在你犹豫间与你擦肩而过的。”我深有同感。可以说从第7届教育行走以来,我给自己抢了很多次分享的机会,也担任了很多次分享活动的主持人,担任点评嘉宾这是第2次,第一次是在教师的使命核心共读群。其实参与本身就是想更加深入的学习,带着一种使命和任务来完成一项工作的状态,和只是作为旁观者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今晚的分享结束后就是最后一场分享的机会了,有想法的老师可要蹲牢了呀!

首先杨老师“抢”着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杨老师为我们分享的是第九章《写教育评论》。缺乏教育理论知识是大多数老师的短板,这本书的作者也曾在书中提到过,我们普通教师比起专家来缺少的就是理论知识,而专家缺少的是教学实践。我们要向杨老师学习,你看,接下来杨老师准备研读《新课程标准》,以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吴松超老师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为指导,多读,多写,多积累,向教育评论方向去挺进,她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次,你真想拥有一本儿书,就要先把它讲出来。

杨老师带我们回顾了教育评论写作的三个关键:

第一是发现真正的教育问题。

第二是文章有条理,有逻辑。

第三是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和积极情感。

我从这个去年跟随小尘老师完成了第一轮的“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挑战任务后,收到了张文质老师的赠书《教师的使命》,然后就在教师的使命共读群里参与了好多次分享,后来又买了文质老师新书《日常教学的情调》,然后是寒假里小尘老师发起这个《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第一时间下单,然后和大家一起来读、来写、来分享。就像杨老师说的,我想要借助大家的力量来逼自己一把,你不逼自己一把,你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说实话,咱们不是说是要证明自己有多优秀,其实就是想倒逼自己去学习,去看书,然后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思,生命更有意义,对吧?

最后,读书是一种输入,写作是一种输出。

我说实话,虽然平时因为在参加了教育行走,在平常的工作当中,我每天坚持在写,但是每天坚持读书好像坚持的并不好。那么我什么状态下才去读书呢?就是这一天,如果我没太有东西可写的时候,我就去看书,去读书,从书中去寻找灵感,可能有一句话对我有感觉,然后我就去展开思路和我自己的教学相结合,然后去写。通过杨老师的这种分享,我也在反思自己,今后的的确确要把读书坚持下来。

第二位分享嘉宾是董丹老师,她分享的题目是《做个善思能写的老师》。

从董老师的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渴望学习、渴望成长、渴望生活有所改变的一位老师。她先讲了自己如何加入本次共读活动的故事。看到大夏书系公众号的推文,然后毫不犹豫的下单、参加。看似冲动,其实是她内心想要学习的劲头使然,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她今晚的分享中深切的感受到。

董丹老师分享的第一点是——打破以往的生活状态。她讲到以往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呢?每天就是起床上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利用音体美课拉几个薄弱的学生补补题。她说自己不喜欢这样的重复的、机械的、没有激情的生活。终于她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写作打破了以往那种机械重复性的生活状态了。

曾经就在不就之前我也和董丹老师一样有着类似的困惑,一路走来,我的感受是,也许在外人看来,我们的日子并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每天在重复的做着起床上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等这些机械的、重复性的劳动。可是因为有了阅读和写作,我们看待事情的视角和心态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以往的厌倦和疲惫,取而代之的是自己学习的激情,以及过程中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情。

我也在想,为什么会有这样心态上的变化呢?我想也许有一个原因就是写作让我们的生活留下了痕迹,因为有了痕迹,会让我们感觉日子没有虚度。同时,为了让这个痕迹画出来的图案更漂亮一些,我们可能还会不断让自己有所改进,从而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

董老师还是一位特别有行动力的老师。这一点我们从她的第二点分享中可以看得出来。因为吴松超老师在书中提到:以专业成长为导向的教师书写行动,需要与手机阅读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警惕被互联网上的低品位阅读者同化,陷入浅薄的,有套路无营养的写作模式。读到这里的时候她打开手机取消许多公众号的关注,开始投向纸质的阅读。

董老师还是一位目标感特别强的老师。她分享的第三点是——制定新的学年目标。

你看我们小尘老师在最后祝愿大家在虎年能够在写作方面取得质的飞跃,我相信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行走,一起写吧的老师的一个心愿。为什么说董丹老师有行动力呢?她接着就问问群里的伙伴们,“你觉得什么样的报刊或者杂志比较适合我们老师阅读?”刚刚杨芝兰老师在她的分享当中说,问题只有说出来才是真正的问题,不懂就要问,敢于发问才会有进步。我想这也是两位老师给大家的一些启发。

第三位分享嘉宾是咱们这次寒假共读群的群主小尘老师。我从心底里特别感谢小尘老师,从2020年的9月1日开始我跟随她开始了在“教育行走,一起写吧”的第一期打卡写作,如今已经在日更520天。可以说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开启了自己的教育留痕,也正是因为有这个团队的存在,我才有始终坚持的动力。因为这份信任,所以当小尘老师发起这次寒假共读活动时,我也是果断下单,决定利用寒假追随小尘老师的脚步,果然,咱们的寒假共读活动有声有色,相信所有参与的老师都有同感。

小尘老师主要分享的是第10章给报刊投稿的一些思考。通过她的领读,我们又对这本书的这一章的内容做了一次梳理。比如得到了这样的结论:自媒体发表和报刊投稿可以兼而有之。再比如编辑们感兴趣的4个方面,投稿时的几个具体建议,提升文章的传播价值的三个建议等等。

我个人对小尘老师在分享中提到的,希望能够寻找几位小伙伴,一起共创,一起精进这个创意很有兴趣。如果哪位老师会组织这样一个团队的时候,请记得算我一个哈。

小尘老师提到的重庆黄方老师的这段话我要背下来:“为自己写作,为不沉没于光阴的片刻温暖写作,就像那只孤独飞翔的鸟,从生活的绿波里照见自己飞翔的姿态,无论多低多丑,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我很赞同也特别喜欢小尘老师的分享题目——有意而不刻意。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之后,我们要有意识的去投稿,至于能否发表就不要太刻意去关注。发表了,那是给自己的额外奖赏,没有发表,就继续历练自己。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人生并非是一次短跑比赛,而是一场马拉松。通往成功的路,或许有快慢之别,但无高下之分,只要一直走在路上,终会抵达。

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海涵!

最后祝大家虎年工作顺利,幸福安康!

你可能感兴趣的:(寒假共读第五场点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