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科普教学2022-04-10

备注:

1、这篇简文记录 对语文中的科普教学认知历程  ,这是反思式写作的内容之一,或者视角之一。

2、这篇简文所写到的语文教学中的科普内容和视角,是感知教材、感受力培养、审美教学、读写结合等选题的内容或视角。

3、这篇简文所写到的语文教学中的科普内容和视角,也是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和视角。

4、这篇简文所写到的语文教学中的科普内容和视角,也是培养阅读习惯之感知教材美的阅读习惯内容和视角

语文中的科普教学,于我来说是个研究的新视角。

感性认知中,科普是自然科学的事,语文是人文性的,所以对科普敬而远之,没纳入过研究视野。

指导学生在实习中对这个选题特有感触,兴趣盎然。我觉得这对我虽然是挑战,但也是成长的机会。

当学生反馈选题研究思路时,对科普懵懂的我,凭语感,感知学生对科普理解狭窄。

需进入科普认知的学习历程,即查阅资料,借他山之石,理解语文中的科普教学。

一、百度查阅资料,初步泛泛明确了科普知识内容类别:

1、文体角度:除了明确含有科普内容的科技小品文,说明文外,其它文体中也有科普内容。

2、知识分类角度:除了自然科学科普外,还有社会科学科普。

二、研读课标,明晰语文科普教学的目标:工具性目标倒在其次,重在培养人文性目标

1、工具知识目标:具体科学知识内容如科学现象、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的了解掌握。

2、人文性目标: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式理解迁移。

三、以写促读,加深理解语文中的科普(这也可作为读写结合选题,以写促读的案例)

因为写夏天里的成长:抓蝉幼虫 ,领悟到在抓蝉中蕴含的科普知识,如科学态度之行动的耐心、观察的细心,科学知识之蝉的攀爬习性,科学思维方式之按时间顺序表述的层次性等。因为写抓蝉这件事,增强加深了对科普内容的理解。

四、沉浸式思考带来的成果(持续对某一问题的关注思考,体现了科学精神之持之以恒的钻研生活中的迁移)

1、科普知识:“薄如蝉翼”的由来

语文科普教学的问题一直萦绕于心,今天午休时,猛然薄如蝉翼字眼闪现脑际,想到了《夏天里的成长:抓蝉幼虫》中没写到的这一部分:儿时蝉翼经验涌现出来。

记忆深刻的是蝉的幼虫蜕壳成蝉的时间段。

刚刚褪壳的蝉全身都是嫩嫩的、润润的,比刚出生婴儿还嫩。


柔嫩的触角、柔嫩的躯干、柔嫩的蝉翼。蝉翼紧紧贴附于躯干,透明、透亮、透光,似有似无呈现着淡淡绿意。等一晚上的时间,蝉就变得结实,颜色变成黑色,但蝉翼的薄度未变。展开的蝉翼透亮,薄如蝉翼就是在形容一项事物薄的程度。


蝉翼之薄

2、“薄如蝉翼”这一语文中的科普知识教学设计

布置这样的练习:请观察写出蝉幼虫和蝉翅膀的不同,既训练观察的态度,又训练写作能力,可解决写作无话、无材料可写的问题。

五、“薄如蝉翼”引出的蝴蝶效应

为更准确了解薄如蝉翼蕴含的科学知识,查百度,开阔了更多视野,形成语文中嵌入科普教学的诸多新视角。

1、人文性语言形式角度

词语、成语、谚语、诗词、古文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式。

2、工具性知识内容角度

词语、成语、谚语、诗词、古文中的科学现象、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等

3、学科知识的关联角度

自然科学科普角度:语文中的物理、语文中的化学、语文中的生物等。

人文科学科普角度:语文中的政治、语文中的社会、语文中的历史、语文中的地理等。

六、语文中的科普教学素养构成

1、具备科学知识认知

2、具备发现教材中蕴涵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知识的能力。

3、掌握科普知识教学的有效传递手段。

4、掌握评价语文科普教学效果的方法。


参考文献

刘畅学士论文《初中语文教学中嵌入科普的实践探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为例》过程性研究资料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中的科普教学202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