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 (2017-09-04 21):50:212019-06-06

写在前面:

上周五,博友城边兄委托我帮他写个巴赫的讲稿(高估了我的能力)。我起初以“最近有要事在身”(是真的有要事,不是造假的有要事)为由拒绝了。随后,我们在维信上就此事做的简短交流促使我改变了主意—— 我如果不答应城边兄的请求,就错过了一次有助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城边兄是著名作家兼某省媒体主编兼我师傅)

对于音乐话题的讲述,用城边兄的话来说,我是学院派,他是野路子,也即,他是用百家讲坛的方式讲述音乐话题。哈,我坦白,这就是我愿意帮助的最好解释。

唉,写了整整一天,尚未把野路子写法学到手,很是惭愧。但我最信得过熟能生巧这句格言——跟着师傅学,我就不信,我成不了师傅的野路子徒儿。

师傅,验货吧。如果你能采用徒儿的讲稿,请不要在课堂上暴露徒儿是你的特约写手,要学生们夸奖,啊!边老师,你讲的巴赫真是好。这才是对徒儿最高的奖励呢。

**************************************************************************************************《G弦上的咏叹调(Air On The G String)》是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Ouverture No. 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的第二乐章主题。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曲巴赫作品。

巴赫一生致力创作宗教音乐。他需要用音乐表达对宗教、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就如同,作家用文字、画家用画笔、歌唱家用歌喉,作曲家用曲谱(哦,巴赫本人就是作曲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没啥两样。

《G弦上的咏叹调》就是这样一曲音乐。其动人之处在于它的纯净的、诗意的、神圣般的旋律与曲调。

这曲咏叹调是巴赫即兴弹奏而成:在宫廷舞会上,有人企图恶搞巴赫,故切断了巴赫大提琴的弦,只留下一条G弦,想看巴赫出丑。然而,他们没有想到(我没有也想到),巴赫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兴演奏了一首《Classics For Spring咏叹调》。因为它是巴赫用一根G弦弹奏的,故被称为《G弦上的咏叹调》。

100多年后,德国小提琴家威廉用弦乐合奏的方式将它改编成为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从第一段落起初开始,旋律庄重悠长,起伏平缓,如行云流水,并几经反复。大、中、小提琴共同营造了一种悲天悯人的神曲一般的意境和氛围。到第二段落,原来的意境并没有被破坏,反而在情绪上有所发展,旋律起伏较大,高潮与平缓交替出现,像空气中不停流转的风,又像海上起伏的浪,但远比那美丽动人。到曲终,旋律归于平缓静谧,仿佛在祈祷,在祝福。

这就是音乐的美。我们被震撼、被冲击,被牵引——被赐予神的力量。

此曲经改编上演后,就成为小提琴演奏家钟爱的曲目,并得以广泛流传。

威廉作为改编者,没从中得到任何好处。世界各地的唱片封面上,《G弦上的咏叹调》的作者栏上肯定是“巴赫(J.S.BACH)”而不是“威廉(August Wilhelmj)”

 我本人收藏的巴赫全集之BWV 1068,大家注意看碟片,标注作者是巴赫,不是威廉。


归于威廉改编功劳,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成了世界小提琴家的首选曲目,比如沙拉.张,比如长谷川.洋子,比如穆特(这位深受卡拉扬喜欢的小提琴家,不怎么被我喜欢——网上有她弹奏《G弦上的咏叹调》的视频,推荐大家观赏)。

我偏爱这段有大、中、小提琴合奏的《G弦上的咏叹调》。歌德有幸享受过门德尔松专场给他弹奏了这曲《G弦上的咏叹调》。歌德感动说:“开头是这样的华丽庄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那就让我们大家享受一下名人歌德的待遇,我确信大家会发出和歌德一模一样的感叹

《G弦上的咏叹调》不仅被弹奏者喜欢,也被指挥家喜欢。比如卡拉扬、比如梅塔因。但最有影响力的是卡尔.里希特(Karl Richter)。

他是德国管风琴家、指挥家。是诠释巴赫音乐的权威,以指挥巴赫宗教音乐闻名在世,可惜1981年英年早逝。

让我们一起聆听这曲由他指挥的 《G弦上的咏叹调》。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向他致谢吧。

音乐帅气,人也帅气——以照片为证:

卡尔.里希特(Karl Richter)的离世,丝毫没有减弱《G弦上的咏叹调》对大众的影响力。《G弦上的咏叹调》常被作为电影的主题曲,如电影《七宗罪》。

《G弦上的咏叹调》作为电影《七宗罪》的主题曲,我想是巴赫将《G弦上的咏叹调》这个音乐世界缔造得太摄人心魄了。音乐是上帝赐给巴赫的礼物,也是巴赫赐给我们的礼物。这是人世永恒的无价之美。

换句话说,在当今的音乐天地,真正了不起的是,伟大的儿子创造出伟大的父亲。

正是如此,我们感恩巴赫,感恩巴赫的音乐,感恩《G弦上的咏叹调》——感恩所有热爱和传播巴赫老爸音乐的儿子们,他们成就了巴赫老爸音乐的伟大和永恒——包括我师傅。

你可能感兴趣的:(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 (2017-09-04 21):50:21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