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大学时我买了一个厚厚的日记本,名字叫《五年日记》,我想用它来记录自己的大学生活,成为一生宝贵的回忆录。
后来……当然没写完。
每一次想起来,可能坚持了一周?一个月?它就又被我抛弃在繁杂的生活角落里了。
我想:你肯定也有很多这样的时候吧?
在某一个新阶段,可能是人生的重要时候,也可能是刚听完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会,你做出了某个决定:早起?坚持阅读?跑步?或者其他。
然而没过几天,就开始拖延、懈怠;在一段时间后,她彻底从你生活中消失;寥寥岁月后,它可能再次被拾起、遗忘。
熵增定律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必然”!
谁都逃不过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是一则物理学定律,原意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孤立系统(非活的系统)如果被孤立开来,或被放到一个均匀的环境中,环境中所有运动都会因为摩擦力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停下来;最终,整个系统成为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一团物质(即毁灭)。
而熵增定律的成立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孤立系统和没有外力做功缺一不可。
熵增定律被视为一切问题的底层规律,万物演化的优选规律,同时还是被任正非、雷军、贝佐斯、巴菲特等大佬推崇的商业逻辑。
他们说:“我们要反抗熵。”
而熵,代表的是一切存在的无序程度;熵增,代表熵一直在增加,事物在从有序走向无序。
为了帮助更多人反抗熵、有策略地成为更好的自己,西南交通大学MBA,兼互联网独角兽企业运营经理何圣君与心理研究者和践行者王怡一起,写出了这本《熵增定律》。
何圣君也是当当网心理畅销榜作家,帮助了650万人次“日拱一卒,偶尔猛进”。他的著作有《行为上瘾》、《营销心理学》和《博弈心理学》。这本书,也是他的力作之一。
他在《熵增定律》这本书中,将很多心理学理论与熵增定律结合起来,就普通人如何更好地对抗熵增,形成负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这11个熵减法则,便是他对于“如何有策略地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一问题最好的答案。
普通人与熵增定律
一定有人不解:这么高大上的物理学定律,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
熵增定律在生活里,可以理解为:在孤立系统中,若无外力做功,那么整个系统也会成为死气沉沉的一团物质。
物理学家研究熵增定律,是为了学术;企业研究熵增定律,是为了形成企业策略;个人研究熵增定律,则是为了让自己更好。
前面我们提到的确立规则后,很快进入不能坚持的混乱状态,或者是我们杂乱无章的房间,其实都是“熵增”的表现。
在孤立系统,且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我们会很喜欢呆在那样的环境里:刷视频玩游戏、赖床、无节制地摄入美食……
尽管我们明明知道继续这样是不对的。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对“熵增”的反抗,为我们的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性。
11个熵减法则的魅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11个熵减法则:成长型思维、心流、罗森塔尔效应、霍桑效应、德西效应、帕累托定律、复利效应等11个可操作的方案。
如从众效应表示:个人受到来自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因而在他自己的知觉、认知和判断上都表现出和公众舆论这或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一样的行为。
绝大多数时候,这一效应代表的意义都是负面的,它仿佛是我们没有主见的代名词。
那如何借助这一心理帮助我们成长呢?
作者提出了三个方面:
减少触发策略
也就是远离那些对你有负面影响的圈子。如果同事每天下午点奶茶,你不想喝又不愿表现地不合群,那你可以说:“我的目标是三个月瘦十斤,正在努力呢,你们别诱惑我啦。”多次重复后,便不会再次触发啦。
寻找积极触发
评估你的需求后,寻找并加入你向往的圈子或组织,让这个组织成为你积极的触发源。
自创触发圈子
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圈子,而自己希望养成某个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身边合拍的人“结盟”;如果身边找不到,那在网上找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把简单的道理讲出新意,让人眼前一新并有方式可循,这才是这11个法则对我最大的吸引。