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条、饮料、街边小吃……孩子拒绝不了的诱惑?

辣条、饮料、街边小吃……孩子拒绝不了的诱惑?


带瑄瑄去上游泳课的时间正赶上旁边的初中放学,路上总能碰到成群结队的中学生。有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俩乐颠颠地走着走着,瑄瑄突然问我:“为什么人越大越管不住自己呢?”我警惕地看着他,时刻准备着接住他抛出的人生感悟、哲学思考或是道德批判。“那些初中生总喜欢吃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不能乱吃。”瑄瑄歪着高傲的头,撅着得意的嘴继续说道。还好还好,不是在思考,是在求赞。我如他心意地夸奖了他一番,也观察了一下路上的学生。他们不是举着根烤肠就是提着瓶饮料,要么就是拿着一袋什么边走边吃着,几乎无一例外。路上经过一家小便利店,里面也挤了七八个学生,都是买零食的。

回想起我小时候,一到放学时间,学校旁边的小卖部也是挤满了买零食的学生。几分几角的零食不见得有多好吃,但足以解馋。可是在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今天,学校旁边的小卖部无疑是“毒食”的重灾区,今年3.15才曝光过国民零食“辣条”。

吃零食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但我却花了很多功夫在教孩子怎样吃零食这件事情上。一方面是出于健康考虑,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一个培养孩子自控力的好机会。自控力的重要性根本不必多说,拒绝零食诱惑只是它在影响你人生的过程中发挥的微不足道的一点作用。强大的自控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我们不妨从吃零食这件事开始。

怎么才能让孩子拒绝那些色素、香精和甜味剂的诱惑呢?我有个朋友,他的孩子从小就和零食彻底隔离了,不说、不买、不吃。有一次小姑娘和瑄瑄一起玩,我给俩娃一人分了一根棒棒糖。小姑娘根本不要,只好奇地盯着瑄瑄贪婪地嘬着白色小棍儿上,那个颜色鲜亮、闪着诱人光泽的小圆球。在开始社交和集体生活前,这招当然是有效的,可一旦孩子上了学,就很难控制得住了。最重要的是,少了巧克力的香甜、薯片的酥脆和棒棒糖的闪亮的童年也太灰暗了!

还有些学龄孩子的家长选择不给孩子零花钱。孩子看到同学们蜂拥向小卖部时,只能凄凉地站在一边,掏出那比自己的小脸还干净的裤兜儿,早早地感受到了贫穷的苦涩。这种方式不但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阻碍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还有可能诱发借钱、赊账等不良行为。

上面这两种方法都是直接禁止。这就像水里按葫芦,你使力时它会乖乖地下去,可一旦松手,它立刻会浮起,甚至弹得更高。如果常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就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手忙脚乱了。如果孩子一直在被动的“禁止”式管教下,永远没法学会自控。家长用“禁止”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很多时候是出于无奈,因为他眼里只能看到不良的行为,而看不到更深层的原因。就像一个医生找不到病因,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当你认为孩子的行为是根本问题,想要用“禁止”这种行为的方法解决时,不妨先和苏格拉底老先生聊聊再决定。

你:孩子每天放学在外面买零食,我必须禁止他了。

苏:为什么不让孩子买零食呢?

你:因为零食有太多添加剂,有些零食还不卫生,吃了有害健康啊,这谁都知道!

苏:那吃天然的,卫生合格的零食就好了呀?

你:可孩子不会挑啊!

苏:你能教他挑吗?

你:呃……可以吧。可即使是合格的零食也不好,没什么营养,吃了会影响他吃正餐。

苏:能让他少吃点吗?

你: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呀!

苏: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你:我……可能……也许……

    苏格拉底他老人家真是烦,就这样把天聊死了。等等!我们再看看上面的对话,你真实的目的是什么?是不让零食影响孩子的健康。那么,第一可以禁止孩子买零食。第二,还可以让孩子吃健康的质量合格的零食,而且能控制住自己别吃太多!看起来第一种方式好像更简单,这也是很多家长会选择这么做的原因。但是,第二种方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且疗效长远。类似的问题还有作业问题。以前我认为我需要让孩子一回家就写作业。但和苏老先生聊了聊之后,我发现我只是想让他按时完成作业,不要影响睡觉时间。所以解决方案就变成了要求孩子在9点前完成作业。后来因为作业量不好估计,玩的时候还总要惦记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业,他主动选择回家先写作业。

苏格拉底式提问可以帮助我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非常好用。

回到之前的问题上来,我们找到了比“禁止”更适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需要:

[if !supportLists]1、        [endif]提高对健康饮食的认知能力。

[if !supportLists]2、        [endif]增强自控力。

我们很容易控制自己不去做产生近期损害的事情,比如,一块有毒的巧克力,你知道吃了就会死,你很容易控制自己不去吃。对于这样有近期损害的事情,最简单的办法是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让他承担事情的自然后果。当然不是说让孩子毒死算了,而是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吃点苦头。比如孩子爱玩热水瓶,就让他被烫一下试试;比如他赖着不写作业,就让他感受一下交不上作业被老师批评的压力。

但对于有远期损害的事情,我们的理智就常常掉线了。如果告诉你每天吃一块巧克力,会让你发胖,进而会引发高血压心脏病。你很可能会说,去他的,先吃了这块会让我心情愉快的巧克力再说。所以说,真正需要动用自控力的,是那些近期有益远期不利的事和近期不利,远期有益的事情。

对于幼儿来说,他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你很难让他去理解并主动选择长远的利益。所以,我没办法给瑄瑄讲道理。我用了两种方法:

一是行为训练。

二是用故事和游戏帮助他理解远期收益。

行为训练简单地说就是用奖励或惩罚来激励孩子完成期望行为,避免不期望的行为。零食可以作为奖品来激励他的好的行为。我从瑄瑄2岁时就开始使用这个方法。

首先,制定好规则。正餐后可以吃零食,正餐吃完得到的零食多,没吃完得到的零食少。零食的数量要明确,比如5粒葡萄干、两块饼干,还是半块巧克力。如果一周都遵守得很好,瑄瑄还可以在周末随时享用一个他最喜欢的棒棒糖。

其次,对规则进行解释。简单解释一下正餐的好处和零食的坏处,以及这样安排的原因。

最后,允许孩子在规则制定时适当讨价还价,但定下来后就必须要执行。

有些人认为不应该把零食作为奖励,这样会让孩子把零食等同为“好的东西”,并且强化孩子对零食的欲望。我认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有限制条件,所以关键在怎么用。零食非常适合作为奖品,但只适合用来奖励和“吃”相关的行为。这样建立起来的联系才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零食好吃但不健康,我可以在营养充足的前提下,用零食来奖励自己。如果把这种奖励泛化,写完作业吃零食,做了家务吃零食,叫了声“阿姨”也吃零食,那确实会让零食超出了它实际的价值范围,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

行为训练相当于给孩子建立了规矩和习惯,在瑄瑄还小的时候非常有效。他基本养成了在特定的时间吃零食的习惯,而且不会耍赖多要。但靠行为训练养成的习惯并不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一旦脱离限制条件和限制环境,很有可能前功尽弃。这也是许多专家诟病行为训练的原因,因为它并不能激发主动性,甚至可能限制孩子的主动性。真正地实现自控还需要建立远期目标,靠目标驱动,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各种欲望和诱惑动摇。这个过程很艰难,但真的值得我们去做。

除了行为训练,还需要让瑄瑄了解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比起讲道理,绘本和游戏要好用得多。有许多饮食健康相关的绘本,不详细记录了。有一个很有趣也很有益的游戏,倒是瑄瑄启发了我。有一次去超市,他指着一个包装袋上的表格问我,这是什么。我看了一下,原来他说的是营养成分表。我装作很惊讶的样子(论老母亲的自我修养,惊讶是必备表情),“这是一个新发现呀!快看看别的包装上有没有!”我们接着找了几样东西看了看,总结出食品才有这个东西。于是我又“恍然大悟”,“这是营养成分表,告诉我们这个东西有什么营养的。”后来,找营养成分表成了我们常玩的游戏,慢慢地他也认识了一些营养成分,知道哪些好,哪些不太好。后来还会看一下配料表,知道那些名字很长很奇怪的一般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太多的食物不健康。我还打算告诉他怎样分辨合格食品,可是怎么都找不到QS标志!原来QS标志早就不用了,现在用的都是SC编号。我也顺便更新了一下知识。现在,瑄瑄除了看营养成分表,还要问我各种营养成分有什么好处,在哪种食物里最多……我实在是接不住他的招儿了!emm……有时候也只好瞎编。所以挖坑的时候要掂量一下自己有多高,当心把自己埋进去。

我一直以为营养成分表是一个大众都了解的东西,直到昨天老程在看了一瓶豆腐乳的营养成分表后,惊呼道“为什么钠有118%!搞错了吧!”我才知道,原来每个人的常识是不一样的……


第一列和第二列分别代表营养成分的名称,及其在100克该产品中的含量。第三列代表,如果你吃了100克这个产品,摄取的该营养成分占你一天所需的百分比。所以,如果你吃了100克腐乳,那你今天一天都不能再吃盐了,明天吃盐也得悠着点。

现在,瑄瑄会告诉我某种酸奶比另一种更好,因为它有更多的蛋白质和钙,更少的添加剂。他还是会偶尔想吃薯片,但他会在吃之前说,这个能量和钠太高,要少吃点。

    不要小看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会比大人有更强烈的求知欲,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保持更高的专注力。如果帮助他们建立了科学的认知和更长远的目标,他们可以把一些好的习惯一直带到成年以后。想到瑄瑄提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人越大越管不住自己呢?”我想是因为越长大面对的诱惑越多,而自控力是一种消耗性的能力,动用得越多,可用的就越少。比如,你又要健身、又要戒烟、又要学习、还要存钱,这些都需要自控力。成年后要么压抑得很辛苦,要么就得承担放纵的后果。有些事情,真的是应该从小就开始做的呀!这才是真正值得抢跑的起跑线。

你可能感兴趣的:(辣条、饮料、街边小吃……孩子拒绝不了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