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迷信,北京或成都都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

一篇爆文,成都被推向了风口浪尖,新一线的称谓,让很多人甚至想从北上广转战成都,看上去那里更适合生活。

成都的确令人着迷,它拥有优厚的福利政策,丰富多姿文化体验,安逸自在的生活节奏,文艺散漫的人情面貌,加上市场的成功营销,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人才不断聚集,经济水平持续提高,城市形象走向高大上。

然而,与作为蓉漂的我有什么关系?我并不会为所在城市的崛起而感到自豪,也不会因此生活得更好或更坏,那些光鲜属于城市,不属于这里的人。不管北漂、沪漂还是蓉漂、杭漂,漂泊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流浪,都是孤寂。


在除家乡以外的城市,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外地人。可能你会说,大城市包容性很强啊,不会排外吧?对的,它不会排斥你,更不会完全接纳你,它对你永远保持着客套,无论如何也亲近不了。

城市的气质会侵染一个人的灵魂,但是人对城市来说无足轻重,来了一个,走了一个,有什么关系呢,都是路人而已。

反倒是我们,好像有点太崇拜城市了,只有在激烈角逐的大都市,人生才有跌宕沉浮,才会有令人艳羡的人生,才能感受到活着的滋味吗?

应该不是吧,城市有千万象,人也有千万种,城市和人不是相互依存的,你应该清楚,想要的生活只能自己创造,城市给不了你。


最近的热播剧《北京女子图鉴》,把北漂一族再次推向高潮,这是个谈到有点俗的话题了。

电视剧里北漂陈可,毕业后从四川小地方来到北京,用三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小白领到职场精英的逆袭。这剧情被很多网友批骂不现实,因为她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大部分北漂。


网上有数据称,北漂人数已经高达800万人,占北京总人数的40%。北漂们的收入参差不齐,大部分在5k到2w之间,比起二三线这里的收入确实可观。

北漂虽然有着诱人的高工资,但也要承担高昂的物价。在另一组数据里,33.67%的北漂人表示,每月攒下来的钱只有区区500-3000不等,而能每月攒下5000元以上的北漂人只有15.84%,还有23.76%的人根本攒不下钱。

《北京女子图鉴》里,陈可显然已经过上了让人羡慕的生活,可欲望还在不断膨胀,她在男人和房子身上寻找安全感,出于虚荣心嫁给一个北京人,她需要归属感,以及真正融入这座城市。

需求层次就是这样,当你满足了温饱,你就渴望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欲望是一个沟壑,不断往里挖掘,所想要的就更多,最后在不知不觉中沦陷。

到那时候,我们又会反问一句:这一切真的是我想要的吗?人生就是如此的反复轮回,索取,得到,厌倦,丢弃......没有对错,只有选择,经历过才知道自己到底需不需要。

《北京女子图鉴》的结局我还没有看到,但原版《东京女子图鉴》已经给了答案,女主绫失意逃回老家,不习惯遂又返回东京,最后选择和一个平淡的男人踏实过日子。在四十岁的年龄,绫已经对自我、现实和人生都有了清楚的认知。


最后一集,绫走在东京街头,身边划过各式各样的女子,对这座城市而言,她们是如此普通和渺小。

“东京是座残酷的城市,在人行道走几步就能遇见像模特一样让你无法比肩的女人,从出租车下来的女人可能已经有一份丈夫会送给她的爱马仕包包的婚姻,等信号灯站在旁边的女人她的家可能是涉谷松涛的大豪宅,傍晚走向车站的女人,可能是掌握多国语言的商界女精英。”(《东京女子图鉴》)

人各有命,没有什么事非要做,没有什么地方非要去,也没有人非要在一起,比起飘渺的欲望,生活才是真实可感的,始终得不到的东西,原本就不属于你,过好当下,好好对待自己才是王道。


这两部剧都没有要刻意强调某一种价值观,只是借女主的一个个人生选择来展开故事,想去哪里去哪里,想做什么做什么,想爱谁就爱谁,选择的结果不管好坏都由她们自己承担。

欲望过剩没错,有面包没爱情的婚姻也没错,重要的是,你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生活的城市。你想出类拔萃,所以来到北上广,但是你拼尽全力也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你想安稳,所以留在老家,但是过于迂腐生活你又过得很不安。

生活在别处,是我们恒久的信仰,以为逃离了这里,就能过上另一种人生。

其实这里没你想象的那么差,你想去的地方实际也没那么好,值得关注的是生活本身,而不是所在的城市。难道北上广就没有安稳过活的人,难道小地方就不能拼搏奋斗,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不就是在杭州发展起来的?

少一点对城市的迷信,多关注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哪里都可以实现,北上广、二三线、四五线区别能有多大,你所向往的城市霓虹,又不是属于你自己的光芒,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过一生,干嘛非要到人群拥挤的地方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迷信,北京或成都都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