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踪撷趣•追“剧”

行者无疆tj 文/摄影


(贵州镇远,㵲阳河)

追剧,乃今人所好,但多是蜗居家中,守望屏幕之举。我的追剧,不是简单地溺爱偶像,歇斯(底里)情节,而是超然“视”外,喜欢看里面的风光,甚至取景地,以寻找看点,启发游兴,增加对旅游的裨益。

(《河流如血》片头)

就个人而言,许多旅游的兴致因影视而起,异域风光,亮了猎奇的眼眸;乡关人物,痒了探问的闲心。也许一个镜头,就是抬腿就走的由头;或者哪句台词,竟是抽身竞往的托词。你的游程细腻了影视的画面,你的观感导引了游程的波澜。

(落日中的镇远)

世纪初的时候,去贵州玩,一是看“镇子”,一是看“寨子”,而看镇子的兴趣就来自一部电视剧。喜欢海岩的剧作,他的《河流如血》(又名“金耳环”),外景地选择了贵州镇远,那个小镇迷倒了我。

(镇远古镇秋景)

片头的镇远笼罩在苍茫中,一座铁桥横跨㵲阳河,火车呼啸而去,仿佛在历史中穿梭。主人公在山坡上看着古老的镇子,苍山碧水环抱,石街吊楼错落,古刹宗祠轩昂,渔歌烟霭飘过,他的人生从这里开始,去演绎一则悲情的故事。这片头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时常催生出寻访它的冲动。

(㵲阳河边晒满了红辣椒)

十五年前的那个秋天,我踏上镇远古镇,坐在㵲阳河对岸的山坡,去吻合剧中拍摄的那个角度,等雾霭飘来,等火车经过,等镇子还原出当年的氛围,等陆保良(主人公)心情移入我的心情。那一刻,很急切也很享受。


(上图,电视剧主人公在㵲阳河边。下图,㵲阳河桥下)

镇远是黔东南汉苗侗杂居的小镇,始称于宋,依㵲阳河而建,是舍舟登陆的要冲,是连接京城与安南、缅甸、暹罗、印度等国的“南方丝绸之路”的捷径,王阳明、吴敬梓、林则徐、冯玉祥、贺龙都曾伫足镇远,它在政治、军事、外交、交通、文化、民族融合上功不可没。


(镇远,祝圣桥)

镇远的旅游价值得天独厚,古城古墓、古街古巷、古井古泉、古居古码头遍布城内外,是袖珍版的“百科全书”。《河流如血》选择它为外景地,增加了剧作的历史韵味和乡镇氛围。当跟随它的镜头深入古镇,你的探访就有了清晰的视角和顺畅的脉络。

(上图,电视剧中的祝圣桥。下图现实中的祝圣桥)

㵲阳河上的祝圣桥,是保良和同伴玩耍的地方,躲雨的桥廊下和姐姐说着小秘密,条石的桥板上凌乱着孩子们追逐的足迹,桥亭间贩夫担担,妇孺嬉戏,桥联络着两岸,联系着现在与过去。

(上图,电视剧中的古城。下图,古城里的猫咪)

保良家山后的那面山坡,树木尤在,葱绿仍然,只是那眼废窑无寻,保良三结义的故事也随风而去。这儿是眺望镇远的最佳视角,隐约青龙洞,一线苗岭长,㵲阳河在流,黔湘线在动,山下是青青的石板路,黑黝黝的老瓦房,古镇的沧桑风貌,古巷的人间烟火宛然如昨。

(青龙洞上看㵲阳河)

青龙洞,曾出现在电视剧的背景中,一闪而过,不甚真切,只是欲说还休的映衬。当我走进那片天地,其美妙令我错愕。它是“七寺八阁九座庙”的古建群,是融儒、释、道三教为一体的修道场,是浮雕在壁,园林错落,背山借水,洞中建楼,楼中藏洞,中原形制和苗风侗趣结合的艺术画廊,这些因素高妙地精致在一起,被故宫博物院单士元老先生称之为“宋元明画山居图”。

(青龙洞景观)

早晨,我跟随保良的脚步去上学。长街露浸,翘檐影深,拂晓的微风中,古城慢慢醒来。临街的铺面已经炊烟缭绕,蒸气升腾,米线、酸汤、小笼包的香味弥漫开来。老妪提着筲桶沿斑驳的石阶,踱至河边,打起清凉的河水,洗去昨夜的倦容。摆渡的橹声唉乃悠扬,舟中满是上学的孩子,那欢闹和着水声一并撑抵对岸。忙碌的鱼贩抄起满网的鲜鱼,捡出个头一般大小的投入车上的水柜,准备送往早市和食肆。沿河的堤岸上,晒满了红辣椒,火爆的色彩渲染了古镇的活力。苗女一身青衫,秀发盘在头顶,用竹签簪了,宛若束冠,挑着箩筐行走如飞。一所老宅的门前,耄耋老人自己浆洗衣服,青筋斑驳的手臂微微发抖,但那不时飞起的皂沫像孩童逗着老人的开心。古镇在漫涣不激的生活节奏,醉心醉意的生活情态,甘之若饴的生活滋味中新鲜着每一天。

(镇远街头的酸汤面店)


(自己洗衣服的耄耋老人)

这镇远,我又去过两回,难舍那种韵味,风俗中的风情,风景中的风雅,全因追剧时那诱若香饵的片头,一次次吊起我的胃口,一程程追寻而去,仿若“乐莫乐兮新相知”的兴奋,大约追一个女孩子也不过如此。

(㵲阳河的船)

你可能感兴趣的:(萍踪撷趣•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