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检测YOLO系列——YOLO v3

阅读本文之前,请先阅读前两代YOLO文章
目标检测YOLO系列——YOLO v1
目标检测YOLO系列——YOLO v2

YOLO v3作为YOLO系列目前最新的算法,对之前的算法既有保留又有改进。

  • 从yolo v1开始,yolo算法就是通过划分单元格来做检测,只是划分的数量不一样。
  • 采用"leaky ReLU"作为激活函数。
  • 端到端进行训练。一个loss function搞定训练,只需关注输入端和输出端。
  • 从yolo v2开始,yolo就用batch normalization作为正则化、加速收敛和避免过拟合的方法,把BN层和leaky relu层接到每一层卷积层之后。
  • 多尺度训练。在速度和准确率之间tradeoff。想速度快点,可以牺牲准确率;想准确率高点儿,可以牺牲一点速度

yolo每一代的提升很大一部分决定于backbone网络的提升,从v2的darknet-19到v3的darknet-53。yolo_v3还提供替换backbone——tiny darknet。要想性能牛叉,backbone可以用Darknet-53,要想轻量高速,可以用tiny-darknet。

网络结构

yolo系列里面,作者只在v1的论文里给出了结构图,而v2和v3的论文里都没有结构图,此处附上一个我看见的一个博客上v3的图,觉得很好,此处收藏一下。

image

DBL: 如图左下角所示,也就是代码中的Darknetconv2d_BN_Leaky,是yolo_v3的基本组件。就是Conv+BN+Leaky relu。对于v3来说,BN和leaky relu已经是和卷积层不可分离的部分了(最后一层卷积除外),共同构成了最小组件。
resn:n代表数字,有res1,res2, … ,res8等等,表示这个res_block里含有多少个res_unit。这是yolo_v3的大组件,yolo_v3开始借鉴了ResNet的残差结构,使用这种结构可以让网络结构更深(从v2的darknet-19上升到v3的darknet-53,前者没有残差结构)。对于res_block的解释,可以在图的右下角直观看到,其基本组件也是DBL。
concat:张量拼接。将darknet中间层和后面的某一层的上采样进行拼接。拼接的操作和残差层add的操作是不一样的,拼接会扩充张量的维度,而add只是直接相加不会导致张量维度的改变。

Backbone

整个v3结构里面,是没有池化层和全连接层的。前向传播过程中,张量的尺寸变换是通过改变卷积核的步长来实现的,比如stride=(2, 2),这就等于将图像边长缩小了一半(即面积缩小到原来的1/4)。在yolo_v2中,要经历5次缩小,会将特征图缩小到原输入尺寸的,即1/32。输入为,则输出。

yolo_v3也和v2一样,backbone都会将输出特征图缩小到输入的。所以,通常都要求输入图片是32的倍数。yolo_v2中对于前向过程中张量尺寸变换,都是通过最大池化来进行,一共有5次。而v3是通过卷积核增大步长来进行,也是5次。(darknet-53最后面有一个全局平均池化,在yolo-v3里面没有这一层,所以张量维度变化只考虑前面那5次)。这也是416x416输入得到13x13输出的原因。darknet-19(yolo v2)是不存在残差结构(resblock,从resnet上借鉴过来)的,和VGG是同类型的backbone(属于上一代CNN结构),而darknet-53是可以和resnet-152正面刚的backbone。darknet-53与resnet-152具有相似的性能,速度提高2倍。darknet-53也可以实现每秒最高的测量浮点运算。这意味着网络结构可以更好地利用GPU,从而使其评估效率更高,速度更快。这主要是因为ResNets的层数太多,效率不高。

多尺度特征进行对象检测

YOLO2曾采用passthrough结构来检测细粒度特征,在YOLO3更进一步采用了3个不同尺度的特征图来进行对象检测。结合上图看,卷积网络在79层后,经过下方几个黄色的卷积层得到一种尺度的检测结果。相比输入图像,这里用于检测的特征图有32倍的下采样。比如输入是416x416的话,这里的特征图就是13x13了。由于下采样倍数高,这里特征图的感受野比较大,因此适合检测图像中尺寸比较大的对象。

为了实现细粒度的检测,第79层的特征图又开始作上采样(从79层往右开始上采样卷积),然后与第61层特征图融合(Concatenation),这样得到第91层较细粒度的特征图,同样经过几个卷积层后得到相对输入图像16倍下采样的特征图。它具有中等尺度的感受野,适合检测中等尺度的对象。

最后,第91层特征图再次上采样,并与第36层特征图融合(Concatenation),最后得到相对输入图像8倍下采样的特征图。它的感受野最小,适合检测小尺寸的对象。

9种尺度的先验框

随着输出的特征图的数量和尺度的变化,先验框的尺寸也需要相应的调整。YOLO2已经开始采用K-means聚类得到先验框的尺寸,YOLO3延续了这种方法,为每种下采样尺度设定3种先验框,总共聚类出9种尺寸的先验框。在COCO数据集这9个先验框是:(10x13),(16x30),(33x23),(30x61),(62x45),(59x119),(116x90),(156x198),(373x326)。

分配上,在最小的13x13特征图上(有最大的感受野)应用较大的先验框(116x90),(156x198),(373x326),适合检测较大的对象。中等的26*26特征图上(中等感受野)应用中等的先验框(30x61),(62x45),(59x119),适合检测中等大小的对象。较大的52x52特征图上(较小的感受野)应用较小的先验框(10x13),(16x30),(33x23),适合检测较小的对象。

输入映射到输出

不考虑神经网络结构细节的话,总的来说,对于一个输入图像,YOLO3将其映射到3个尺度的输出张量,代表图像各个位置存在各种对象的概率。
我们看一下YOLO3共进行了多少个预测。对于一个416x416的输入图像,在每个尺度的特征图的每个网格设置3个先验框,总共有 13x13x3 + 26x26x3 + 52x52x3 = 10647 个预测。每一个预测是一个(4+1+80)=85维向量,这个85维向量包含边框坐标(4个数值),边框置信度(1个数值),对象类别的概率(对于COCO数据集,有80种对象)。

对比一下,YOLO2采用13x13x5 = 845个预测,YOLO3的尝试预测边框数量增加了10多倍,而且是在不同分辨率上进行,所以mAP以及对小物体的检测效果有一定的提升。

对象分类softmax改成logistic

预测对象类别时不使用softmax,改成使用logistic的输出进行预测。这样能够支持多标签对象(比如一个人有Woman 和 Person两个标签)。

[参考链接]
https://www.jianshu.com/p/d13ae1055302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945787
https://blog.csdn.net/leviopku/article/details/82660381

你可能感兴趣的:(目标检测YOLO系列——YOLO 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