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生活在凡尔赛宫是什么体验?

一提到法国的宫殿,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卢浮宫,其次才是凡尔赛宫。卢浮宫始建于1204年,曾居住过50位国王和王后,但到了路易十四时期,政治中心却迁移到了凡尔赛,一个距离巴黎市18公里的小城。

放着巴黎市中心的卢浮宫不住,为什么要搬到凡尔赛呢?

主要是出于政治因素考虑。路易十四亲政之后,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王室迁居凡尔赛之后,贵族也纷纷入住,国王可以更好地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君权得以大大增强。自此,凡尔赛宫成为法国的政治中心,路易十五、路易十六也都居住于此,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凡尔赛宫的雏形是路易十三打猎时的行宫,改建为宫殿花费7000万里弗尔,约合10.5亿欧元,大概73.5亿元人民币。凡尔赛宫拥有巨大的花园、镜廊、人工湖、宫殿建筑群、喷泉景观,奢华到了极致。今天人们到凡尔赛旅行时,还会忍不住发出感慨:住在这样的宫殿里,该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

凡尔赛宫史专家威廉·里奇·牛顿所著的《大门背后:18世纪凡尔赛宫廷生活与权力舞台》,就像一幅展现凡尔赛宫各个群体生活的全景图。他从住所、膳食、水源、取暖、清洁、洗衣7个方面,讲解在凡尔赛宫居住是一种什么体验。在这里,有繁华与奢靡,也有惨淡与卑微,凡尔赛的生活细节一览无余。

凡尔赛宫的居住者主要有:王室、廷臣和仆从,让我们跟随威廉·里奇·牛顿的脚步,来一次凡尔赛宫“真实生活”深度旅行。



1、王室:即使最好,也有烦恼

在凡尔赛宫,国王、王后等王室成员的生活起居条件自然要是最好的。

以膳食为例,路易十四经常举办“大宴”,菜品种类非常丰富,包括:

8道肉汤、10道头盘、4道烤肉、8道中菜、2道沙拉、4道水果、6道甜品。

没有动过的“剩餐”,先给国王贴身仆从,他们可以和自己的一个仆人共用。有时他们还会把“剩餐”卖给一些小商贩,这样凡尔赛城内的普通居民也能品尝到一点国王享用的美食。

照明方面,在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的寝宫,每年花在蜡烛上的钱就有20万里弗尔。1751年为庆祝王太子长子出生举办的一场宴会,就配备了8000支蜡烛。

但王室的生活也时不时面临窘境,例如资源紧缺、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等。随着凡尔赛宫内居住人口的增加,没有足够的洗衣、晾衣场所,国王的衬衣和内衣甚至一度在大马厩的饮水槽里清洗。王后连专门的洗衣间和洗衣池都没有,王后的侍从米绍夫人曾提出专设洗衣池的申请,却被皇家建筑部高冷地拒绝了。

而由于排水设施设计缺陷、维修不到位,厕所不及时等问题,凡尔赛宫空气中常常弥漫臭味,国王不得不到枫丹白露、马利宫等处暂住。

2、廷臣:住得舒服,谈何容易

除了各级官员,王室成员身边经常有“荣誉女官”、贴身侍从等人员,他们的身份多是贵族。当他们跟随国王来到凡尔赛,却发现宫里的房子根本不够住。

人多房少,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国王会赏赐土地给廷臣,让他们在凡尔赛宫附近建房。当然是有一定约束条件的,比如缴纳一笔土地税,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建房等。但很多人还是愿意住在宫内,因为他们认为离国王越近,代表自己的地位越尊贵。

严重的供需不平衡经常引发抢房大战,有时申请比例甚至达到1:11。路易十五为了给自己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换个邻居,要通过调换10套房子的业主、花费4个月才得以实现。

好不容易申请到了住房,住进了凡尔赛宫,但想要住得舒服一点,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比如取暖问题,冬天屋子里太冷,想要装个火炉,或者烟囱排烟不畅,把家具都熏黑了,想要个“硬加的烟囱”。或者房间太暗,想要加装几块镜子或者几个烛台,让屋子更明亮一点。这时候就得写信向皇家建筑部总监申请。玛丽皇后的好友朗巴勒公主,就多次向皇家建筑部申请蜗形脚小桌、挂墙烛台,她的丈夫庞蒂耶弗尔公爵则要求在自己的套房内加装4面大镜子。

提交申请之后,经常出现的情况或者被否决,或是石沉大海。其中原因有很多,比如可能影响建筑外立面的对称和谐、经费不足、可能引起火灾等。所以很多人不得不忍受居所舒适度低的问题。

3、仆从:辛苦工作,却被欠薪

在凡尔赛宫中,数量最多、但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群就是仆从了。

从工作时间段来看,仆从有季度工、全年工、周工等不同类别。有的季度工会通过捐纳的方式,身兼数职,以达到长期在宫内工作的目的,比如这几个月在厨房,过几个月去清洁处工作等。

仆从也分三六九等,这反映在住宿、饮食、薪资等各个方面。在饮食上,国王之家的总管和大侍从可以举办“荣誉宴”,邀请有一定地位的宾客出席。总管、内侍、神甫可以在大附属宫办“次级宴”,招待一部分侍从。有些仆从则只能拿到微薄的膳食津贴,到城内的餐馆吃饭。

凡尔赛宫内的工作类目繁多。以清洁为例,宫内的清洁工作涵盖了路面清洁工、地板清洁工、牲畜清理工、通烟囱工、烟囱维修工、窗户维修工等多个项目。有些工作常年由几个家族承包,比如窗户维修由蒙蒂尼和热拉尔家族负责,几代为王室服务。

仆从们辛苦工作的薪资并不总能按时发放,有时已经影响到了凡尔赛宫的正常运转。在17世纪70年代,宫内水源短缺,亟须修建新水库,但拖欠每个施工人员的7400里弗尔工资迟迟不发,工程进度严重受阻。负责清洁烟囱的博斯也被拖欠7732里弗尔,一旦烟囱维修不及时,可能引发的火灾危险不容小觑。

到了17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甚至拒绝到宫廷中做侍从或女官,曾经炙手可热的职位渐渐遇冷,人们开始向往巴黎和乡间更加惬意、舒适的生活。


推开凡尔赛宫的金色大门,威廉·里奇·牛顿带我们逐一体验了国王、廷臣和仆从的生活场景,《大门背后》的人们要住房吃饭,要洗衣清洁,也要照明取暖,有欢乐的宴会,也有辛勤的劳作,每一天都是极为生动真切的。

只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被裹挟到历史巨变之中,曾经不可一世的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把凡尔赛宫的排场和奢靡带到了顶峰。100多年后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和玛丽王后被法国人民送上了断头台。前文所提到的郎巴勒公主的命运如何呢?根据林达在《带一本书去巴黎》里的说法:

安托瓦奈特王后的好友、43岁的郎巴勒公主,在遭到毒打和强奸之后,被民众割下四肢和头颅。他们用长矛挑着她的头,在王后囚禁的窗下游行。

所有的光芒成了过往,在随后的革命恐怖时期,凡尔赛宫被民众洗劫一空,王室、贵族或被砍头,或四处逃散。再后来,凡尔赛宫成了法国历史博物馆,每年数万名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元稹有首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如果当年生活在凡尔赛宫的王公贵胄可以故地重游,大概会发出同样的感慨吧。

(图片来自法剧《凡尔赛》)

你可能感兴趣的:(18世纪,生活在凡尔赛宫是什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