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前世今生

每年当上市公司年报相继公布之时,几家大型银行的数据总会格外引人注目,不管是资产规模,还是营业利润,包括人均薪酬都是相当有吸引力。在我们感叹中国银行业高利润高收入的同时或许也应该看一看它背后的路。

在中国相当长的封建时期是没有银行,因为主要是小农经济,即便有商业的形成,在市场交换中大家所使用的也是金银为主的硬货币,所以即便是在唐朝这样一个对外交流相对频繁的朝代,来往的驼队或者船只也只能载着货物或者金银来往,连国内都没有银行这类的信用中介,国际间的交往更不可能存在这种途径,也因此我们才得以从海上丝绸之路的沉船里寻得历史的记忆。

当商业得以初步发展后在国内局部地区出现了中国土生土长的票号。得益于国家的统一和政局稳定,商业活动出现跨地区性发展,但大量硬货币携带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因此在部分地方开始出现有官方背景由当地头面人物主导的票号业务。而随着商业的更大发展,在必要时期依靠信用商人可以先从票号贷款满足货币交割的需求,待生意完成再支付利息并归还本金的业务也得以拓展。

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国商业活动中长期存在多种货币流通的情况,比如硬货币有金银,每个朝代又有不同版本的铜钱,而这不同版本的钱币其本身的价值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的商业活动中免不了需要货币的兑换。早期的兑换自然是官方控制,但伴随着商业的发展,当官方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时,来自民间的渠道自然也就应运而生,也就是钱庄。

票号和钱庄的发展不是决然隔离,毕竟商业本身就是追逐利润的行为,只不过受政局和官方的影响,加之实力和信用的不同,导致它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罢了。

经历了多年本土缓慢发展后,自一百八十年前鸦片战争打开国门的那一刻开始,尤其是“洋务运动”兴起后,传统的票号已经开始加速向现代银行业转变。业务在扩张,规模在扩大,只不过建立在股东无限连带责任制下的票号,它的风险承担能力却异常脆弱,尤其是在那样一个贫弱而又动荡的年代。

  中国现代银行业真正的起源也恰恰是来自于“洋务运动”,在引入股份制后官督民办的银行已经具备了现代银行的基本形态。可以说股份制是银行业发展中最大的改革,因为它是银行在市场条件下第一次完成了对于风险的责任划分,既肯定了银行的高风险经营特性,也确定了银行内不同角色的定位。

在大清后期至共和国成立前,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及后续战乱的影响,现代银行诞生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银行业没有赶上国际银行业的步伐,更多的是沦为了政府鲸吞社会财富的工具。尽管在这一期间有众多的民营银行存在,但支撑当时整个金融秩序的却始终是受政府控制的寥寥数家。

 共和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因为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不足,金融领域长期处于摸索状态,更不用说银行业。彼时诞生于战火中人民银行更多的是服务于稳固新生政权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时代,它既肩负着政治社会职责,也包揽着经济职责。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对于市场经济的重新认知,中国银行业才得以和世界接轨。在八十年代,不仅组建或者恢复了几家大型国有银行,进行市场化运作,而且一些混合所有制的银行业也在不断的试点,同时针对人民银行的职责界定也越来越清晰。

到了新世纪头十年,中国银行业已经开始加速向世界并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银行业监管机制的完善和股份制改革。其中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银行业监管机制完善的重要一步,同时伴随着农行于09年的成功上市,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革。

  近十年是中国银行业大发展时期,民营资本快速渗透,在新技术比如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迅速普及的条件下,传统银行的运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要求,而且新兴市场比如P2P和消费金融业务也在促使国内银行业务的交叉发展。

到目前为止我国银行业主要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而在广义上银行业还包括汽车金融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新兴消费金融公司等影子银行比较集中的领域。

中央银行也就是特指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名义上叫银行,但央行的性质更多的是来自政府职能,主要是国家监管经济的工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当于调节器的作用。

政策性银行特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政策性银行一般是不接受社会存款,而且是不以盈利为目的,更多的是体现了社会职责,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和方向性。看名字也能基本推测这两家银行是有一定的经营范围的差别,农业发展银行当然是以农业重点项目为主要对象,体现了对于三农的倾斜;而进出口银行主要服务于大宗贸易。只不过在市场化运作中,虽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这并不代表不需要追求利润,于是越来越多的出现越界经营或者是职责内不作为,因此对于政策性银行的市场条件下改革也需要尽快执行。

  商业银行可以说是我们最经常接触的一类,这里所指的不仅包含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十二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股份制银行,同时也包含了外资银行,民营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等。

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国家开发银行,在成立之初,它的定位是政策性银行,但是因为国开行目前已经是股份制运营,因此在实际上国开行属于商业银行的队列。

  工农中建交加上邮储银行,作为当前最大的六家国有商业银行,其体量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尽管邮储银行当前表现一般,但凭借着具有中国最广泛群众基础的优势,其未来可期,因此同属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六大老。

不仅对于国内,即便是放眼全球,除了最后改制的邮储银行相对弱鸡外,另外五家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只不过相较于其它银行这几家大行在人均薪酬等方面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也许是因为体量大,也许是因为人多,总之在每年的人均薪酬比较上这几位好像一直是倒数,一如它们在客户满意度的排名。

 由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恒丰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浙商银行、民生银行、渤海银行组成了中国商业银行的第二梯队,也就是十二护法。其实这十二家股份制银行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之所以将它们放在一起或许是因为它们成立的背景和时代有着相似之处。

这其中的招商银行几乎是一枝独秀,尤其是在最近十年间凭借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在零售领域和客户服务方面更成为市场的典范,其自身发展势头已经盖过六大,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领头羊。平安银行相对特殊,作为保险资本探索中国银行界的第一家公司,不断上演着蛇吞象的案例,尤其是成功吸收合并深发展银行是目前为止其事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步,从区域性银行跨越成为全国性银行,从而也实现了平安集团在金融领域三驾马车并行的布局。相对而言,浦发、光大、广发、中信、兴业、民生伴随着市场大环境的发展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面对前有六大老主掌全局,后有来自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夹击,同时还要提防来自外资银行的袭扰,股份制银行可谓操碎了心。没办法,谁让你是全国性的呢?想往上蹿,不现实;往下跳,恐怕自己也不甘心,于是乎只能硬着头皮坚持再坚持。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时间不短,早在晚清时期已经有不少在中国沿海开立分行。而共和国成立后因为政治上的对立,加上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于市场产品的错误认识,外资银行更多的是被视为一种敌对物而排斥于国门之外。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其实是走了一条先借鉴外资经验,其次逐步探索本土化经营,乃至实施走出去的全球化发展。这当然离不开改革开放后外资银行的引进,比如在信用卡领域中信银行在2003年与香港嘉华银行于深圳共同成立了中信信用卡中心。相较于国内的银行,外资银行显得比较谨慎,在国内目前主要分布是沿海发达地区,而且对于市场的定位一般是以高端个人和公司客户为主。

民营银行是最近几年相继成立,主要是由民营资本组建,比如金城银行、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等。受资本实力的约束,这类银行一般网点比较少,主要突出的还是新技术条件下运用,比如微众银行更是不设物理网点,而它们主要的经营方向也是集中于富有特色的个人小额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

在当今金融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现实面前,民营银行需要不断的探索一条适合的路,毕竟不管是传统的现金贷还是新型的消费贷,市场中从不缺乏资本提供方,且不说使出看家本领的股份制银行,单就这接踵而至的互联网消费公司就足以让民营银行喘不过气来;而在小微企业贷方面,更是充斥着资本的铜臭味,国有大行或许看不上,可在股份制银行眼里还是香饽饽,更不用说那为数众多的城商行和农商行,何况还有众多深耕许久如今改头换面的供应链呢?

民营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尤其是在风险控制和服务方面更是需要开拓创新。毕竟在各家民营的背后多多少少是从实业中站起来的资本,而建立在信用基础上,以风控为核心的金融领域与实业的运作侧重点显然是不相同的。

和其它大行相比,为数众多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在经营业务上没有根本的差别,只是在侧重点和经营规模上显得有些乏力。这类银行在发展中除了某些头部银行,普遍存在高息揽存,对于单一行业或者单一业务甚至单一集团公司有过多依赖、行政色彩突出缺乏公司化治理结构、风控手段落后甚至风控意识匮乏、盈利能力比较差等现实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如果没有来自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庇护,他们所面临的出路除了奋死一搏只有被收购兼并或者破产。

诸如像汽车金融公司等这类领域我本人不认为它们属于银行业,虽然是建立在市场信用条件下且可能和银行类金融发生密切联系,但脱离了资金来源大众化的先决条件,充其量也只能算是银行业关联领域,之所以被广义纳入银行业或许主要是来自于政府监管的考量。

为数众多的影子银行之所以产生其实和钱庄的产生有类似的关系,它之所以被称为影子主要是难以被来自政府的力量监管,但是它又是市场发展中无可避免的产物。如何对游离在监管体制之外的资本运作形成良性约束,是中国未来银行业监管成败的关键。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银行业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