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舒适区,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小C向我谈起她最近的困惑。自学校毕业后,同学间联系的频率越来越低。刚毕业那会,朋友群很活跃,工作,八卦,情感,每天都有聊不完的话题。随着各自有了家庭后,朋友群越来越安静,最近一年与闺蜜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少了。以前可以微信聊一个下午,现在聊几句就匆匆结束。闺蜜身兼两份工作,工作之余还考各种证提升自己,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而小C干着一份清闲,没有挑战的工作,每天上网,追剧,闲得发慌。

许多人对友情的认知,最多到了认同想法这一层。大家喝酒聊天有共鸣,回家之后洗洗睡了,第二天还是重复过去的日子。 这样的友情是维系不了的,因为每个人都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当你和你的朋友之间的发展速度有很大差异的时候,很快你们就不再有共同语言了,他那边在想,而且在做,可你这一边是在听,是在聊,聊完没有任何动静。在人生的游戏里,你很快就会被看穿,就是一个假玩家,真玩家是不愿意和一个假玩家在一个桌子上喝酒的。小c和她闺蜜不在一个频道上了,自然慢慢疏远了。


心理学研究,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这是由美国人Noel Tichy提出的理论,图里的3个区可以表示为你想学习的事物的等级。

最里面一圈,“舒适区”, 对于你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

中间一圈,“学习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

最外面一圈,“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 一段时间后,“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 “舒适区”越变越大, 而一部分的“恐慌区” 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


窦文涛在《圆桌派》里讲到

如果你选择待在舒适区里,你的舒适区就会逐渐缩小,你最后就会把自己退化成一个婴儿的状态。因为,不进则退。今天,因为某个人讲话伤害到你,你退缩。明天因为某个工作不满意,我辞职。事实上,我们这个舒适区就不是固定的了,你最后就会缩回到一个时刻宠着自己的状态。

小C对自己要求低,并且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处在舒适区。闺蜜每天花时间学习,在不断成长进步,处在学习区。

一个在舒适区呆久了,会产生惰性,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变得没有斗志,如温水煮青蛙,当危险来临时都没察觉。


那么该如何跳出舒适区?

1、给自己一个跳出舒适区的理由,制定一个目标。

人生最怕就是没有离开舒适区的勇气。你和优秀的人差的不是智商,是努力。李佳琦从月入6000的美妆导购到月入6位数的直播网红,这中间的经历可想而知。一年365天,他做了389场直播。有次直播试色口红数量,竟然试了189支,直播结束后,他的嘴巴已经没了知觉。这世界上,还有无数个李佳琦。

2、建立自信,不要怕失败,怕被人否定,怕被人嘲笑。

托尔斯泰说过,多么伟大的作家,也不就是在书写他个人的片面而已。没有完美的人,我们也没必要自卑。罗斯福夫人也曾经说过一句话,“No one can make you feel inferior without your permission ”不经过你的同意,没有人能使你自觉低劣。选择怎样生活的主动权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3、摆脱技能陷阱,改变思维方式,改变做事方法。

《能力陷阱》中提到,我们很乐于去做那些我们擅长的事,于是就会一直去做,最终使得我们一直只会做擅长的那些事。做那些我们擅长的做,我们会很有自信,很有成就感。那样你就掉入了技能陷阱里,我们因擅长做某一工作,就只埋头做这种工作,长此以往出现的情况是一直在原来的岗位上。要想打破这一现象,就得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的做事方法。乐于拓展自己的知识盲区,结合目前的发展趋势,对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去尝试一些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

4、保持持续性自律,而不是间歇性的自虐。

大S在《我们是真正的朋友》里自曝拍电影时会把体重调整到42公斤,拍电视剧或者主持节目则会精确控制在44.4公斤。对于大S的自控能力,连老公汪小菲都直称佩服。

就如柴静在《看见》里说:“每个轻松的笑容背后,都是一个曾经咬紧牙关的灵魂。”如果你不想你的人生有遗憾,那么就改变自己,突破自己,而改变的最佳的时机是现在,最佳方式是去做。跨出一步,你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最后借用罗曼罗兰的话来共勉,“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跳出舒适区,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