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很多阅读和作业,说是爱他们

给学生很多阅读和作业,说是爱他们。爱得深沉,付诸实践,一起读书写字。

本科生理论课最终走向当代人类学,结合科学与人文,直面世界的确定与不确定: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市场逻辑 …… 今天做人类学,做出我们与流动变化的世界的互动方式。时代各有生存状态,需要相应的研究风格,今天还做1922年的人类学,太low了。

前人的知识经验会营造一个舒适区,遮蔽广阔的未知。或者,“我是文科生”,就理所应当地数学不好,还阿Q式地自我安慰。

年轻人走出舒适区最简单地是找个不同专业的男/女朋友。有人用事实证明了这点:和理科男友讨论结构主义,男友想到最小作用量原理。列维-斯特劳斯通过语言学归纳,最小作用量原理用数学推导、物理证明,都与神经科学、经济学原理莫名吻合。

当代人类学最微妙的是保持矛盾交织,课程最难的是获得平衡。设计和展开要逻辑严密,但表述充满诗意,有时一开口就像念诗,很玄学,很中毒。前脚说人类学要结合科学和艺术,学生倍受打击,后脚又说“那是我说的,干嘛一定要相信?”学生反手就是一张过去的CD。

我也引用或改编一些诗歌或名言,穿插在理论中。曾问学生,“最伟大的人类学家是谁?”众说纷纭,有列维-斯特劳斯,有格尔兹,我说柏拉图呀。人类学和哲学殊途同归,一个穷尽万物以求归一,一个秉持内心以化万物。

刚开始上课,学生喜欢自由风格,还带几分哲学感。慢慢觉得要求太多且难,不自信,加上莫名崇拜,有点焦躁。后来,有了自己的思考,觉得文义有点文艺。课上有诗和远方,也时刻提起生活的苟且,痛苦又爽快,清醒又迷茫。

当然,最大的bug是时间控制,开心时完全控制不住自己,课堂分享无限后延。

还有两个角色不时出现。Anita是个睿智迷人的反派角色,常与人相悖,却理直气壮、博闻强识,后来分享职业规划,学生看到她理性而强大。还有从未在课堂现身的00后小朋友,头脑清晰、擅于规划、富有行动力,让文义不时表现出父亲的宠溺,极力隐藏却又不经意露出马脚。

课堂场面不时有点混乱。我想想,给自己找点根据。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说,“最好的教育理念就是没有教育理念,用任何可能的方法教,以不同方式抓住学生注意力。场面可能有点混乱,不过这是我唯一能给出的答案 ... 想让所有学生从头到尾都满意,你最好还是别干了。”

人类学肯定会混乱,因为生命混沌而挣扎。不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别人,就无法理解;完全变成别人,又被锁在他者的世界;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分裂、迷人、不可言喻,温情而感同身受,又自在冷漠。爱不得、恨不得。

课上久了,学生走在路上,看售货员、导购小贩、店主积极兜售,买主挑挑拣拣、讨价还价,路人行色匆匆,旁边歌手在卖唱,网上还有愈演愈烈的绯闻。吃个饭,对比吃过的几家韩料店,为什么这家东西差不多但价格高:地段好租金贵?装修高级?网红店?老板是韩国人,食物正宗?吃个东西都有人类学,中邪太深 ...回来路上,车水马龙,人笑人哭,光污染下星空不再闪烁...

学期结束,学生说学习理论的收获是知道了向人介绍人类学时的错误。以前说:“人类学,差不多是有田野调查的社会学”,现在“人类学像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哲学的大杂烩”...

我真的非常理解学生总结时说:“后面的个人理解老师能不能假装没看过,哭!”

我会假装的,因为后面还有人问,怎样才能让我们对你、对课程只有爱没有恨呢?课程作业多,让人恨:“终于写够3页了,我必须说写课程反馈,比期末作业还痛苦,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又爱又恨,方能长久。我圈了一个王国,进来的人出去后,都留下了印记。当然,我更想要一个小农场 ..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学生很多阅读和作业,说是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