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死亡漫谈

转载人: 闵凯莉

作者:  幽冉旭日

发表于:2018-02-21 10:46

时间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

被问到这一问题时,着实惊了一下。时间这么平常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在与我们为伴。七点起床,九点上班,十二点吃饭,二十三点睡觉;出生,十二岁,十八岁,二十岁,三十岁,五十岁,八十岁……不论你是开心还是难过,努力或是颓废,珍惜或是挥霍,他都平等对待。正如仓央嘉措诗句: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

正是因为时间的忠实与平常,被淹没于世俗之中,而很少有人会去追问它的起源。科学说:时间来自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月球围绕地球转一周为一月,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一天又被等分为二十四个小时,一小时分为六十分钟,一分钟分为六十秒钟。而现行国际单位制下,在1967年召开的第13届国际度量衡大会对秒的定义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所以说:运动产生时间。于是我们恍然大悟:“噢,时间是这么来的!”。于是,我们便理所当然接受并满足于这个答案。这也是一般人与哲学无缘的一种生活状态。

如果我们以怀疑的态度再深入思考:时间是一种人为制定的概念,那人类为什么要创造时间的度量呢?

哲学说:时间来源于死亡。如果人类不死,则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月、一年、一百年对我们来说都没有差别。因为我们是不死而永恒存在的,永恒存在的事物不会消亡,没有尽头,则时间的度量对我们来说不具备任何意义。存在于今天与存在与一百年后没有区别。正是因为死亡带来的生命的消亡与限制,人类才会有意识的去创造一种尺度来度量自己的生命长度。当然,这里所说的“自己的生命的长度”并不只指每一个人个体的生命长度,也代表整个人类生存、变化与发展的历程,也就是历史。

为什么人类会有时间呢?比如说植物动物也会死亡,为什么它们没有时间呢?你不会看到一株玫瑰在周五开花,而周六周日则闭着休息到下一周工作日继续开放;你凭常识也知道一只老虎即使再聪明也不会告诉你它有几岁。

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把万事万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石头、水滴或土壤等无生物,这些生物没有改变的潜能,只能通过外力改变。另一类则是有潜能改变的生物。同时,他又把生物分为三类:一类是生而无知的植物,一类是生而有知的动物,还有一类是生而有思的人类。《圣经》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初夏娃和亚当生活在上帝的伊甸园内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而当他们受蛇的诱惑吃了分别善恶之树的果实,如神一般知道善恶之后才知道自己会死。其实,动物现在生而无思的状态不正如当初夏娃和亚当生活在伊甸园一般吗?没有思想,不会思考,一切皆凭本能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算得上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而人类如神一般能分辨善恶,知道自己会死亡,能运用头脑思考周围的一切,因而也就并不甘于现状,总要做出些什么一证明自己的存在。人生在世,不过百岁而已。所以人类有时间观念,会主动的去度量时间,会珍惜时间去学习,去创造,去体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人类的一切努力、进步与文明成果皆源于此——对于时间飞逝和人类必死的无奈和不甘。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间与死亡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