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豫东南农村出生的那个女孩(前二)

作者|小猫

图片|网络


1.弟弟回家

一个寒冷的冬天,中午放学回家,看到一家人神神秘秘地忙碌,低声交谈着什么。原来是被送往表姑家寄养的弟弟回来了。

他一个劲儿地哭闹,要跟着一起送他回来的“爸爸”“回家”。

那时,计划生育政策非常严格,如果弟弟被发现,不但会对我们家罚款,更会影响到爸爸的公职。

所以,大人们倍着小心地哄着哭闹不止地弟弟,可是不管怎么哄都没有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对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很难接受的,尽管这里才是他的家,才会给他更好的生活。

小小的我,从大人的脸上看到了焦虑、着急还有——害怕。

一家人的目光全都被刚回来的弟弟吸引。

我们这些因为弟弟而偶然降临到世间的女儿们,似乎都保持着冷静,极致的冷静。没有谁会和弟弟争宠,也没有谁会向过度偏爱弟弟的父母提出不同意见。

一切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并不记得父母特意表示过对弟弟的厚爱,但是我们这些因为弟弟而被上帝“陪送”的女儿自觉低弟弟一等,不会争宠,也不会表达不满。

潜意识里,早早知道弟弟才是家里的核心,才是父母的心头肉,如果不是因为弟弟,我们怕是都不会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根本就没有资格表示不满。

日子就这样平滑无波地继续。

不知从哪里听来一句话,你们要学会感谢弟弟,如果他来的早了,你们这些“妮子头儿”就不会出生了。

似乎,这也是我天生不服输,不服男孩,不把自己当女孩的原因所在。从来没把自己当女孩看待,总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女孩不能做到的事,也不认为女性天生就比男性劣质。

有些观念,不需要父母口耳相传地告诉你,只要父母的意识和潜意识里有这样的观念,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传达内心的真实想法。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心理专家,都能及其敏锐地捕捉父母身上的任何信息,进而内化到自己的意识和潜意识中,成为行为准则。

2.不被待见的小妹

妈妈说,小妹妹是出生第三天被送给了同村的舅姥爷,舅姥爷夫妻没有生育能力,收养孩子是他们的心愿。所以妹妹出生仅仅三天就被他们“抢走”了。

当时我们家在村子的最西北角,舅姥爷家在村子的最东头,每天晚上,妈妈偷偷的过去,都要过一个“吊桥”(只有一根不粗的木棍架在小河的两边),平时会有一根又细又长的树枝放在河边,供来往的人们搀扶。但是村里熊孩子太多,经常把那个树枝藏起来。

村里人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本事,赤手空拳过独木桥,那么多年还没有听说有谁落水过。村民个个都是平衡高手,我身体的协调和平衡能力也很好,不知跟小时候“沿吊桥”有没有关系。

由于距离近,妈妈常常在天黑后,偷偷地去舅姥爷家给妹妹喂奶。

由于夜晚过吊桥不安全,爸爸也不愿意让妈妈去给小妹妹喂奶,为这个,爸妈闹过很多次。

爸爸坚决不让妈妈去给自己找麻烦,孩子既然已经送出去了,就是人家的人了,妈妈就不能也没有必要过问。况且,一旦被邻居揭发或者被“上级”发现,肯定会被抓现行,不光要罚款,还有可能威胁到他的公职。

但是,舅姥爷家的条件很不好,根本买不起牛奶,妹妹一到他们家就吃稀饭。妈妈舍不得孩子太受苦,也舍不得自己的那点并不充足的奶水。

不管爸爸怎么闹腾,妈妈还是固执地在每天晚上去给妹妹喂奶。

不过,妈妈的身体一直不好,奶水也不足,不到三个月,奶水就自动回了,妈妈不用再去给妹妹喂奶,爸爸也很少再因为妹妹吃奶的事跟妈妈吵架了。

只是,妹妹的“口粮”一直是舅姥爷的大问题。于是,他们每天抱着妹妹到村子里求爷爷告奶奶地挨家挨户向有奶水的人家给妹妹“借”几口奶水。

那个时候,家家都穷,营养不良,一点奶水自然舍不得总借给别的孩子。舅姥爷他们借的多了,很多人家就慢慢的也不借给他们了。

妹妹四五个月大的样子,就彻底断了奶,和大人一起吃饭 了。

3.懂事又强悍的小妹

这个被送出去的妹妹,在舅姥爷和舅姥姥的极致宠爱下,虽然穷苦,但是却活成了我们姐妹所没有的版本——“强悍”。

她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极强烈的“权利”意识。她随身带着个小篮子,随时随地捡柴和各种生活上需要的小东西,捡满了,就送回家,然后出门继续。

一个被收养的孩子,一个被自己父母抛弃的孩子,自然会被村里的小伙伴甚至大人欺负,但是这个妹妹不像我们这些乖巧听话的孩子,她像一只蛮憨的小斗牛,任谁想欺负,她都会毫不客气的还击,无论大人还是孩子。

也因此,她成了大人们取笑和逗乐的“小玩具”(大人们这种看似无心,实则对孩子伤害极其巨大的行为,还是不要的好)。

记得有一次,村里的很多人端着饭碗围坐在我家后院的大树下吃饭,住我家前排的表舅(舅姥爷的堂侄)表妗子逗妹妹说,你爸妈只要你哥你姐,就是不要你,是不是你太丑了?话音一落,放肆的笑声轰然而起。

妹妹听了十分着急,脸一下子就憋得通红,结结巴巴地回骂:你才丑,你全家都丑,你爸妈才不要你。说着,整个身子就直冲过去,狠狠地撞在了表妗子身上。

端着饭碗的表妗子没有防备,一个趔趄,侧躺在地上,饭碗还紧紧的抓在手里。她一边笑骂妹妹不懂事,太任性,一边继续调侃。

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场景,小妹还记不记得了。

3.被孤立的小妹

乡邻乡亲,多多少少都沾亲带故,但是很少能感受到那份血缘或邻里的亲切。

这样的调侃,就发生在我家后院。我当时是在场的,但是并没有向妹妹伸出援手,而只是默然地看着。心里很不舒服。觉得没有能力保护她,又怕引火烧身。甚至爸妈,我也没有看到他们对小妹的支持,尤其爸爸,对这样的情况基本视而不见。

这样的故事在村子里反复上演。

记一件记忆里特别清晰的小事。

有一天舅姥爷又扛着(舅姥爷每天让小妹骑在肩头,全村转悠,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样宠爱一个收养的孩子,还是女孩,免不了被奚落,但他总是我行我素,根本不当回事)小妹来到我家,小妹妹就很主动地翻箱倒柜找她的目标:香烟、糖果、瓜子之类的东西。

家里一直在做小生意,卖百货,日常的生活用品是不缺的。妈妈一般会把过期的香烟、各种吃的偷偷塞给小妹和舅姥爷。虽然爸爸常年不在家,但是总也有被撞见的时候,因此,又要大干一场。

妈妈对爸爸的各种争吵,一辈子都是鸵鸟政策——不声不响,不理不睬,但是我行我素,只是慢慢地会注意方式,尽可能不被爸爸发现。

不知是不是因为妹妹已经被收养,也不知道是不是爸爸的这种态度,还是因为小小的妒忌心,还是什么,小时候的我们对这个妹妹并没有多少接纳。

她来家里吃饭,我们总是心不甘情不愿,她拿东西走,我们也有一种被“打劫”的感觉,情感上,把她当做了外人。

也许,心里也有一种担忧,被送出去的孩子还能得到妈妈多一点的关爱,我们这些没有被送出去的女儿,相比之下,成了透明的“隐形人”,更加不被关注。

也许,就是因此,对小妹更多了一份情感上的排斥。

回想当年,我的感受就很清晰,就是不喜欢她来家里,就是不喜欢她拿东西,也不喜欢她被村民欺负时,那种一同被欺负被嘲笑的感觉——她出洋相,似乎自己也被人扒光了衣服——特别特别难受。

上一篇:70年代,豫东南农村出生的那个女孩(前一)

推   荐:70年代,豫东南农村出生的那个女孩(序)

70年代,豫东南农村出生的那个女孩(三)

70年代,豫东南农村出生的那个女孩(二)

70年代,豫东南农村出生的那个女孩(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70年代,豫东南农村出生的那个女孩(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