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厚爱与严管并不矛盾—就是个度

教育孩子,可能是对所有父母最大的考验。

指望孩子自觉,是最无力的教育;

指望孩子爱上学习,学会学习,是最难实现的愿望。

优秀的孩子,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

只有父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教育、约束孩子,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董卿,一直以优雅的谈吐和面容,被网友大赞“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热播,董卿早已成为了“国民女神”。

如今她的身份,也从早期的主持人,走到了如今的电视制作人。

关于董卿,不少网友都很好奇:到底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女孩?

其实她童年受到的教育,不同于现在许多人信奉的“放养教育”。

在董卿小时候,她的父母对她是十分严厉的。

刚开始识字,就被督促着每天抄诗词成语并背诵。

所以才有念了四年小学,就因优异的成绩,破格考进初中的惊人成果。

上了中学,父亲的要求更高了,不仅列出书单,明确要求她必须读完多少部名著,还得摘录精彩语句,这些功课,她父亲是会天天检查的。

董卿也坦言,她年轻的时候很不喜欢父亲的严厉,难过得想哭,但现在她却十分感激。

莫言说,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人生就是一路降妖除魔修成正果的过程,而父母就是孩子的活菩萨,能帮着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成就一番事业。

是的,从来没有什么横空出世,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奋力托举

当你羡慕别人家孩子作文写得好时,却不知道背后的父母早在孩子几岁就开始亲子共读,流利的语言表达是几百本童书滋润的结果 ;

当你羡慕别人家孩子学习不用操心时,却不知道背后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下了多少工夫;

当你羡慕别人家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却不知道背后的父母多少次风雨无阻地接送,多少个晚上在忍住脾气,耐心地陪练......

严管是以厚爱为基础的手段,家长为主导

严管最核心的问题是管什么,怎么管。我认为首先是品德,这是基本底线,诚实,正直,懂规矩,有敬畏心,感恩之心,这是排在所有知识技能之前的,而且父母要以身作则,这是比说教更管用的“严管”。

古时候有“棍棒出孝子”的说法,菜当想,大概那时候孩子普遍较多,处于管理成本而已,简单粗暴的方法看起来总是最省心省力的。

如果教育的目标是“孝子”,那么“棍棒”的方式是有效果的,至少可以让孩子习得性畏惧,到成年后,思想始保持禁锢的状态,自觉遵守所谓的“孝”。

但是,这种方式大概率而言,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现在应该很少有人使用棍棒教育方式了,但是思想性的“棍棒”教育还是存在的。多数人会将它包装成严管,还会说严管及时厚爱,比如说什么“虎妈”之类的,甚至出书。欧美国家在经历在被称之为“白左”的教育和社会思想之后,逐渐也点矫枉过正,提出虎妈严父的说法。

严管说起来是没有错的。孩子在幼小时期自律性弱,辨别力差,严管是为了防止孩子掉坑里,走弯路,等他们到了可以自我控制和辨别的时候,再……

遗憾的是,这个“等……再……”这个句式实现的时间是遥遥无期,所以造成家长替代。

另外严管也往往以爱的名义,逼迫孩子屈从父母,凡事都要以家长为中心,这是一种坏的教育,是没有把握好严管的度。

当然,如果能克服上面的一些情况,严管还是一种不坏的教育方式。

厚爱是以孩子为中心,激励是最佳的途径

相对以家长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会以孩子为中心,还认为自己尊重孩子,爱孩子,这同样是一种懒惰的办法。

如果说科学民主的教育方式说最好的,那么专制的教育方式还是比自由放任来得好一点。

厚爱的过度往往是自由放任,让孩子随意不加干涉地成长,没有好好把握教育者的角色。

单纯以孩子为中的,完全忽视家长的价值,会造成孩子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低下。

刘欢的女儿是个很有音乐天赋的人,小时候也很喜欢摆弄一些乐器,弹弹琴,但是却不愿意去练琴。

当时刘欢夫妇觉得孩子不愿意练,那也不强求,现在看到身边其他人都多才多艺的,不免有些后悔:

“从小没有迫使她学音乐,我觉得有点后悔。

其实你迫使她练一练,她可能就很好。

有这方面天赋的孩子,还是可以推一把。”

但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如果”这回事,孩子的成长也不能重来一次。

懒惰是人的本性,孩子也不例外。

民主是建立双方为中心的环境,厚爱与严管并行

真正的民主是有你有我的,而不是只此一方的。

尊重孩子的个性,但不纵容不好的习惯和行为,同时,教会孩子能尊重家长情绪和意愿,这就需要有强大的同理心和自我存在感。

以双方为中心的做法,是符合人类生存的现状的。我们任何人都是需要和人共存、合作和沟通的,互利双赢是人际交往的最好状态。

其实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教会孩子与人相处之道。

一开始就让孩子感受到人类社会最真实的人际状态是很有必要的。过度保护或过度残酷(所谓的磨练意志)都不应成为常态。

教育孩子成为一名普通的正常人,这是最底线,达到了才能追求其他。

最好的教育,是严宽并济。

父母应该给与孩子自由,但这个自由不是无限制、无规则、无节制的,更不是纵容和无作为。

教育学者丁琳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家里来了一位美国客人,一位三年级的小姑娘。

像所有的小孩子一样,小姑娘对糖果没有丝毫的抵抗力,吃完第一颗,还想吃第二颗。

她问妈妈,是否可以。

妈妈很明确地说,不可以。

小姑娘只好平静地接受。

很多人都喜欢讲国外的教育多么自由、多么先进、多么地尊重孩子的意愿,却忽略了一点:

在自由的前面,还有一条清晰可见的边界,标明了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坚决不能做。

一定的释放和宽容没有错,但在释放的面前,必须有一条清晰的界限,有些事情可以容忍,但有些界限坚决不能跨越。

教育孩子,有原则的控制,是比无原则的放手,难得多的事情。

在这背后,父母在关键节点的指引、长期营造的价值观环境、四两拨千斤的感化,它真正考验父母的功力。

当你看到别人家孩子,足够优秀的时候,请一定相信,因为别人家的父母,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

盲目的放养教育,对于不愿意保持自己的学习力,不愿意精进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来说,最轻松。

但想要养出一个三观正,心理健康的孩子,是需要父母对孩子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高质量的陪伴的。

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孩子厚爱与严管并不矛盾—就是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