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英剧《黑镜》第三季的第一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2038年,评价体系被运用到每个人的身上,分数成了判定人的唯一标准,生活中的一切都被纳入评分范围。
女主角蕾茜,评分4.2,为了租到好房子,她必须找高分人士给自己好评,提高分数。
而她认识的唯一的高分人士,就是她的发小网红娜奥米。
但大学时,娜奥米抢走了雷茜的男朋友,两个人因此不再往来。
此时,娜奥米刚好要结婚了,她邀请蕾茜来当伴娘,并在婚礼上发表一番关于闺蜜情深的话。
蕾茜觉得这是个提高评分的好几会,便处处巴结娜奥米。
而蕾茜的弟弟,实在是看不过去她如此虚伪,两个人大吵一架,还互相给了一星差评。
糟糕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蕾茜出行不利,一路得罪人,各种被打差评,评分一下掉到了2.8。
娜奥米知道后打电话给她,说不希望低评分的人出现在她婚礼上。
蕾茜还是跑到了婚礼上,她大骂娜奥米对她的所作所为,周围的人看不下去,纷纷差评。
评分掉到零分的蕾茜被判定为社会危险人物,失去评价他人的权利,被关进监狱。
而在那里,她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当社交网络依赖被放大到极致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出其中的荒谬,可社交网络在往这个方向发展时,我们身处其中却浑然不觉。
朋友圈里的小美女,会花一下午的时间,P出九张神情略有差异的高度磨皮自拍,如果能抓到一个闺蜜一起拍照,更是能赢来大片点赞。
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做微商,请你帮忙发广告,你不想让自己的朋友圈多一块狗皮膏药,却在集赞返现的诱惑下屈服了。
为了在朋友圈摄影大赛中胜出,你旅游的时候就没关掉过摄像头,失去了眼前的美景没关系,失去了朋友圈的点赞可不行,一定要拍的让那些小婊砸都嫉妒。
我们向往自由,所以旅行说走就走。
我们讨厌被束缚,所以工作说辞就辞。
可是我们对社交网络,却不能说戒就戒。
因为在社交网络上,别人的点赞和关注,是你存在感和成就感的来源。
只是,处处被点赞支配,不过是另一种牵线木偶般的生活罢了。
02
最近,有一则让我们无比惋惜的新闻:德阳女医生自杀。
8月20日 ,安医生在游泳池,被两名13岁男孩中的一个,“碰”到了屁股。
她要求对方道歉,但熊孩子还朝她吐口水、做鬼脸。
一旁的丈夫看不下去了,一气之下把男孩摁进水里,施以惩罚。
男孩家长跑到洗手间辱骂攻击安医生,双方在经过警方协调后,以安医生的丈夫道歉告一段落。
但男孩的父母,纠集了相关人员,跑到安医生上班的医院和她丈夫所在的水利局闹事。
同时,男孩的父母还剪辑了对自己有利的视频,通过微信群传播,卖惨让大家人肉安医生夫妻。
一些不明真相的媒体介入后,舆论进一步被扩大,键盘侠们对安医生夫妇进行了毫无底线的谩骂和侮辱。
8月25日,安医生吞下了500片扑尔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丈夫和孩子。
网友们不加思考、自以为是的正义,逼死了一位救死扶伤的儿科医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不真实的新闻可能会要人命。
社交网络上的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根本无法反映一件事情的全貌,如果你把断章取义当做全部的真相,那么你的认知永远是扭曲的。
上文认知不全面的网友伤害了的别人,而生活中,过度迷信社交网络,则可能害了自己。
当我们在鼓吹着“你的朋友圈,就是你的阶层时”,有一批深谙此道的人,已经把朋友圈变成了撩妹工具。
有机构专门培训学员通过朋友圈营造魅力男青年,简称PUA,去吸引女孩子。
他们组织学员去高端酒店和景点拍照,教学员如何发朋友圈才能显得低调奢华有内涵,告诉学员怎么和女孩子聊天才能有戏。
久而久之,这些套路已经不是用来找爱情,而是用来找猎物。
被PUA骗炮骗财的女孩层出不穷,私密照片被流传的也不在少数,甚至还有女孩被诱导自残。
我们已经习惯从朋友圈开始了解一个人,但如果对方处心积虑地营造,我们很可能就被他的假象蒙蔽了。
不要因为朋友圈而相信一个人,更不要因为社交网络上的形象而爱上一个人。
社交网络,只是海面上的冰川一角,而你还要看到海面之下的巨大的冰山,才能获悉全部的真相。
03
讽喻社交网络的短片《虚假的你》,刷爆了外网。
短片开头,一位女孩从被窝里爬起来,梳洗化妆,然后躺回床上,假装刚睡醒的样子不停自拍,最后选了一张最满意的发到社交网络上,配文:“早上好。”
一位开车的小伙子,在路边停下,戴着自行车头盔,和马路来了个合影,配文:“完成骑行。”
一位白领,把桌子上的水杯、便签纸、橡皮筋、键盘摆得整整齐齐,拍照发文说:“做一个有条理的人。”
而拍完照,她就把吃了一半的苹果随手丢在笔记本上。
一位小哥,手拿一瓶果蔬汁,拍完照后,他只喝了一口,就皱着眉头把果蔬汁丢进垃圾桶。可他在社交网络上却说:“健康早餐,崭新的我。”
四位好友在餐厅里面对面各自玩手机,只有服务员帮他们拍照时,他们才抬起头做出表情,然后又忙着各自P图,发到社交网络。
你关注社交网络越多,你关注真实的自己就越少。
沉迷社交网络,会给自己一种假象,好像你拍了一张骑行的照片,你就真的锻炼了,你拍了一张果蔬汁的照片,你就真的健康饮食了,你修图修得完美,好像就真的变得那么美了。
而事实上,剥离了滤镜后,你的生活却并没有实质性地变好。
恰恰相反,社交网络,可能正在毁掉你的生活。
04
人气主播小安,三四年前玩快手做微商,朋友圈加了5000人。
她在朋友圈发过大量的照片,突然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照片在淘宝上被打包销售。
这些照片被购买后,会流向贴吧、相亲网站、医疗美容宣传、微商广告等地方。
照片的数量之多,足以让别人冒用你的形象,构建一个看起来真实可信的社交账号。
网络上存在着另一个虚假的你,而对方肯定不是为了做好事才这么大费周章,一旦出了事,你就要面临如何证明你是你的难题。
试想一下,有人会用你的形象去网恋、骗钱,然后一走了之,受害者拿着你的照片去网络上声讨时,你很可能百口莫辩。
小安要求淘宝卖家下架她的照片,但每过几天,又会被重新上架,这是卖家规避风险的一种做法。
因此,朋友圈三天可见,听起来不近人情,但在微信里陌生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却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沉迷于社交网络,沉迷于分享,我们会在不知不觉间过度暴露自己的信息,而你永远不知道,坏人可以利用你的信息做些什么。
南昌有一位妈妈,在微博上晒出孩子的照片后,经历了让人后怕的一幕。
有一陌生男子,将孩子的照片打印出来后,冒充孩子的舅舅去幼儿园接孩子。
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走,但当一个人拿着孩子的照片接近他时,小小的孩子会本能地以为这不是陌生人,毕竟,看,他都有我的照片呢。
好在门口的保安比较机警,询问“舅舅”关于孩子的情况,该陌生男子前后对答不上,心虚地自己走了。
你以为你只是在社交网络上晒晒孩子可爱的一面,殊不知,你发的照片,别人可以打印出来。
再翻翻你的朋友圈,可能还能找到你晒出的孩子作业上的名字、孩子校服上的学校名称,孩子几点在做什么。
你发的朋友圈,拼成了一条人贩子接近你的孩子的路。
避免过度暴露信息,已经成为我们混迹社交网络的必修课,实在想分享的,一定要设置分组,仅亲朋好友可见。
社交网络给一部分人带来了财富,也给大多数人带来了表达的空间,但我们要警惕它自带的传播性和易沉迷的设置,别做那个被毁掉的年轻人。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我希望你在现实的生活中得到真实的赞美,而不仅仅是社交网络上的随手点赞。
作者简介:漫漫Chan,富书签约作者,我喜欢你,如鲸向海,似鸟投林,@漫漫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