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电波情

陪伴我26岁生命至今的,除了我的家人,还有电波……

家里现在还保留着各种各样的收音机,半导体的、数码的,还有体型庞大的收录机,这些都是我“听路历程”的见证。

我的父亲是个广播的忠实粉丝,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个“信息强迫症患者”。从我有记忆以来,爸爸从早上起床,到白天干农活,给村里病人看病,一日三餐,再到晚上睡觉,他都会把收音机打开。外面的世界也透过那个神奇的话匣子而被我们这个农村小家庭触摸到,仿佛世界就在耳边。

爸爸的收音机和其他人的收音机相比,就像是个“变形金刚”。爸爸觉得原装电池仓只能装下的5号干电池容量太小,收音机不仅声音小,而且续航时间短。于是喜欢自己动手的爸爸,便用电线、橡筋和纸壳,自制了更大的电池仓,装上1号电池后固定在机身后。被爸爸改装过的收音机,绝对是收音机中的战斗机,声音大、续航时间长,一个月都不用换电池。

几岁时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很严重,到凌晨还难受的睡不着觉,爸爸一边用物理疗法给我降温,一边拨弄着他的收音机,不停地换台,后来我终于在爸爸的抚慰和一档深夜新闻节目的陪伴下睡着了,但爸爸却不安得彻夜未眠。这可能是我对收音机和父爱最温情的回忆。

我喜欢上那个小小的话匣子,不仅仅是因为受父亲的影响,还因为电波那端的世界激发起了我的探索欲,让我在儿时便生出了飞出大山的梦想。

初中毕业时,因为成绩比较好,我被保送到城里的一所重点高中上学。爸爸为了奖励我,用他那个二八大杠自行车驮着我进城买了一部黑色的数码收音机,那也成为了我家的第一部数码电子产品。我对那部集数显、钟控、多波段等当时众多“黑科技”于一身的收音机一直爱不释手,它也陪伴我走过了高中三年加大学四年整整七年的时光。

再后来,智能手机也闯进了我的生活。下载一个电台app,各种电台的各种直播、回播、节目辑选,应有尽有,于是收音机也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成为了我和我父亲共同的收藏品,但我对电波的热爱却与日俱增。在今天,大家都热衷各种新媒体和快手、抖音、微博等碎片化资讯获取方式的时代,拿出一部智能手机听收音机,颇像是这个时代的“逆行者”。

20余年的听龄中,我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钟爱有加,对她的各种节目也是如数家珍:《新闻和报纸摘要》、《晚报浏览》、《新闻纵横》、《国防时空》、《全球华语广播网》、《小喇叭》、《神舟夜航》、《千里共良宵》、《央广新闻晚高峰》……陪伴我多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苏扬、姚科、杨波等等早就成为了我心中的男神。对中央台的热爱逐渐成为了一种向往,最后便渴望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很有幸的是,大三时,我争取到了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习的机会,在经济之声《天下公司》节目跟着男神女神们学习了三个月。之后还有幸通过面试,进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工作了几个月。这几个月是我的圆梦之旅,更是我引以为傲的人生经历。

对广播的热爱带给了我三样最重要的东西:首先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小时候听节目,常常是主播说一句,我跟着读一句,久而久之,我也学会了播音腔,小学开始就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当主持人,大四时还顺利考取了普通话一级乙等的证书,参加工作后,也经常在各种自媒体电台中发声。其次是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广播和新闻的耳濡目染,让我对广播人和新闻人产生了崇拜,所以我才能坚持学习非本专业的广播和新闻业务,并且在竞争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进入过电台和报社工作。只是后来绿色的情怀是在割舍不下,才放弃了记者的工作转而投身行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广播培养了我的家国情怀。儿时农村的信息十分闭塞,了解外面的世界唯一的渠道便是广播,是那一部又一部,陪着我走过一年四季,走过岁岁年华的收音机。没有多少文化的爸爸在电台的影响下,在我乳臭未干时便给我讲解国际风云、时政方针。等我到了有独立的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的年龄后,我更是因为终日绕耳的声音而养成了对时局的关注、对信息的渴求的习惯,无论何时何地总想“把握时代脉搏”。

虽然手里的收音机早已被手机所取代,但不变的是我对电波的挚爱,更浓的,是对广播的情怀。电波注定将成为陪伴我走过人生更长道路的忠实伙伴。

你可能感兴趣的:(绵绵电波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