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功高震主”想到的

学习古代史,经常发现“功高震主”四字,可能是,不管时代怎么变,有些规律一直都没变。

功高震主的臣子或将军,最终下场不外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得以善终或取代主子三种。

中国自古以来恪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思想,为人臣子,理应上阵杀敌或出谋划策、为君分忧。功劳过高,并非过错。只怕高处不胜寒,或大张旗鼓不懂收敛。

不可否认,功成名就本就是值得大庆大喜之事,真正会有多少人会淡泊名利、在巅峰时期隐退呢。人生最后的走向,不过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取舍。

但,类似的君臣关系,因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物性格,这场共苦却不一定能同甘的戏不断上演,依旧让人唏嘘。

对于臣子,如果有自知自明,及时醒悟,全身而退,还能留名于青史,是再好不过的,如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但也有被猜忌后仍无丝毫畏惧的,横下心,大不了含冤而死,历史亦会为其正名,如为秦朝变法的商鞅。极其偶尔的,成就了“乱世出英雄”的美名,让历史的车轮又朝前滚动,如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王朝的开国皇帝郭威。

最后一种,西方国家反而有比较多的代表人物。

并非要论功过定是非,是时代使然。不管是在任何时候,君臣之间的关系,都是不断在权衡和磨合的,如何平衡好其中的关系,大可玩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功高震主”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